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执行/ 欧阳婷 视觉、服装/宦宦 摄影/梅远贵
化妆/唐毅(东田造型) 发型/陈涛(东田造型)
出镜/蒋勤勤 场地/时代联盟摄影有限公司
“生活在别处”往往只是热爱在遭遇到现实时的遥遥念想,但是谁又说这种念想不沾染着浓烈的色彩以及向往的情绪?
你最喜欢生活在哪个年代?当遇见这个问题,也许在你脑海里一闪而过的都是些泛黄的老相片,而记忆,却停留在了一些隐约的有意义或无意义的只言片语中。
30年代的上海女人,她们狂热追赶时尚和享受生活的姿态一点也不逊色于同年代的欧洲女性,她们可以在举手投足之间把生活过成一种精致。
50年代的巴黎成全了女人的所有奇思妙想,巴黎女人也因此成为了世界女性争先模仿的对象,她们从来就是高贵优雅的代表。
激进的生活方式使得70年代伦敦女人更像是个小女孩,一切狂想均可实现,她们独立、果断、玩世不恭、极端自我,希望推倒一切,重新来过。
80年代的纽约女人们充分享受着她们生活中是极为随意舒服的时尚格调,永远接受着充满多元化的可能性,这就是纽约式的全方位的简单,轻松的Enjoy
their life。
生活在90年代米兰的女人们通过米兰的热情能把自己的生活装点得永不乏味,性感、中性、知性、野性,那是一种热烈的时髦。
怀念并不仅仅是为了回忆而设,我们用女性的视角从那些过去的时代里撷取了美丽丰富的片段,每个年代,不管是女人与其身处城市的关系,还是时尚文化,其实所有的精髓都关乎一种生活姿态。这种姿态,不仅延续,而且也将继续。
'30s上海的温柔强硬
向往理由:精致的时髦和细节化生活,以及一句“阿拉是上海人”这种温柔的强硬。上海女人永远是受宠的,上海也永远是宠爱女人的。
女人和城市白描
30年代是中国小资的黄金时代,而上海正是展示这段黄金时代的优美橱窗。美国人霍塞曾在《出卖上海滩》一书中这样说:“上海滋长了,已一跃而为世界第五大都市了。它已是非常之伟大、非常之富裕、非常之动人,不过有些过于成熟的样子。”
女人在30年代的上海受到了相当的关注,周璇以饰演《马路天使》中歌女小红而一举成名,获得了金嗓子的美誉,阮玲玉、李香兰红极一时。中国歌坛的第一位流行歌星是黎锦晖的女儿黎明晖,上海至此有了“东方夜巴黎”之称,当时的歌手有五六十人之多,在20多年繁花似锦的吟唱岁月中共录制了2000多首歌,出版了300多张唱片,与现在的香港歌坛比起来一点也不逊色,而现在香港唱片公司的那一套看似前卫的操作手段好多早在三四十年代的上海歌坛就已经是屡见不鲜的做法了。 想当明星的女性,活在30年代的上海就有福了。
30年代的上海已经开始和国际接轨,西方女性的烫发传到了这里,于是各种身份、各种年龄的上海女子都卷了头发。30年代的中国女性,更多地进入教育、就业之门,由此为了爱情铤而走险的女人数量日渐增加,不过仍然有相当多的女性习惯于传统的妇女之道,自愿当一个依赖丈夫的家庭主妇,最进步的行动,是忙着放脚,放脚的目的也不过是为了更好地相夫教子。
彼时西方
整个30年代,西方女性要硬朗许多。她们开始争取与男人平等的权利,为了跟男人一样干活和行动,她们便处心积虑地减除自身的女性特征,太过丰满的乳房非但不能利落地行动,还容易引起性联想。中国女人缠足,西方女人束胸,从某种意义上讲也算是异曲同工吧。直到后来,丰满开始成为女性审美的重要条件,女性特质才再次被欣赏。
它们改变女人的生活
*彩色胶卷
一扇开启的窗口,从此,一些凝固的风情开始鲜艳起来。尽管此时新闻专业图片还没有完全认同这种彩色技术的专业性,但是女人们摇曳多姿的多种色彩表现成为可能。一些贵妇人做了这种新技术的昂贵尝试,女人们在画面上“活色生鲜”的动感就是在这里开始广泛地出发的。因为立体,所以更接近真实。这样的效果让女人们如颠似狂得不亦乐乎。蓝的蓝,黄的黄,紫的紫,这让全世界的彩色照相馆都异常具有诱惑力,同时,连拍36张规格的135型相机地位平稳上升。
*唇膏
