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阳朔腻了10天,觉得全身筋骨都好像散了一样,四肢百骸无不舒坦。
那天,无所事事的我听人说,阳朔遇龙河的漂流很有意思,没有多少急流险滩,而是漂漂荡荡地顺流而下,不疾不徐地穿行在青山绿水之间,煞是享受。
遇龙河古名安乐水,是阳朔境内注入漓江的一条重要支流,因流经白沙镇遇龙村的遇龙桥而改名。它发源于临桂县,全长43.5公里。
由于旁边的高山,河流两岸基本没有现代交通工具,岸边的田间小道只能徒步或骑单车。
河面由于有很多为了蓄水灌溉而修的拦河坝,所以河中只能通过平底的竹排。
因此,那里的竹排漂非常地道。而且,竹排上还备有舒适的躺椅和遮阳伞,极尽享乐之能事。
我被诱惑了,心想,反正闲来无事,不妨去体验一番。
一大早,我便在阳朔西街花10元钱租了一辆山地自行车。然后,从大榕树景区前的工农桥沿河边小路骑向遇龙河漂流的起点——遇龙桥。
这条河边小路既远又难走,但是风景却很好。河上古桥众多,两岸秀峰叠起,水田纵横,稻谷飘香,实在是一处静谧美丽的田园,如世外桃源一般。
我忍不住骑骑停停,3个小时的路倒用了近6个小时,到遇龙桥时已是下午4点多了。
此时,微暖的阳光把遇龙桥照得一片祥和。
石块干砌而成的桥上,牧归的水牛和收工的村民正缓缓地走过。
桥下说不清有多少年历史的石板上,村民在坐着聊天。水边,村妇边洗衣边嘻嘻哈哈地谈着些家长里短的话题。
遇龙桥是阳朔县最大的单孔石拱桥,建于明永乐年间,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了。那桥长近60米,宽5米,高9米,桥拱跨度约18米,全用青石干砌而成。巨大的拱形倒映在平静的河面上,形如满月。在古桥上观望,遇龙河如一条飘带般穿行在田野中,远处村庄的炊烟已经升起。
我花120元钱买了船票,在船工的引导下上了竹排。
竹排一般都由12到15根毛竹做成,排体宽大,上放两张竹躺椅,两张竹躺椅之间还有一把大阳伞。每条竹排有两名船工划水,他们会把客人的鞋子装入塑料袋挂在竹躺椅背上。
为了安全起见,我穿上了件救生衣,躺在竹排上的竹椅上,把脚放入水中,开始漂流。
船工介绍说,从遇龙桥到漂流的终点站工农桥,水路有20多公里,要过18条拦水坝。冲坝的时侯很刺激,竹排要从落差1米多的坝上冲下,竹排的头部将没入水中近半米,河水会湿到坐在躺椅上的屁股,全程大约是4个小时。
上得排去,果然不同凡响,悠远的意境让心境平和得像醉了一样。5年建的广西最古老的石拱桥——仙桂桥一一在眼前流过,就像是早已流逝的旧日时光。
遇龙河傍晚的景色很美,金色的夕阳挂在泛灰蓝色的山顶,倒映在平静的河面上。
如果不是船工的木浆划开平静的水面,你真的很难分清哪是山、哪是影。
水面映出夕阳的金黄色,岸边不时传来戏水村童欢快的笑声。也有垂钓的老者一声不响地蹲在岸边,让你感觉是个雕像。
稻田深处山脚下的村庄时隐时现,不时有炊烟升起。唐归义古城已成土堆的城墙在夕阳的照耀下,更显得苍凉。
仙桂桥上牵着水牛的少年慢慢地走回村庄,只是没有牧笛,那景象全然就是陶渊明描写的世外之景。
躺在竹排的竹躺椅上,四周一片宁静,山川、田野静静地从我们身边流过,只有船工的木浆划破水面的哗哗声和河边那些不知名昆虫的鸣叫声。
此时,每人都不说话了,估计谁都不愿打破这美丽而宁静的世界。
晚上8点多以后,天逐渐暗了下来,山的细节慢慢消失了,逐渐成为浓重的黑灰色。山的形状连同倒影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形状,让你想象着它们的喜怒哀乐。
其中,有座山像个戴着斗笠横躺着的人,令我记忆深刻。
和白天的景象完全不同,白天是轻音乐,令人轻松愉快。晚上那里就如同是交响乐,浓重而深沉。
傍晚的江面是一幅水墨画,河边的凤尾竹是浓墨,山是重墨,天空和水面成为淡墨,像素描里的黑白灰,简洁而永恒。
河面上任何一点灯火都会破坏这幅美妙的水墨画,哪怕是打火机的一点亮光都会让这幅水墨画暂时从你眼前消失。
慢慢地,我发觉,仿佛自己已经不存在了,身旁只有那幅连绵不断的水墨画在不断地延伸……
文·图/刘宪标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