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实习的科室有一正二副三位科长,都是海量,不知是巧合还是必然,三人的职位与其酒量恰好成正比:资历较浅的副科长姓浦,在单位被叫做“浦八两”,老资格的副科长姓金,人称“金一斤”,正科长姓谢,大家都敬佩地称他为“谢无量”。
就象我们评价一辆好车时必然会提及它有多少马力,现在说到某某成功人士免不了就会谈到他的酒量。善饮者,通常是公认的英雄,人们对他们的印象还包括:豪爽、勇敢,有气魄、有能力,还有那么一点浪漫的气质。所以武松豪饮之时,就是食人恶虎的末日,李白醉酒之刻,吟出的都是千古佳句。而今,企事业单位的上下级之间沟通、商业谈判,以及几乎所有涉及切身利益的对外、对内公关联络事务,几乎都免不了一次以至多次酒桌上的应酬。上了酒桌,酒量就是诚意与交情的刻度,于是,英雄般的善饮者就能争得一笔拨款,订下一份大订单,赢得一次利润丰厚的商机。
有人说这是陋习,可此风之盛,不这样喝几乎就办不好事情甚至一事无成;有人说这是浪费,可大都这样的饭局都不用个人掏腰包,酒不上档次反倒要被人讥为小气;还有人说这伤身体,可拚着三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往死里喝的人更是被视为真英雄。而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善饮者在现在职场中很是紧俏。而对于某些经常需要应酬的单位而言,以酒量为题招聘员工也就不足为奇了。
南京有招聘单位向前面试的女大学生出了一道“你的酒量有多大”的怪题,如此出题,将职场变为善饮者的天下,确实不对。可这板子却不能打在这些出题者的身上,他们确实有这样的“人才”需求,不招几个这样的善饮者,甚至就陪不好领导,做不了生意。可我思来想去,就是想不明白谁应该为这种荒唐之事承担责任,去责怪这些酒桌上的人?他们多半是不愿喝的,光从生理的角度看,说他们也是受害者也不为过;去责怪那些酒厂以及铺天盖地的酒广告?既然有这个市场需要,他们就没理由不去生产不去宣传;去责怪传统的酒文化?这更没道理,我们的酒文化其实早已明确指出:酒也是乱性伤身之物,是现代人自己忘了古训,喝得如此昏天黑地,又怎能将罪过推到前人头上?
酒的作用在于酒精的麻醉功效,一醉方休就是酒场上的最佳状态。所以,在探究谁将职场变成善饮者的天下之前,有一个表象是很明确的:很多人喜欢这种被麻醉的感觉,很多人企图利用这种醉意实现酒桌之外的目的,还有很多人在被醉倒之前不会轻易与人合作或者为别人办事,很明显,这些人希望在麻醉的状态或者铺垫下进行某种交易,而且这种交易多半是见不得人的。总之,我隐隐感觉到,这股歪风的背后笼罩着一个巨大的影子,影子身上写着两个大大的黑字——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