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9日(周日)《艾滋病与社会歧视》
嘉宾:曾晓东--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资深记者,现中国之声“中国质量报告”栏目总监。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晚上好,欢迎您如约来到中国生殖健康网,今天还是艾滋病
的专场,我们今天的嘉宾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资深记者。现中国之声“中国质量报告”栏目总监曾晓东,今天的话题是艾滋病与社会歧视。
主持人:GuestIxUvjz : 艾滋病在我国是怎样一个形势
曾晓东:艾滋病日刚刚过去,现在感染者是85万,但是官方还有一个预测,现在是每年以30%的速度扩散,如果控制不好的话,到2010年时,中国的艾滋病感染者将会达到一千万,可能十个人里就会有一个,可能是非常严峻的情况。
主持人:GuestYZw4sm : 社会上为什么对艾滋病病人都愿意远远的躲开呢?
曾晓东:我手头有这么一个资料,这个事是发生在去年的4月份,我们在去年4月21号,河南省平舆县的艾滋病患者因为不堪于忍受别人的歧视,就杀死了邻居,后来自己也自杀了。据当地的村民讲,其实他也不是很可怕的杀人魔王,他得病之前跟村里人的交往也是很正常的,只不过稍微有点内向,为人也不错,但是就是他和他的爱人感染了艾滋病,原因就是卖血,从他们一家感染艾滋病之后,无论是周围的邻居,还是自己的亲属,包括父母,对他们都非常的歧视、冷淡,左右邻居中,有四家,其中有三家为了躲他,都举家外出打工。平时在村里,大家邻居家互相借劳动工具很正常的事,但是他们感染艾滋病之后,不敢借什么都不可能借得到,他就非常的压抑,甚至还发生了这样的实,当时周围的几个邻居和村民,到村里找干部,到乡里反应情况,要求政府对他们一家采取隔离措施,这个听起来有点不可思议,但是这样的事,在前些年,在艾滋病高发的一些区域,特别是农村,这样的事并不少见。
主持人:我曾经采访过艾滋病人,就说农村人喜欢串门什么的,而他遭受到这样的歧视之后,邻居也不搭理他,做一些小生意,去卖菜,其他人知道你是艾滋病,都不会买你的东西,甚至有的人过他们村的时候,都会远远的,人们对艾滋病的歧视到了这样的程度。现在应该说也会有一些感染了。
曾晓东:当惨剧发生之后,应该说人们也了解很多了,但是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有记者问村民这样的问题,假如说你们村再有艾滋病人的话,听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没有一个人果断的说会跟正常人一样的交往,就是说获得正确的知识只是一方面,这个过程还很漫长。我觉得怎么消除这种歧视,可能还要从歧视是怎么一回事,歧视是怎么来得从这说起,还不能只说艾滋病,关于艾滋病的预防知识,传染渠道,经常关心这方面问题的朋友可能都比较了解了,歧视是怎么回事?说到歧视,我们想起刚上大学的时候,大家从四面八方来到学校,天南海北的人都有,城里的孩子文化一般还不错,农村的孩子,因为基础教育阶段,文化的修养不够好,往往会带很重的口音,这些孩子到大学以后,就很压抑,特别是刚刚开始的阶段,他说的话别人听不懂,并不是因为听不懂交流上有障碍,重要的是,由于带有乡音,更有了一种歧视,农村就意味着老土,这些同学们在大学,特别是刚进校门的时候,都会有很困难的适应过程。打一个比方,歧视是怎么回事?其实带有口音,你只要经常跟他打交道,交流其实是不成问题,而是背后还带有一些东西,地域性的符号,有口音的地方往往是比较封闭落后的地方,就成了分泌落后的代名词了。
主持人:GuesthNh3JY : 艾滋病为什么没有预防的疫苗,是什么原因呢?
