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观念是人们对家庭的认识和体验。随着社会转型,人们对家庭认识也在不断变化更新。特别是经济体制变革,分配机制和利益导向的多元化和利益关系的错综复杂,使人们对家庭的期望值都与过去大不相同;下岗、待业等社会因素使个人在家庭中的经济地位不断变动,过分强调个性的发展又使得一些人以自我为中心,缺乏集体意识,导致家庭成员间出现新的矛盾和冲突,也造成人们对家庭认识的迷茫, 以至于有些人想逃避家庭羁绊决定终身不结婚,还有些人想冲出婚姻的围城(28%)。但更多的人不断调整自己的心态以适应变动中的家
庭条件和环境,他们不再仅仅把家庭视为生育的共同体和经济生活合作体,而是作为满足情感享受和精神需求的港湾。家庭成员间有更多的理解、支持、帮助和鼓励,或风雨同舟、或共同沐浴甘甜;遇到不如意的事,互相帮助平衡心理摆脱困境,得到家庭给与的种种呵护;许多人精神压抑在家中得以缓解,委曲得以倾诉,精神得到抚慰。男性和女性对家庭的感情功能和精神功能的认同率很高,男性中分别有86.2%、81.9%和75.6%认为家庭是温馨的暖巢、是修养所、是避风港,女性中87.6%认为家庭是温馨的暖巢, 82.8%认同家庭是修养所和79.7%认同家庭是避风港。现代家庭中夫妻地位平等责任均衡,无论男性和女性都更理性的追求平等和亲情,认为家庭更需要来自各个成员的责任感,人们的家庭意识和家庭观念更加浓重。
经济上的平等决定了妇女在家庭的平等地位。从事社会经济活动的女性,其家庭首先打破了 “男主外,女主内”的性别角色分工,妻子可以发挥其社交优势处理外部事物,丈夫也可以和妻子一起承担家务劳动(47.5%的男性与妻子分担了家务),照料老人和子女。虽然女性受下岗、待业等社会竞争的冲击最甚(女性占下岗职工的60%以上),但是许多女性懂得自己在家庭中的责任,为了家庭、丈夫和孩子往往非常执着、忘我和克己奉人,得到父母、丈夫和子女的支持与理解,并未降低在家庭中的地位。另外,家庭规模缩小减少了家务劳动量,使女性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子女的教育照顾和自身的发展,为女性提高自身素质提供了时间方面的条件。但是60%以上的家庭把照料幼年子女的任务放到妻子身上,女性也想当然地认为养儿育女是自己的职责,降低了部分女性从事社会活动的能力和条件,造成女性就业困难。 20%的家庭妻中子没有收入,这些女性视自己为家庭的负担,认为被丈夫看不起,但是当社会上有人呼吁“女性回家做家庭主妇”以缓解就业压力时竟然有很高的认同率。认为妻子可以或条件允许时可以做家庭主妇的女性分别为14.6%的和47.6%,共计是62.6%,男性持这种认识的占74.2%,高出女性12个百分点(海淀调查,2001)。这说明部分女性常常处在矛盾状态,对自己的地位和利益还缺乏认真的理性思索。
三、 家庭消费文化
市场经济的确立为消费向高层次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人们的物质生活需求和精神生活需求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会进入信息化使消费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城市家庭的消费理念受社会消费时尚和大众传媒的影响,消费内容、消费方式和消费观念从单一走向多元。首先看消费观念的变化。节俭是我国历来消费文化的核心,量入为出是中国人支配消费的主要文化基础,目前我国的大部分家庭仍然承袭这样的消费文化,多数家庭在作消费决策时即考虑当前的经济条件又注目于家庭的长远的发展,贷款消费提前享受的还不到3%。38%的家庭量入为出,收支平衡,59%的家庭将剩余储蓄起来。但是,随着经济剩余的增加,人们的消费理念普遍从生存型和实用性向发展型、享受型转变。经济收入的巨大差异,出现了一些相对“特富”或“巨富” 家庭,他们的“排场型”和“奢侈型”消费,造成了人们的不平衡和攀比心理,尽管超前消费还未成为普遍现象,而收入预期对消费形成一定的影响,所谓的“能挣会花”已成为许多年轻人的消费哲理。
家庭消费文化的变化还表现在消费内容和消费结构方面,人们用于吃的费用减少,恩格尔系降低;穿戴方面成高檔化、名牌化的新潮流。购买和更新空调、电话、家用计算机、轿车这些高档耐用消费品渐渐成为时尚。98.6%的家庭有大彩电,50%左右有录像机、影碟机和组合音响,计算机的普及率达57%,甚至9%的家庭购买了汽车,高档耐用消费品的支出仅次于教育支出(海淀调查,2001)。城市家庭普遍重视人力资本投资,教育支出年增长20%以上,子女教育费用和中、青年人的职业培训等支出占家庭支出的首位。文化娱乐消费增长速度很快,平均值已高于家庭的日常生活支出。增长最显著的是服务性消费和住房消费,请保姆和小时工入户服务的家庭已占相当比例;购买宽敞舒适的住房是所有家庭的追求目标,房屋装修平均支出一年高过一年。在家庭生活消费中形成青少年超前消费、中年人适时消费、老年人保守消费成为不同年龄家庭成员的消费特点。
社会上攀比消费、盲从消费和热点消费等非理性消费现象和不合理消费大量涌现,造成人们心灵的遗憾和对社会的无奈。如63%的人体会到在社会上想办点事不送礼很难办成(海淀调查,2001),用于谋求就业机会、职业升迁、孩子上学等人情关系的“灰色”消费也逐年攀升[6],这种现象加重了家庭的消费负担和人们的心理压力;比阔气,讲排场,大吃大喝等“白色”消费也层出不穷,给人类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都造成隐患。这些虽然不是城市消费文化的主流,但是其影响是值得大家给予充分关注的。
第一页 第三页 第四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