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时钦(新浪网友) 欢迎网友投稿
毕业几年了,大学里的同学逐渐疏于联络。有点像影视的一个技巧,叫做淡出。先是脸蛋模糊了,然后名字再一一隐去。
一个周末,好容易有一个热心人张罗,四五个同窗好友才凑到了一起。自然聊到当时 班里仅有的一对情侣,在座的一位说,“知道吗,前不久她刚刚生下一个小孩!”已经二十八、九的人了,生孩子也不算是新闻,有趣的是接下来其他几人的反应,包括我在内,齐刷刷问道,“谁的孩子?是咱们某某的吗?”惊人的一致。那个某某,就是女孩当时的恋人了。
我们早已不再把地老天荒当作爱情的一个状态。
与之相对的是变故,其附带的尴尬则是随年龄悄然而至的。比如,久未联系的人见面,寒暄之前我们总要先行掂量一下话术。“家人还行吧?”或者“你那个朋友怎样了?”虽然透着热情,可如今已被模棱两可的一句取代,“过得如何?”,待旁敲侧击到安全的讯号,我们才会深入畅谈。
不是圆滑了,而是有所怕。
怕变故。生命充满一个又一个的变数,疾病、死亡、分离,万一眼前这人曾有伤心事,被我们这么莽撞地提起,该有多难堪。是故,在我们的想象里,从前那个留在通讯录上的人,早已被生命中的一千万种可能击得粉碎。
以前不是。以前我们信誓旦旦,“十年之后的某一天,我们要在某地相见。”那个年轻得近乎放肆的年月里,我们当然相信永远,我们的声音还很坚决,我们的脸蛋还有光彩。十年,我怎么可能不是我!他人所说的变故对于我们,还只是个不堪一击的谣言。
然而变故来了,我们自己还不知不觉。突然等到某一天我们有所察觉的时候,自己已经开始享受那种变故的美,媒体上更是执着于一个又一个绯闻和天灾人祸。人的兴趣有多大,媒体的挖掘就有多深。爱情带了别离的色彩,生命里有了一点残酷的美,似乎才真正感动人心。眼泪远比微笑来得深刻。
难怪几年之后,我们会问,“是谁的孩子?”。我们不是不信爱情,我们是害怕人们又去寻找新的爱情。地老天荒是一个梦想,而这个梦想恰好支持人们去移情别恋,只是,谁又是谁的地老天荒?
再早以前,我百分白地排斥第三者,这个角色带有一种黑色的暧昧。后来,报纸上一个个第三者从阴影里站出来“口述实录”,我才发现,哦,原来他们之间也有爱情。他和她的爱情,未尝不是一种地老天荒。这就是爱的变故吧,没有对与错,每个人都在寻找自己感觉中的理想爱情。感觉,此一时彼一时。
幸亏还有几部旗帜分明的电影,将爱情演绎得有边儿有沿儿,地老天荒更是只有唯一的一个。当然,导演懂得分寸,有情人历尽曲折终成眷属。OK,电影到此为止,不能再演下去。下面才是未知数,红杏出墙、反目成仇,更大的变故没完没了,此曲折非彼曲折,原先观众流的泪全得作废。
这是导演的仁慈,变故未见苗头之前已打出一个幸福结局,观众开心一笑,觉得先前的泪水“流”有所值。
被耳闻目睹的变故吓怕了,我们必须到妥当、安全的爱情故事里取暖。你看,我们骨子里还是钟情一对一的地老天荒。地老天荒,这个词读起来暖暖的,像是我们心里藏着的一个干净的童话。
本文章版权归新浪网与文章作者共同拥有。如需转载,请与新浪网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