没有人会否认张爱玲是一个风华绝代的女子,她上中学时挣的第一笔稿费就为自己买了一支丹琪唇膏。这里的小姑娘和大情趣都混在了一起,可见女子不分年龄,时髦不分身份,只要是好的炫的大家都跑来作鹜。或丰艳,或绰约,或说不出来的什么,唇膏带给女人的是唇,而女唇带给周围的除了对她们美丽细节的击赏之外,就是带动越来越多的女人去买唇膏。
*尼龙丝袜
被称作是女人最美丽轮廓的就是它。在很多间谍类影片中,女特工都用掀裙扯袜的动作来引起对方注意。女子对于尼龙丝袜的钟爱,在历史上是最令人感动的。战争物品匮乏的时候,女人买不到丝袜,有的人突发奇想用颜料做腿部绘画,这种生意居然做得奇好。事实上,现在确认这个道理是直逼公理的:没有美腿的女人算不上美女,没有丝袜的美腿算不上极致。
*空中小姐
用女人影响女人的创举。从女空中乘务员职业出现开始,一连相关的词汇都开始出现:职业女性、职业套装、空中小姐、office wife、stocking等等。作为女人它是展示美丽的绝佳名片,对于男人,它是心猿意马的创作源泉。无论男女之于它,都代表了一种奢侈、欲望和大面积的哮喘。做空姐不成,向左走,做演员,向右走,做模特,虽不中亦不远矣。说一句女人立场上的话:不就是空姐吗,也没什么了不起。当然背后的心酸透了。
*好莱坞
批发女人美貌和智慧的集散市场,女性之美被色相演技等等置换得似是而非。可以肯定的是,稍有姿色而又心存上进之心的妇人看好莱坞的姿势。梦露也好,梦水也好,好莱坞就是一个连续的梦。这个梦先迷死女人,再蛊惑男人,然后对全世界做鬼脸。
30年代上海时尚
30年代是一个旗袍飘飘的年代,上海女人创立了属于她们自己的时尚标杆“海派旗袍”,并使它成为上海最早的妇女时装,而后也走向了世界。
正如张爱玲所说的一样:“初兴的旗袍是严冷方正的,具有清教徒的风格。” 而后由于欧美的最新时装款式仅隔三四个月就飘洋过海到了上海,因此30年代的上海很幸运地成为了全国的时装中心,旗袍的花样从此也繁荣了起来,难怪王家卫喜欢得不得了,给穿上旗袍的张曼玉起了个《花样年华》的名字,这个看上去挺诗意的名字,其实不过就是那个时代早已用过的名词。30年代的上流社会名门闺秀们狂热追赶时尚享受奢华生活的姿态,一点也不逊色于同年代的欧美女性,她们崇尚西化的生活方式,穿梭于游泳、跳舞、打高尔夫、骑马等多种西式运动活动中,因而,对于穿着的要求也就有所改变。
聪明、勤快的上海女人很快便学会了“西学东渐”的文化理念,并把它运用于自己的时尚哲学中,她们起初将旧式的长裙加以改造为旗袍马甲,而后采用局部西化的做法,例如在领子上和袖口上,创造出了西式翻领、开叉袖、荷叶袖、下摆缀有荷叶边或是蕾丝边等极具女性浪漫主义风格的装饰物,她们还喜欢在旗袍外配搭西式外套、裘皮大衣、钩针外衫等。长度上的变换也是随心所欲的,只要有敢穿的第一人在,例如像电影明星顾兰君、交际花薛锦圆这样的女士倡导领头,旗袍的开叉就会越开越高,而长度也可以短到露出整个小腿。至于内衣外穿的始祖,也要感谢上海女人把绒线外衣给发扬光大了。
上海女人是懂得画龙点睛的,生活在30年代的时髦女子更是如此的细节化,她们要求自己必须每天根据不同的场合、服装来配搭不同的配饰,然而饰品的配备也是一应聚全:耳环、项链、手镯、戒指、胸针、手套、披肩、围巾、发卡等等,首饰上的材料则多以珍珠为主。“噱头噱在头上,蹩脚蹩在脚上”这句口头禅则传递出30年代上海女人注重整体形象的呼应,明星们要出镜、要去餐厅或是舞场,第一件事便是上高级理发店去做发型,即便是再恐怖的电烫机吊在脑袋上,她们纤细的脖颈还是挺得住的!
高跟鞋多得超过《欲望都市》里的Carrie这并不是夸口,30年代的上海女人就是这样的随心所欲,只要是她们能够买到的款式、或是她们心仪的新样式,她们一定会想尽办法弄到“脚”上。对于鞋的酷爱当然风格得是多种多样的:有鞋面裹在脚背上只在脚趾上露一个洞的;有黑白皮面拼接得很适合跳当时流行的Swing舞的;有浅口的;有鞋面上缀有一只蝴蝶结的等等,虽然她们的脚上千姿百态,但有一点是她们共同的;那就是3寸以上的鞋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