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学作品中,婚姻或者说爱情总是充满着诱惑和浪漫,咏叹和悲情,比如王子与乞丐,公主与穷鬼,还有什么“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让人唏嘘让人悲叹之类的幽怨,甚至已成为文学经典。
然而,文学不能代替爱情,更不能等同婚姻。所谓爱情婚姻,实际上烙满了“经济”的印痕。社会学家潘绥铭教授在最近的一次中国人婚姻状况调查中,得出了这样结论:在城 镇居民中,男方收入是女方的两倍,性生活最满意,婚姻也最稳定,何故?潘教授进一步解释道,夫妻婚姻生活能不能保持稳定,主要是在“交换”价值上能不能保持平等。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婚姻生活就是“交换”,即双方的付出和得到的“交换”。如果有一方付出和得到极不平衡,心理很容易倾斜,久而久之,婚姻就会出现裂痕。拿离婚来说,我们常常看到,总有一方认为自己付出了多少多少,结果什么也没得到,对方则是“狼心狗肺”,一点儿都没有良心。女方说,我起早贪黑,为了孩子,操持家务,你多拿几个“子儿”,就夜不归宿,惹花拈草;男方也许认为,我票子拿得比你多,偶尔开心一下,也没什么大惊小怪的,可以跟你扯平。实际上,这本身就是经济学的一个命题。女方收入少,但由于花在家庭的劳动多,而这部分劳动本身就是机会成本(至少不应低于保姆费),所以说是有经济价值的,可以折算成金钱,而男方之所以有些“牛气”,恰恰忽略了女方这部分经济价值,因此“偶尔开心一下”不仅不觉有愧,还有那么点儿满不在乎。
从某种意义上讲,现代社会是追求效益盘算收益的社会,就拿征婚广告来说吧,只要我们稍稍留意一下,男人大都炫耀其身份地位金钱来征婚,而女人则以靓丽温柔体贴应市。身份地位金钱,说白了就是经济实力,摆开了“买方市场”的架势,靓丽温柔体贴看上去很“软性”,其实这里面也包含着巨大的经济“潜价值”。美丽的女人永远是稀缺资源,而稀缺资源本身就具有经济价值。难怪专家们说,拥有金钱那怕是丑陋的男人,找一个靓丽的女人易如反掌,反之,既丑又没钱的男人,大体上只能找“糟糠”之妻了,这是没办法的事,或者说这就是婚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
坦率地说,如今的经济学家,写稿讲文章的人很多,而真正研究具体生活层面的经济学问题似乎热情不高。按照萨缪尔森的观点,经济学,说到底是给人带来经济收益和欲望满足的一门学问,而且是最不玄虚、最实在、最有用的一门学问。关注生活,关注生活细节中的经济学,也许会给我们带来“别有洞天”的鲜活感受。(江耀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