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3月04日17:17 新浪伊人风采 |
从小我就总是生活在别人的地方:外婆的家、继父的家、寄宿学校、法国、前夫的家……,没有一个完整的自己。我经常想,现在的我并不是一个完整的我,我总是把自己分成两半。在很多写我的文章中可以看到,那里面的我都是模模糊糊的。可能看起来很中国化,言行举止又很西方化。
我总是有着两种身份,恐怕与我从小的经历有关。在与中国人交往时,我可以做到非常的中国化,但是当我与外国人在一起时,他们也觉得我和他们是一样的。我不再可能再回到一个纯中国的单位中,过着完全中国人的生活,也不可能干脆在国外生活,完完全全做一个外国人。我是很敏感的人,做中国人时不愿意让人觉得象外国人一样,我自己做一个地地道道,与身边普通人一样的中国人,但是我能了解另外一种文化,能够将它们结合起来。而我做法国人的时候,我希望能够融入他们的文化,但是我有我自己值得骄傲的文化背景。我觉得现在的工作是上帝完美的安排,通过这样一个在两者间沟通交流的工作将两个我结合到了一起。
我的一个朋友对我说,不是所有的出国留学人员回来以后都能担当起那种文化的交流,或者是文化使者的重任的根本原因是,有的人也出国好多年,而他就像一块塑料布一样,即便在西洋的墨水里浸泡不少时间,可一旦离开,他依然还是原来的他,那种真正的文化吸收并没有被植入体内,更不要谈充分吸收,乃至重新得以演绎。我对这样的观点也深有同感,我很庆幸,我是一块海绵,当我浸润到法国这片海里的时候,我完全被浸湿并充分吸收,把一部分属于法国文化的东西变为一个完完全全东方人的一部分,我个人以为这多多少少有一些天性在里面,我就是天生太敏感太好奇,并且可能由于早年吸收的东西太少,所以留下了强烈的需求和饥渴感。
就我个人的观点来说,当"海绵"肯定要比当"塑料布"肯定会有更多的优势,从大的方面来讲,在大量吸收了别的不同文化之后,再将它们与自己本身的文化相结合对照,去推动中国和外界的广泛的联系、交流、互相的借鉴和吸收,这样的过程的确是需要一大群"海绵",可能在这种吸收的过程当中,它会暂时忘记或者丢失属于自己的特质,但是总比你原封不动地去,又原封不动地回来要强得多。这种吸收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种痛苦的过程,因为这个过程往往使完整的自我一分两半,思维更是徘徊于之间,当有人说,我现在不太像一个纯粹的中国人,他们指的是我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更加法国化,我是四川的一个小城市走出来的,那些本该属于我真正的东方的东西究竟到哪里去了,它们一点没被丢失,只是更加浓缩,在特定的情形下表现得尤其地道。
我想人本身就有一种自然淘汰的机制存在于每一个身体里面,这个机制让每个人不断从举止和思维上新陈代谢,而这个机制有的人强一些,有的人弱一点,我可能就属于那种特别容易吸收外来新鲜事物的人,而我的自然淘汰的机制也运转得特别频繁,成了一块可以吸收很多很多,又可以吐出很多很多"海绵",当它吸收了别的国家的种种理念之后,再回到它的"原产地",它多多少少会产生一些影响别人的作用,而我现在的工作和这样的作用同样是密不可分的。
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出国门去留学,他们也怀着美好的意向将来要报效,或者学成回国以后自己创业,如果仅仅是去学了一些技能,或者是拿了一个学位,我认为那太冤枉走一回,要真正的融入到这个文化的差异和社会的不同中去,才能真正明白不同社会文明的差别而取其精华,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学到东西,一次留学给人带来珍贵的机会,有的时候理念上的长进、生活方式的改变、文化上的认同可能起到的作用会更大,要比一个简单的学位更重要。
| |
|
|
订新闻冲浪 互动点播 赢彩屏手机MP3播放机!
任你邮印象30,30M大空间+彩信相册,免费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