姜培琳,这个学运动心理学的漂亮女孩入行两年就获得了令人意想不到的荣誉,从获1999年上海国际模特大赛亚军到2000年中国十大名模排名第一。而让人最心动的是,在担任模特之余,她还兼有主持人,专栏撰稿和客座教授的身份。现在她还在北师大读心理学研究生。这颇具戏剧性的成功离不开她的个性和追求。
美貌不是全部
《追逐虚荣》是姜培琳出的第一本书,抢了模特出书的第一次。书名引来的瞩目是绝对效果显著的,对此,她露出了自信的微笑。“虚荣是我最大的动力。”她觉得自己取得的所有成绩几乎都是来自这一动力。
在大学她学的是运动心理学,分配到幼儿园实习时她简直是最没用的人,常常被孩子们气哭。在老师的建议下她不顾家里反对竟然跑到上海去做模特了。带着满腔希望和3000块钱,她参加了有头无尾的业余训练班,游遍了上海的小资风景,在弹尽粮绝时失望地回家参加毕业考试。
初闯上海的惨败并没有使她放弃,1999年她报名参加国际模特大赛,在众多佳丽的激烈竞争中她初赛就遭淘汰,没想到入围的模特中有人被取消了资格,她成为“替补选手”。由于时间太短她连合适的服装都没有,更别说练台步了,“别人怎么走你就跟着怎么走”是导演临上台对她的唯一一句叮嘱。凭着自信和倔强,她获得了这次世界大赛的亚军和十佳两项奖杯。
谈到自己的一系列荣誉,她并没有否定机遇和美貌的作用,“但是,这并不是全部。在模特圈拥有美貌的人太多了,而且现在评价美的标准也不一样。我的成绩一半是因为我认真。”她会购买能找到的所有世界级设计大师的每一季时装展示会的杂志和VCD,认真地看。这就是她学习的过程。
不会为任何理由勉强自己
对她来说模特生涯只是一种生命体验,一次挑战的结果。她绝不会为了任何理由勉强自己。她的“自私”表现在必须清楚地问明公司每次活动的安排,经济利益,出席场合及各项细节,才会决定是否参加。如果和她的课程有冲突,她绝不会成全别人的需要。“我觉得知识对于我的未来比一次有限收入更有价值。”至于各种形式的Party,她基本是远远避开。
模特的确是一份残酷的工作。每一天都是被挑选,刷掉,展示的过程,每个人都要让身心麻木到泰然才可以找到另一个奔放的自我。展现的机会是极少的,展现的瞬间是短暂的。为了每一次来之不易的瞬间,就要保持运动,饥饿,和美丽,随时与岁月做斗争。而一切辉煌都将随时被更青春的同行夺走。因此她永远的“朋友”是音乐,书籍,和运动。这个时尚女孩偏爱的是巴赫,拉赫马尼诺夫,她说“音乐是情人加朋友”。阅读更是赋予她眼神和行动中的内涵,深邃,与神秘。她成了设计师最钟爱的模特,连法国时尚界权威也称她是“冷傲,明艳优雅的气质和法国超级模特非常神似。”就像一只漂亮的猫,她自私,狡黠,矫健而神秘,所得到和失去的只有自己最清楚。
得到是因为拒绝
物质的丰富保障了她的虚荣,她的所有衣服都是最佳牌子的最简单款式,可以适应上学或出席各种活动;精神的充实保护了她的脆弱,单身的日子绝不会有压力。
“中国模特缺的是综合素质,和对于每一寸皮肤的保养。”她的很多同行都是“只爱惜脸蛋。”她则是爱惜自己的每一寸皮肤,每天洗澡是最好的享受,一定在半小时以上。这样就有了彻底的自信和光彩。为了保持身材她可以十几天只以果汁充饥,为了瞬间美丽的炫耀,她必须如此。
做模特的光彩并不是她的全部追求。出第二本书,用自己的名字去运作一个新的化妆品牌都是她的计划,在生活中她不会拒绝任何尝试。前提是必须是自己的选择,“我拒绝了很多片约,就算拍片也要等到我自己有兴趣的片子再开始。”
“做模特无非是三个成功的出路。一是嫁个有钱人,二是利用自己的名气赚钱,三是通过努力载入史册。前两条对于我来说太容易,我的追求是第三条。”对于姜培琳来说,应该用“懂得拒绝的人得到的更多”来形容。
文/张学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