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新在某跨国公司任媒体主管已2年多了,最近他提出辞职。上司知道他并未找到下家,于是希望他收回成命。可陈新还是谢绝了上司的好意。上司想不通:小伙子干得很出色,也深受老板器重,公司给的工资也不低,也没有更好的职位等着他,为什么要走呢?
陈新说,就像某些管理文章里提到的“青蛙理论”:煮青蛙的水是慢慢加热,而青蛙“奋力一跳”的能力也是慢慢丧失的。他说,自己就是一只被扔进锅的青蛙,他已经感到
了水的温度,再不跳出去他就熟了,跳不动了。
可是,当陈星成功跳出那口“温度适中的锅”后,发现“再就业”并非那般容易,进行了N次面试之后,他发现自己陷入了困惑。
其一,过不了面试关。
陈新发现所有的面试过程几乎都是流水线作业,每个面试官的提问大都相同:介绍一下自己,为什么想来本公司等等。在他看来,面试官并没有表现出想充分了解面试者的激情。于是,他突然觉得自己成了某条流水线上的缺乏个性的产品,在质检员不带感情色彩的眼光下,稍有瑕疵就立刻“下线”,被扔进作废筐。陈新认为自己属慢热型,很难在短短二三十分钟内充分展示自己。而他又从心里抵触“夸夸其谈”,他喜欢用事实说话。他说,“给我一个机会,我会证明给你看。”可事实是他至今还没有找到这样的机会。
其二,过不了“职位描述”关。
陈新曾去过一家挺有名望的公关公司。按招聘的职位描述,“本科以上、5年相关工作经验”,他应聘了“高级、资深客户执行”。可是面试过程中他发现,这个岗位承担的工作按他的说法就是“光用手脚不用头脑”———为企业写写软文而已,这样他岂不是变成了“文案”?而他想做的是“为企业的整体宣传提供智力上的支持,帮助企业如何选择传播渠道、如何传播”等等。而这样的岗位在很多招聘广告上的要求又变成了:“8至10年的相关工作经验”,甚至还有“MBA优先”。有这个必要吗?陈新在媒体工作了3年,在一家很不错的企业做了3年的媒体主管,他觉得他的经验与业绩已足够胜任一家企业的公关经理一职。于是面对这样与其说在招人还不如说在“拦人”的职位描述,陈新只能继续在困惑中等待了。
支招:摸清岗位信息和面试排练
那么,陈新的困惑应该如何来面对呢?
珠珠以为,陈新的困惑还是源于自己的求职经验不足,经过一些细心的准备和操练,应该可以解决。所以,建议陈新重新学习、调整一些求职技巧,提高自己的求职效率,以期早日重新“上岗”。
首先,陈新须在应聘之前,更全面地了解岗位信息。事实上,一份不清晰的、事前没有明确界定的职位描述通常会给应聘者带来许多职业风险,例如,管理范畴不明确,没有明确的授分权限,甚至雇主的承诺不能实现等导致应聘者短期内离职等。由于几乎有8成的职位描述提供的是模棱两可或泛泛的职位描述信息,所以为提高自己的求职效率,陈新有必要通过各种渠道去了解相关的职位信息,它包括:
岗位职责、设立岗位目的、任职KQFn(关键资格要素)、主要汇报程序、公司局部管理架构、资源调配权限、雇主提供报酬。
其次,陈新还必须做好充分的面谈前准备,仔细地考虑招聘单位可能面谈的内容以及临场应变策略,同时他也需要进一步了解招聘单位的企业性质,历史背景以及人才甄选时对候选人个性的关注点等。
面试是大多数求职者必须过的一道坎,要改变“慢热”状态,除了必须在去面试之前想清楚:你是谁?你可以做什么?你能够为他创造多大的价值?很多人面试失败,都是因为他们没有客观地考虑那些看似简单的提问。所以,如果你能够客观地做出自我评估,你已经比别人胜出一筹。
做出一个客观的自我评估,你应该达到的目标:
●对自己的个性、技能、价值观、爱好以及学习方式有一个简明系统的认知;
●能够撰写一份成功的个人简历,面试时你会底气十足;
●知道自己长处与短处,并向雇主阐明你的不足和弥补方法,比起遮掩更有效果。
面试时应聘者的致命点是:唠唠叨叨、长篇大论、炫耀自己、只说不听。建议陈新们在应聘前向任何一个愿意充当你的观众的人排演一下你的面试演讲。
除了非常复杂的问题,一般情况下的回答都不用超过一分半钟,按每分种120个字的平均速度,你可以讲180个字,这足以清楚而精确地表达你的思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