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中的那喀琉斯情结
八十年代的小资女性(或小知女性)有一些自恋情结,她们普遍的偶像是三毛。
三毛在文字里很早就流露出了自恋情结,她的文章常引用古希腊神话里关于水仙花的传说:美少年厄索斯美丽得无与伦比,他爱上了自己水中的倒影,每天顾影自怜,于是跳入
水中,死后变成了水仙花。
这是西方心理学上和文学作品里的那喀琉斯情结,《少年维特的烦恼》也描绘过“少年维特”的这种情结。
在中国的文学作品里也有类似的例子:明代万历年间有个美女叫冯小青,中国性心理学的开创者潘光旦写过一本书《冯小青考》,潘先生通过研究她的诗词,揭示了自恋癖的内心秘密,冯小青每天顾影自怜,日惭消瘦,最后枯萎而死,小青是江南一冯姓大富豪的小妾,她美丽绝伦、白皙、清瘦,这是中国古代幽闭美人的标准造型,古典文学中这样的人很多,她们的背影和身份常常是老处女、老姑妈等等,她们的日常生活通常是“古寺青灯伴红颜”。
潘先生揭示出一个封建社会弱女子的性心理病,是“五四”时期反封建、反愚昧的檄文之一。但至今,我们在性心理学方面还比较落后,所以,八十年代的大学校园里,这样的美人也很多,当年笔者一哥们,便爱上了一位校花级张姓美女,1995年秋天我在北京见过她时,依然和当年一样自怨自艾,这哥们为她痛不欲生,至今难以平息。
这一类美女外表上有共同点,她们精神恋的行为方式也相同,比如那位张美女每次和我那哥们见面都会刻意精心的打扮,话语中常常自我强调,对他也充满了理解和宽慰,对一个正常女人来说,这就是“女为悦己者容”了,但张美女不是,她这样做只是吸引一个男人的爱,以用来赞美、肯定自己。来做为她自恋的镜子,她爱的只是这面“镜子”,这和柏拉图式的爱又有不同,比如女诗人茨维塔耶娃和里尔克、帕斯捷尔纳克三人间的精神恋,成为了文学史上的一段千古佳话。
其实自恋倾向没什么不好,甚至可以说是有益的,凡是内心丰富、敏感的人多少都有一些,自恋也带来了高度的自信或者自卑,在这里,自信和自卑就像一张纸的正反两面,可以相互转化。
她们需要一面精神上的镜子
同样,精神恋也没什么不好,最近,上海有闲阶级女性流行“男颜知己”,这便是她们在婚姻围城之外的精神恋爱,这样的爱对身心都有益。但如果灵和肉的完全分离,就很可悲了。自恋也一样,如果自恋成癖,像那位张美人一样,发展为心理行为和行为方式,就是悲剧了。这样的人起初只是在情感上有洁癖,慢慢沉溺于精神恋不能自拔,长此以往,她们便无法感受尘世中的男欢女爱,无法在天伦之情中得到慰藉。于是,从幽怨走向幽闭,最后走向了怨毒。最终,她们对任何人都不可能有爱了,只爱镜子里的自己,同时她们内心和外表的反差越来越大。
博尔赫斯说:“镜子和性交一样,使人口增殖。”这是在说物理意义上的镜子,镜子让一个人变成了两个人。但对自恋癖的人来说,这一面镜子是远远不够的,正像水仙花这个传说中暗示的:水面上的倒影。
墙上的镜子只能照出面容和身影,无法映照自己内心世界的完美,无法搞精神自恋,所以,她们更需要一面精神上的镜子。
三毛的这面镜子便是一个叫荷西的男人,在她的描述中,荷西为了爱献出了生命,她的文章也描述了两人刻骨铭心的爱情,但在实际生活中,三毛所写的并不完全符合事实,其中包含着很典型的精神自恋。
再说那位张美人,据说她最近又让一个50多岁的三流作家疯疯癫癫,看来她的镜子越来越难找了。李碧华在电影小说《青蛇》里说:“一个女人无论长得多美丽,前途多灿烂,要不成了皇后,要不成了名妓,要不成了一个才气横溢的女诗人,她们的一生都不太快乐。不比一个平凡的女子,只成了人妻,却不必承担命运上的诡秘与凄艳的煎熬。”
这位张美人成不了皇后、名妓、诗人,也不甘为人妻,于是只能在幽怨中走向幽闭。
这是一个典型的八十年代的自恋故事。当然,这是一个极端的故事。其实自恋并没有什么,正如人生的其它很多事情一样,只是一个分寸感的把握问题。
不同的是,九十年代小资们的自恋情绪,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村上春树的小说,以及王家卫的电影所带来的,他们的文字里隐含着深深的孤寂和自恋,村上小说中那些恍惚的爵士乐、拜物情绪、以及杜拉斯文字里的酒精和幽绝感都让现代小资们痴迷不已。
九十年代的女性宣扬说:特别的爱给特别的自己。于是,她们对爱的付出变得过于精明了。
其实,索绪尔说过,笔是阳具,那么写作就是手淫。作家们的写作在某种意义上都是自恋,通过自恋来呈现人类心灵的秘密,但是,让文学中的自恋进入自己的日常生活一定是可笑的,也是可悲的,就像十九世纪的那些欧洲时尚青年,穿上少年维特的黑色礼服,模仿他自杀一样。
/文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