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跳槽,不受夹板气
文/珍妮
上个世纪90年代初,很多大学生毕业还是由学校分配到国企工作。记得在大二大三的时候,每次听那些进入外企的学长讲起他们的职场故事,我就心生羡慕。终于等到了毕业的
那年,我早早地打印好了简历,准备好了个人资料,在拥挤的人才市场里,我甚至还挤丢了一叠设计画稿。那年初夏,我同时收到了一家大型国企和一家外企的录用通知,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如同那个年代的很多年轻人,我向往在一片新的天地中打拼出自我的一席之地。
在外企工作了五年,我跳了两次槽。在最初的两年多时间里,一直没有升职,就在公司决定送我外出培训并加签两年合同的时候,我提出了辞职,因为公司业务的发展驻足不前,而公司的部门之间,又常常为了推卸责任而召开一些唇舌之战的会议。当时就觉得将美好的青春浪费在这些事上毫无意义。我是属于那种有悟性又有耐心的人,在第二家公司里,我终于遇到了“伯乐”,我做得很有成就感,每年都获得了升职的机会。但是,三年后,我又跳槽了。原因是:老板不肯遵照国家的规定,执行五天工作制,而是将每周六的加班作为例行制度,且只按照“基本薪资”发放极少的加班费,还美其名曰“给员工以时间换薪资的机会”;为了节省人力费用,公司还迟迟不愿为员工缴纳公积金。当劳资双方无法体现平等的时候,接受或是离开就成了惟一的选择。
2001年的春天,有两家知名的外企向我伸出了橄榄枝,而且巧的是,两家的地点都在淮海路上,又都是在15楼。经过近1个月的考虑,我终于作出了选择。也就是在那家公司,我遇到了一个年龄和资历都在我之上的下属。35岁的她,学历不高,能力一般,在那家公司工作四年了,是那种典型的“上海女子”(不是我有地域偏见,只是找不到一个比这更适合的词),一直期望以自己在老板面前的八面玲珑来争取上升的机会--平时经常迟到的她,只要老板一来,就成了办公室里最早到的人;只要有老板在的场合,她就总会使出浑身的解数来表现自己。有一段时间,我常常为老板莫名其妙的指责觉得奇怪,终于有一天,我找到了答案:是她,经常躲在会议室给远在香港的老板打“小报告”,不明情况又很性急的老板转身就打电话来,向我提出一些“奇怪”的问题,而她,就在一旁看好戏呢!挤掉我,成了那一年里她最大的人生目标,因为以她的年龄和学历,恐怕很难再找到更好的职位。一年后,我下定决心,再次跳槽,为的是不想再受那些“夹板气”,尽管有些不甘心。
最痛苦的是例会
文/奕
其实工作不是一定要工资高、待遇好,我觉得环境与心情很重要。
我从大专毕业,就进了这家公司,一晃就是六年,虽然也有一些跳槽的机会,但我始终没有想过要离开这家公司,因为我不是喜欢变化的人,而且日子一直过得很顺畅。我先前的部门经理外表看上去很严肃,但他人很好,只要你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完成公司给你的指标并且不要出差错,他不会来管你,而即使你出了差错,他也不会训斥你,而是动员整个部门一起分析问题所在,并和你一起想办法去解决问题。部门里面的人在他的带领下,也都齐心一致兢兢业业地工作,所以我们部门的业绩一直是公司里最好的,那段时间,大家都过得很轻松也很充实,而业务上的独立自主,也让我学会了很多具体的操作方法,掌握了不少操作技巧。
可好景终于还是会过去。
有一天,部门经理说他要离开这家公司,原因很简单,有一个比他有背景的人对我们这个部门和他的位置虎视眈眈,随着两人之间争吵的白热化,终于还是胳膊扭不过大腿,只有选择离开。
而后,我的第二任部门经理就顺理成章地兼并了我们的部门,成了我们的经理。大家其实早就领教了他的嘴上功夫,也早就看惯了他部门里的人的遭遇,所以都挺小心的,害怕哪一天炸弹会落到自己头上。但有在许多时候,还是不能幸免,做事哪可能一点差错也没呢?所以基本上每天总有人会挨骂。
最痛苦的是每个星期一的例会,必须报告你上个星期做了什么,这个礼拜打算做些什么,然后告诉你这也不对,那也不对,而如果有人上个星期什么事情做的不好,那他更有得倒霉了,开会作为重点挨批,有时甚至还被骂娘。更奇怪的是,他还规定我们不许跟其他部门他看不惯的人来往甚至说话,后来他自己跟的订单出了很大的问题,出货后客人拒付,心情很不爽,所以我们的日子就更难过了。只要他在,就如临大敌,每个人都谨小慎微,害怕自己说错话或做错事,又挨一顿骂。但恰恰相反,越是谨慎,却越是事多,越是事多,挨骂的机会就越多。
于是有些人走了,又有些人来了,来了又走了。短短的一年,竟走了14个人,而我们这个部门那时一共就10个人。
在这种环境里呆着,人变得很压抑,心情很糟。所以在他领导我一年后,我也选择了离开。
我现在呆的这家公司虽然不大,但老板人不错,同事之间的关系相当融洽,业务也蒸蒸日上。
我觉得做员工的,是应该做好自己该做的每一件事情,尽量为公司争取最大的利益,而领导也应该给予员工一个比较良好的工作环境,尊重员工,信任员工、鼓励员工、当然你觉得实在不行可以辞退,而绝对不应该辱骂员工,摧毁员工的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