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雪梅
在许多丑女借助人工手段变美之时,上海市正在进行一场“选丑”大赛。51名自认为“丑女”的上海女子在大庭广众之下展示容颜,竞争惟一一名“灰姑娘”,以得到主办单位赞助价值10万元的整形手术。在继丑女张静、第一人造美人郝璐璐之后,上海“灰姑娘”张迪,再次走进公众视线。
一时间,关于美丑的争论此起彼伏。此次“选丑”大赛更是遭人责难,被批评者贴上诸多的“歧视”标签。支持与反对者在审美及道德层面上打得不亦乐乎,只是忽视了美丽存在的现实经济意义。
大家都争着变美,可见美丽是一种稀缺资源。既如此,拥有者能从中收益,也就是不争的事实。资源越稀缺,价值就越高。以此来解释靓女们开高价钓“金龟婿”,可能会让愤愤不平者平心静气一些。
因貌丑求职千次不成是张静整容的初衷。由此许多人指责用人单位对貌丑者不公。实际上,以貌取人的并非雇主,而是客户。揭起制造美丽浪潮的,不是哪个人,哪家单位,而是我们所有人。
美国得州大学的夏马梅斯和密歇根州立大学的比德尔,从事过一项与美丽相关的经济学研究。被调查者中,9%的男性认为自己貌不惊人,时薪比“帅哥”低9%;“帅哥”的时薪比平均薪金高5%,“靓女”比平均高出4%。可见,男人因美丽而得到的经济奖赏要高过女人。
两位经济学家又研究了必须招徕客户的私营律师和无须招徕客户的公共部门的律师,结果发现,长相好的律师倾向转入薪酬更高的私营律师行工作,相貌平平的律师恰恰相反。经济学家总结到:所有歧视政策都是雇主定的,但我们发现的证据表明,所有的薪金差别似乎一直如此———用任何一种理论都无法改变它,所有证据都证明了导致此种差别的原因是消费者的感觉方式。换句话说,问题出在我们全体人身上。
道理很简单,假如你要选择一个合作者,或是选择一位替自己打官司的律师,你肯定会选择自己看着顺眼的那个人。所以,要说歧视,首当其冲的歧视者就是我们自己。
夏马梅斯教授与其合作者的研究还表明,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相貌好的上海女子比其他人至少收入高10%。在这种情况下,说什么“人造美女有悖科学和自然”,“亮丑是一种阶层歧视”,就缺少现实意义。
参加“选丑”者肯定经过一番考虑。一般而言,只有在其所支付成本小于收益预期时,她们才会做此选择。在参选者看来,参加“选丑”可能获得的社会关注、当选后所得好处,以及美貌带来的潜在收益,都高于遭人品头论足等尴尬的付出。这里边,恐怕还说不到伤及自尊、亵渎平等的层面上。
在类似“人造美人”、“选丑”活动中,存在两个利益获得者。一是参与者本人,将占有美丽这种稀缺资源;二是商家,赞助商和美容院都在其列。制造美人的相关产业,是“美丽经济”的一个最大受益者。
上海“国际科技美容专家高峰论坛”刚结束。记者从会上获悉,美容整容已成为继买房、买车、旅游后的第四个消费热潮。统计数字显示,到去年底,中国内地有美容院154万家,年产值1680亿元人民币,占全中国GDP的1.8%,推动相关化妆品行业消费1600亿元人民币,并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
有需求,就有市场。去年,泰国政府决心效法韩国的美容一条街,耗资9000万美元在曼谷建起一座拥有五星级酒店、网吧及餐饮等附属设施的高级整容中心,以低廉价格招徕爱美人士,成为泰国旅游业打出的又一张王牌。
“美人制造”、“选丑”之类,完全是买卖双方自愿交易,愿打愿挨之事(变美容为毁容之类事件不在此讨论之列)。所有人都不可能对美丑视而不见,“美丽经济”的存在自有它的合理性。
连美国总统都难逃此劫。2000年美国大选后,盖洛普民意调查机构不也破天荒地请人们评论布什、戈尔谁长得更帅吗?
真要给“美丽经济”提个醒,就看看“丑女”张静的感受。整容后,重新迈入人才市场大门的张静,发现自己欠缺的不仅是外貌,还有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看来,美丽并非所向无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