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为民
1.闲话需要闲心许多人舍不得“白花时间”去闲聊。他们不懂聊天也是社会心理的需要。世界卫生组织的专家曾对生活方式、经济条件不相同的6000位老人进行过调查,发现其中有32%的人因为社会心理因素而影响健康。专家们认为:这与他们的社会角色转变密切相关。在从职业型过渡到休闲型的过程中,如果不注意心理调适,便会产生抑郁、孤独、自卑、 失落以及无助无靠感。他们的心都“忙”于焦虑而闲不下来。养生讲究心灵商(MQ),要求在一天中脑子要有“闲”的时间,只有“闲”,大脑才可产生对健康有利的α脑电波,并分泌“愉快素”,医学上称为脑啡肽。若一天到晚思考、焦虑,便会产生“毒素”(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因此脑子“闲”的时间多少,标志着心理健康的程度,只有“心闲”才可能说闲话,才有聊天的要求。
2.不可替代的健心术聊天是有效的健心术,这种面对面的心理交流对化解不良情绪、摆脱心理失衡最有效。尽管现代视听设备可以充当交流工具,但电视、电话、网络等“不见面”的交流,都不能替代面对面的交流。聊天可以真切地感受到对方的面部表情、语调语气以及细腻的形体语言;可以及时从身边获得一些“鲜活”的气息;可以从内心里激发起对生活的兴趣。春节等节假日“高朋满座、胜友如云”,许多老人都是“越聊越有趣,越聊越有劲”。近来,从中央到地方的电视台都纷纷开设谈话节目且受到欢迎,聊天的魅力由此可见一斑。
3.健脑良“药”21世纪养生的核心在于健脑,这已在全世界成为共识。人的大脑有两个基本的生理过程,即兴奋与抑制,又各分为高、中、低三种强度。实验证明:中度兴奋对人的健康和长寿最为有利。聊天这一既没有心理压力,又必须主动用脑的休闲方式,恰恰可以使大脑保持在中度兴奋状态。此时大脑的血流量最丰富、脑细胞可获得充足的营养,是最好的抗衰措施。大脑的两个半球各有分工,左脑主管逻辑思维,右脑主管形象思维和语言。人们左脑使用过多而右脑使用不够,聊天可使右脑的语言中枢活跃起来,有助于开发右脑的功能,从而防止了整个大脑功能的减退。此外,有研究认为,人与人之间接触时,有一种未知的波可以相互感应,尤其是热情相处时,彼此能够受到因血管扩散而散发出的热量和气味。可见,聊天既是心理上的需要,也是生理上的需要。
4.社会人际和谐之桥朱自清说过:“我爱独处,更爱群居。”这话从某种意义上道出了人类共同的心理特征。一方面,人们需要独处静思、盘点生活;一方面更需要彼此交流、相互沟通。这是人类与动物不同的社会性(人是“社会动物”)。若长期独居,没有语言的交流和心灵的沟通,便会出现种种心理障碍,甚至增加死亡率。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家庭与家庭、居民与居民间的交流在减少;春节时,好多家庭间、人之间都是“一年见一次”。这种近乎封闭式的生活方式,对人的身心健康极其不利。走出家门、主动与亲友、邻舍谈天说地,不失为智者新世纪的养生之道。茶馆、公园、老年活动室、俱乐部等处,也都是聊天的好去处。用闲心聊闲话,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无话不谈,无所不及,从时政大局聊到市井消息,从花鸟鱼虫聊到柴米油盐,从古今轶事聊到新闻影视,从运动锻炼聊到饮食调理,还可充分展示自己的特长,从而获得一种心灵上的满足感,享受现代人追求的“颠峰体验”。聊天不但能够倾诉内心苦闷,宣泄不良情绪,而且能够得到亲友的劝解和宽慰。特别是在发生病痛、丧偶、灾难等负性生活事件时,亲朋好友的探视、劝慰就更为雪中送炭。年轻人常回家看看、回家聊聊,“生活的烦恼跟妈妈说说,工作的事情向爸爸谈谈”,父母的心思也可在聊天中化解,给长辈的晚年锦上添花。
莎士比亚说:“人生是一串由小烦恼组成的念珠,达观的人是笑着数完这串念珠的”,笑既可调节情绪,也可拉近人间距离。他因此认为:“假如你还笑得出来,你还不算是真正的穷光蛋”;“假如你这一天没有笑一笑,那么你这一天就算白活了”。独自一人发笑,往往只是稍纵即逝的会心一笑;只有在和亲朋好友无拘无束地聊天时,你才能将笑意写在脸上。看来,新世纪我们每个人都要学会聊天,聊得眉飞色舞,聊得心花怒放,聊掉疾病,聊掉忧郁,聊出一个健康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