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华明
没有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个“笨小孩”,特别是在今天这个什么都讲求“优化”的年代,孩子的智力水平也可以提前被“优化”,于是,“天才宝宝”在我们周围日益多了起来。还记得好莱坞天才女星朱迪·福斯特执导的《神童泰德》吗?母亲因儿子是神童而骄傲,却也因自己的普通而难以与儿子沟通,抚养一位神童就更难了。
5岁的马欣洛是有名的“钢琴神童”,4岁半就指出正式出版的乐谱中两处不起眼的错误,在此之前,钢琴老师用这个乐谱教过63个学生,包括老师自己,都没有意识到乐谱印错了。5岁时,马欣洛开始“作曲”,就是在一段叙事感很强的练习曲后面依照自己的理解弹下去,心情不同,她的“续篇”都会不一样。老师说,马欣洛在钢琴之外的年龄只有5岁,但在她的乐曲中所流露出来的心智已是一个少女。
照理,父母该为马欣洛的表现骄傲不已,但是,现实总与理想有着太大的距离。父母与马欣洛的关系紧张,马欣洛似乎已厌倦了父母总是跟她谈论钢琴,对于家中一有客人父母就叫她表演更是反感,马欣洛的逃避方式是一有来客,她就在房间里一刻不停地跑来跑去,尖叫,做怪样,让企图目睹“钢琴公主”的客人瞠目结舌。一向喜爱马欣洛的钢琴老师也不愿意再教马欣洛了,因为自从孩子指出乐谱错误后,老师在她眼里已没有了权威,让她往东她偏往西,固执得很。
于是,马欣洛的妈妈烦恼了:难道女儿的天分最终将阻碍她的成长?天才儿童的表现是否都这样桀骜不驯,甚至有些怪异?要不要让天才儿童们在一起,早早实施一种精英教育?老师和父母的权威,在天才儿童那里,永远会受到挑战吗?面对神童,父母和老师该如何应对?
◇天才自有非常态,可赏识,别纵容
儿童行为专家认为,天才儿童在某一领域非常突出的秉赋,与其特别强烈的个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有组织天才和领袖气质的孩童常常表现为固执、不达目的不罢休,喜欢不由分说地修改小伙伴们的意见,要求跟着他的意图走;具有音乐天赋的孩子经常表现出超乎寻常的灵敏和易感,甚至有一点点神经质和喜怒不定;具有绘画天才的孩童则经常表现出对物体颜色、线条及场景变幻的超乎寻常的观察力,有时,他会沉浸在想象中,专注到木讷的程度;而沉浸在运动天分带来的快乐中的孩童,对跌倒后的疼痛似乎都很麻木……
孩子的异秉,与他“非常态”的个性,就像一枚硬币的正反面,常常不可分割。所以父母与其“烦恼”于他的个性,不如尝试去欣赏他,欣赏他在弹琴、绘画、运动中所表现出的投入与沉醉,也要赏识他质疑权威的勇气。但,事情不要做得过度,赏识和纵容仅有一线之隔,质疑权威固然可喜,但小小年纪就打碎了眼前所有的权威,变得惟我独尊,事情就变得很不妙。天才是站在权威肩膀上的人,如果孩子因为天分不错就拒绝对圈内的权威怀有一份敬畏,这孩子就毁了,他往往难以静下心来打好基础,他的天分,反而会害了他。
◇过早的精英教育反而会伤害天才儿童
前面提到的马欣洛,刚开始即兴“作曲”时,妈妈面临着一个选择:要不要对她的乐理和作曲天分推波助澜—妈妈通过朋友介绍认识了一位作曲老师,带马欣洛去试听过两次课,结果,欣洛全无兴趣,在课堂上表现得非常烦躁。妈妈经人指点才意识到这个问题:将女儿无意识的即兴创作发展为有意识的学习任务,可能是“拔苗助长”式的行为。孩子再有天分,在音乐方面的思维过程也有一个内在的增长规律,让刚几岁的孩童去做至少十几岁的少年才愿意做的事,对她的兴趣反而可能是种压抑。再说,作曲班和钢琴班的气氛也不一样,作曲班的学生起码比马欣洛大上十岁,他们课余完全不可能与欣洛形成一种“伙伴”关系。这也是欣洛不喜欢作曲班的原因:就算她是天才,在音乐之外,她还是一个小孩子,她喜欢跳皮筋、打游戏、吃糖以及用糖纸折跳舞小人,她的钢琴上放满Q企鹅和芭比娃娃。在为她的前途找一条路的时候,父母应当注意到她的情感和思维发展的双重性,在音乐上,她是“少女”,但在其他方面,她还是小孩子。
给孩子灌输过分成熟的精英教育,不计一切代价地催其“早熟”,有时颇能满足父母的虚荣心,但付出的代价却是伤害了孩子自然成长的过程,进而,也压抑了其天分内“后续爆发力”。
◇孩子是神童,但不是全能,不要一味夸大其天赋的一面
“我总是被他的需求撵着跑,”33岁的证券分析师史小红这样形容她和儿子的关系:“他4岁就能在楚河汉界上把我杀得大败,5岁半的时候,他爸爸也不再是他的对手。从此以后,‘妈妈(爸爸)真笨’就成了他的口头禅。”刚开始,史小红觉得儿子的评论很搞笑,日子久了才觉得是个大问题:儿子仗着他在棋盘上的天赋,越来越目中无人,不仅出门做客时表现得傲慢无礼,对父母在家的教导和忠告,也是有一句顶一句,根本不放在眼里。
