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bo:
不管你听过与否,相信“bobo”一词对大多数人而言,大概都仅止于一个模糊约略的印象,在多数人的认识里,bobo族又是一个时兴某种妆扮风格的时尚族群罢了。现在,若谁还把“小资”挂在嘴边的话,会有老土之嫌,大势是,现在人们都不小资了,大家都bobo了。
做一个bobo族,既懂得享受生活,却不辅张奢靡;既特立独行,又不标榜另类;他们事业有成,又不追名逐利,试图在生活品质和灵魂自由中寻求到最为超然飘逸的态度。
这是一群嬉皮与雅痞的结合体。
曾有一专栏作家很可爱地写道:“最in的人们说,继嬉皮、雅皮之后,现在又来了bobo族,据说意思是同时信奉或追求布尔矫亚和波西米亚,系双重理想。”然后又解释说,前一个“好像是资产阶级的意思”,后一个“好像是个民族还是什么地方,印象中是披着块毯子什么的就去放羊啊流浪啊游牧去了,走哪儿算哪儿。”还算准确,但什么才是bobos呢?
Bobo:(译作波波或布波)即“布”,布尔乔亚(Bourgeois)+“波”,波西米亚(Bohemia)。这一新生词由《纽约时报》资深记者戴维·布鲁克斯在其大作《天堂里的Bobo族——新社会精英的崛起》中首度提出,是即赞成资本主义的布尔乔亚,又崇尚自由与解放的波西米亚,是即拥有高学历、丰厚收入又讲究生活品位、注重心灵成长的一族。
当布尔乔亚遇到波西米亚曾一度壁垒分明的布尔乔亚与波西米亚在21世纪却走到了一起。1960年代,我们有赋予波西米亚精神的嬉皮士一族,他们蔑视金权、率性任情,他们的职业不是艺术家就是知识分子;1980年代,我们则看到捍卫制度、积极进取,在各大公司上班的雅痞新贵,是布尔乔亚传统的反扑。终于,在信息普及、科技发达的21世纪初期,知识已晋升为有价资产,创意也走向商品化,这两个个性鲜明的族群,产生了交集,竟融合成一股社会新势力。这就是bobo族,是知识经济下的新族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