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竞赛镜报》专访——
记者吉尔·马丁-索斐埃:突然之间,广大观众发现您还是一位小说家。您书读得很多?
苏菲·玛索:不很多,但很经常。我每次买书,都精心挑选。从来不一次买十本。只 挑最好的,够世界文学水准的。这样,风险不大。近十年来,主要读古典名著,不至于有太大错失。可惜对法国当代作家,不大了解。日后再补课吧。喜欢的作家中,当然有托尔斯泰,以及福克纳、康拉德……有的作家只有一本书堪称上佳,我也很热衷,如《禅宗概要与摩托保养》。还有马尔科姆·洛利(Malcolm Lowry)的《火山之下》。
记者吉尔·马丁-索斐埃:大作为什么取《说谎的女人》这样一个书名?
苏菲·玛索:第一,因为题目短,第二,符合人物身份。我觉察到,我说的一切,反过来说,也照样可以。这本书,是一种随笔写法,涉及一个人在二十岁时会碰到的种种问题。这类问题,谁都逃不掉。但措辞方面,我不取“我早知道,我全明白”等肯定说法。为此,才取《说谎的女人》这个题目。不要搞得那么严肃么,我对自己偏严的倾向持有戒心。《说谎的女人》,比《谎言》要好,有女性色彩,更容易得到谅解。我不喜欢断然的肯定,不喜欢无所不知、言出法随的人。
记者吉尔·马丁-索斐埃:您对好教训人的人不感冒?
苏菲·玛索:我不喜欢一成不变的训诫。所以,对伦理、说教,我有点抱怀疑态度。相反的意思,照样说得通。所以,我觉得辩证法了不起,能把一种光辉的思想反其意而用之,而且一样有道理。
记者吉尔·马丁-索斐埃:书中引述屠格涅夫或康拉德,他们是写人物的高手。您在《说谎的女人》中,把自己当成女主角,这样做,是不是为了表述方便?
苏菲·玛索:我引述屠格涅夫他们,是佩服他们写作的好手段,我没这种才能。他们能写出性格来,命笔之前已有总体构思。而我,不会有头有尾讲个故事,虽然故事很多。但我善于观察身边事。这本小书,花了我四年功夫。
记者吉尔·马丁-索斐埃:有很大的自传成分?
苏菲·玛索:或多或少是这样。写时自由出入于现实与虚构之间。有些段落完全是假想的,我以第一人称来写。别的事情,经过改头换面。事实上,所写的大部分事,都不是我碰到的。书中讲我如何如何,读者便都以为实有其事,其实,我不想讲我的生平!那多可怕!好像是履行一桩义务,我从来都不这样做。
记者吉尔·马丁-索斐埃:批评怕不怕?
苏菲·玛索:当然怕,而且很怕。比拍片更怕,因为写书要你一个人负责。写作这种方式,要你少说谎,多交心。
记者吉尔·马丁-索斐埃:一片拍完,等片约是什么心情?
苏菲·玛索:印象中,倒从来没等过,相反,不断有人找上门来。这么说,不是虚荣,因为我老是有被追逼之感。我常想回答说:“请稍等,让我把该做的先做完,该写的先写出来,想去的地方先去过……”
记者吉尔·马丁-索斐埃:您也画画?
苏菲·玛索:都塞在抽斗里。粉彩画,毡笔画……完全是小女孩涂鸦之作。画素描,也画画。或许有几张不错,但只属于我一己的天地,用来装饰家居。
记者吉尔·马丁-索斐埃:生活中您是孤独者?
苏菲·玛索:不错。或许因为这个缘故,因为孤独,才写一写。我不加入任何团体。有朋友,而无帮派。甚至连童年的小伙伴都没有。不过,注意,我喜欢群居,喜欢拍片,我不是不合群的人。从早到晚,我整天在摄影棚,要表演,要跟人说话,要全身心投入。只是走出摄影棚,我需要孤独。不然,我太容易屈己从人,失去自己的立脚根底,很快变成我对面的人。这样,就不会有长进。我需要有我自己的想法。我喜欢独自去看画展,快慢可按我自己的节拍。生活里的一切,我都这样。我愿按自己的心意去做事。我刚发现艾尔米塔什画廊,真是非同寻常。我已去过四次。非常精彩。包括世界各地的绘画,各种文化背景的绘画。
记者吉尔·马丁-索斐埃:对俄国印象如何?
苏菲·玛索:我没特别注意到什么。圣彼得堡很华美,很宽广,但不是考虑人的因素而规划,而建造。纯粹是为了俄罗斯的伟大,为了面对历史。人,在这儿很渺小,没有厚度,没有分量。只是芸芸众生。真是不可思议。人好像不被爱护,只为当局的伟大而出力。
记者吉尔·马丁-索斐埃:影片《安娜·卡列尼娜》里,您的台词是完全照台本说,还是按您的感觉略加改易?
苏菲·玛索:我尊重台本,连一点标点都不差。因为,对演员说来,台词并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心态把握得准不准。把握准了,即使念电话簿,也能动人。把握不准,说得再天花乱坠,也使人觉得虚假不实。在这点上,我固执己见。一部影片,有二百五十场戏。某一场戏里,我常对要我表演的感情对头不对头,提出异议。拍葬礼的戏,大家等演员哭。但是,上一场喝咖啡的戏里,演员已经哭过了。再哭,就哭得太多了。演员欲哭无泪。作为演员,我就提出人物这时的真实感情该怎样,往往跟约定俗成的姿态不同……我信服演员的本能,而不是演员的智力。是这种职业的本能,造就称职的演员。
记者吉尔·马丁-索斐埃:循着您的“本能”,会不会像安娜·卡列尼娜抛弃丈夫儿子,丢下一切出走?
苏菲·玛索:应该明白,一个人在生活里所求的是什么。人生一百八十度大转弯,我不大相信。在生活中,说“我一切全可抛下,我要去追求更好的”,我觉得这做法是错误的。人生经验,是不断积累,逐渐成熟,分量加重的。摈弃一切,从零开始,那是直接走向死亡。这就是安娜·卡列尼娜的命运。
记者吉尔·马丁-索斐埃:您不喜欢谈自己的私人生活,是为了保持一种形象?
苏菲·玛索:如果说我有一种形象,那也很驳杂,并不明晰。但也不是沼泽一片。大家通过报刊来认识我,报刊反映的还算比较确实。关于我,假如还有什么隐秘之处,那再好没有。这样,又有材料可写新书。好,就此打住,我是说着玩的。
——《巴黎竞赛镜报》
一九九六年五月2533期
责任编辑:康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