史小红转而羡慕起象棋辅导班上那些成绩远不如儿子的孩子:“看人家父母和小孩亲亲热热,孩子都乖巧听话,我们这儿却是犟头犟脑,浑不把父母放在眼里,我倒宁可有个平庸些的孩子。”
后一句当然是气话,不过,在天才儿童家中,父母与孩子在亲子关系中的“站位”确实非常重要,假如一切围着孩子的需求转,以他的意志为主导,久而久之,父母的权威就很难建立得起来,家庭教育中的许多原则,也很难在孩子的配合下贯彻下去。其实父母适度打击孩子“高度膨胀的得意”,也很简单,就是展示父母在其他领域的“天才”,比如史小红,自从学习了瑜伽后,就有意识地穿上瑜伽服,在儿子面前表演了一套“高难度柔体操”,而我们的“象棋小神童”连里面最简单的动作也学不会,只有连连叹服的份儿。
这一天成为母子关系的转折点。史小红得意地说:我告诉他,你不过是象棋王国里的小王子,老妈我还是瑜伽王后呢。从此史小红的话,儿子可以接受个七八分了。
◇做神童的老师要有特殊的控制能力,仅有学识是不够的
家有天才孩童的另一个烦恼是,你得不断地选择老师、换老师。“因为孩子的消化能力特别强,普通的绘画老师刚教了一两年就成了她继续发展的瓶颈,”34岁的律师阿琪有这样的疑问:“我们不清楚应当请著名画家来做家教,还是请有名望的美术系教授来教他?”
别太看重老师的名望和头衔,也许对一名从小饱受赞赏的“神童”来说,老师的“控制力”更重要--包括细心发现每个孩子在专长上的细微差别,拟订出针对不同秉赋和气质的孩子的不同教育计划,而后,有办法令孩子“乖乖地跟着走”,走上孩子自己的发展之路,这才是“控制力强”的表现。教育能力及控制力不好的老师,即使是顶级画家和教授也不行,教育手段丰富且满足孩童特殊心理的老师,是个讲师就够了。
优秀的辅导老师,还应该有一种“收放自如”的本领:他热爱孩童,经常为他们的创造力发出情不自禁的惊叹;他不吝于赞扬他们,课余肯同他们“滚成一团”;但一上课,将要进入核心部分时,他有办法将孩子的注意力集中到他的嘴唇上和食指上来。此外,他还要有宽广的“心胸”,当发现自己的水准已够不上孩子的发展需求时,他会主动向你推荐更高级别的老师,并能根据孩子的特点写出情真意切的推荐信。
这样的老师,才会成为天才儿童的“助跑器”。
◇天才儿童的父母如何免于陷入焦虑
他太棒了,将来会不会不还够棒呢?他太棒了,将来会不会走出我的生活,并忘掉我?他到什么时候才能够功成名就呢?
如果你的孩子是天才,以上问题中的任何一个都足以让你陷入焦虑。而儿童心理专家认为,父母对名利和成功的渴望和焦虑,最终会影响孩子,令他们无法专注于自己的兴趣。
◇父母如何免于焦虑?
分享孩子的点滴进步和挫折,不要急切地规划他一二十年后怎么样。与孩子的相处中,父母有意识地保留童趣,可以有效抒解天才儿童的心理压力。
别老是跟孩子谈论钢琴或围棋,总是局限于“孜孜培养天才”的氛围里,谁都容易陷入焦虑,跟孩子谈谈他心目中的动画英雄,或者他喜欢的宠物,可以使你们双方都得到放松。
学习像谈论天气一样说出各自的焦虑。父母可以说出自己的忧虑,孩子也可以公开地说出来,也许他们可以从对方那里得到宽慰。把对未来的焦虑说出来,总比闷在心里好。
放低期望值。往往期望越高,焦虑越甚。别把孩子的天赋背在身上成为包袱。适度降低期望,可以获得更健康和谐、更宽松的亲子关系。如此,天才儿童才是一个独立快乐的小孩,而不是父母用以满足虚荣心的“工具”。
◇如何应付天才儿童的“坏情绪”
具有语言、绘画、音乐天赋的孩子,往往比普通孩子更容易情绪化,这是其“艺术敏感性”的一部分。别太关注这事,对孩子瞬间爆发的坏情绪,冷处理可能是个好办法。千万别去点拨孩子:“弹琴出色的小孩是不是都爱哭?”如果这样说,等于纵容孩子的情绪起伏。
如果孩子无意识地用他的天赋来化解负面情绪,别去打搅他。喜爱绘画的孩子会用很多粗暴的线团和鲁莽的色块来宣泄坏情绪,画完了,他情绪的暴风雨就过去了,非常好,别去阻止他。下次他发脾气时,你还可以鼓励他:去把你的委屈画下来,这幅画,我们可以举行一个“家庭拍卖”,你可以用卖画的钱去买冰激凌。
用奖赏的方法有意识地让天才孩童学会控制自己的坏情绪,比如,成功控制五次坏情绪,就可以得到一只完整的史努比小狗。这方法对训练孩子的自控力非常有效—别忘了天才儿童也是孩子。
版权所有,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