曾晓东:这个是纯技术的问题,因为艾滋病病毒是一个比较新的病毒,全世界第一例艾滋病发现是在1981年,据我所知,有关于疫苗的研制,一直在紧锣密鼓的进行,可能得到疫苗的时间不会太长了。
主持人:GuestIxUvjz : 我国在电台上是如何进行艾滋病预防宣传的,有什么好的效果吗,关注的人群多不多,主要是什么年龄的人
曾晓东:说到广播的宣传效果,广播跟网络不太一样,就是收音机的获得,要比一台电脑的获得要容易的多,所以相对来说覆盖的面也大,能够达到的人群会更广泛一些,收听也相对来说比上网便利,所以通过广播或电视的渠道传播预防艾滋病的知识也是一个很有效的途径。我们刚刚做过的节目,就是在艾滋病防治日那一天,应该是12月1号,我们请到了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的一些专家来到我们节目当中,也是跟大家谈怎么样消除歧视的问题,因为我们现在觉得,社会歧视是阻碍艾滋病的防治的一个很重要的一个因素,甚至他也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预防知识的传播和预防措施的采取。我们知道对艾滋病的歧视和对其他传染病的歧视还不太一样,从传播渠道来讲,艾滋病的传播渠道可以说跟乙肝一样的,对艾滋病的歧视就远远的超过了乙肝歧视,比如说我们正常的生活中,同事家人中,如果是乙肝的病毒感染者,一般不会很忌讳,但是艾滋病不一样了,一旦暴露身份,在生活中会面临比较大的社会压力。
主持人:也有一些勇敢的艾滋病人,现在随着我们的宣传的不断深入,也是很勇敢的。
曾晓东:1999年有一个外国的艾滋病感染者,他也是艾滋病宣传的志愿者,他就公开了自己的身份,结果回到家乡就被他的邻居给砸死了,所以这也需要全社会有勇气接纳他们。
曾晓东:说到勇气和关爱,我们坐着说可能是比较容易的,但是真正的在现实生活中,向艾滋病感染者伸出自己的手,可能还真需要一些勇气,这个不是要面对艾滋病毒,而是面对由歧视而产生的强大的社会心理,有时候帮助自我暗示。
主持人:我第一次面对艾滋病人,真的没有歧视和恐惧的心理,我觉得原因可能是因为我做艾滋病这方面的节目很长时间以后,我去面对艾滋病人,我想我在前期做的这些工作,当我真正面对艾滋病人的时候,心理上是一个铺垫,从我平常接触的艾滋病的志愿者、专家,我知道这个病是不会传染给我的,这是正确的科学知识方面。另外从心理方面,这些人给我的暗示,他们很艾滋病人都是正常交往的,我也可以,所以我觉得他们和其他人没有两样。
主持人:GuestYiYXPd : 有些问题说不清楚,比如旧报纸在传递的过程中会不会传播艾滋病呢
曾晓东:这个问题没有什么说不清楚的,对艾滋病的传播渠道,应该说现在非常清楚了,主要是通过体液、血液来传播。
主持人:我觉得,网友在判断自己会不会被感染艾滋病,很简单就是三种传播渠道,血液、体液、吸毒、母婴。
曾晓东:比如说一块去游泳,共用坐便器都是没有问题的。
主持人:如果你是男士的话,不要和别人供用剃须刀,实际上也是血液的传播。如果通过三种传播途径来判断的话,肯定是不会的。
主持人:GuestI4yWkM : 有人说接吻也会传染上艾滋病,是这样的吗
曾晓东:这个跟我们刚才说的体液传播有关系了。
主持人:普通的接吻是不会传染的,如果是深度接吻的话,除非你做的特别的极端,口腔有擦破的情况下,其他的情况是不会传染的。
主持人:GuestI4yWkM :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是否有定点宣传艾滋病预防的节目
曾晓东:我们现在还没有这样的节目,但是我们在相关的卫生健康类别的节目中,经常会有有关艾滋病预防方面的宣传。
主持人:比如说中国质量报告这个节目,就涉及到生活质量,当然包括了艾滋病预防的一些节目。
主持人:您平常做过关于艾滋病的什么话题呢?
曾晓东:每年的艾滋病日都会做节目,但是也有问题,就是每年到艾滋病日才做宣传,应该做成常态的形式。
主持人:GuestBQsz2d : 据说官方说的艾滋病人的数字不准确,请问比较准确的数字是什么 呢
曾晓东:非常准确的数字现在是没有的,因为官方提供的数字也是推测出来的数字,因为我们知道,现在由于对艾滋病的歧视问题,艾滋病的流行很大程度上现在还是一个地下流行,很多人,甚至连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不是感染者,在这种情况下,他只是通过一些数学模型进行推测,不是已获知的数字。
主持人:这个其实不存在隐瞒的问题,因为你不知道这些艾滋病人到底在哪里,所以就无法统计出特别精确的数字。
曾晓东:我想回到我们的主题上来,为什么能够获得准确的数字,还是跟歧视有关。
主持人:GuestIxUvjz : 艾滋病在我国哪个地区最严重,是云南还是河南
曾晓东:我说不了那么准确,我知道这两个地区都是艾滋病流行比较严重的地区。
主持人:云南因为是边疆,可能就涉及到吸毒的问题,也是跟传染途径有关系的。
曾晓东:河南是因为卖血。
主持人:GuestIxUvjz : 请问专家,河南的艾滋病情况是否得到了控制,目前有什么新的情况吗
曾晓东:我只能说现在通过卖血这样的渠道,血液制品的渠道来传播的趋势已经得到控制了,但是还不能说整体说已经得到控制。
主持人:GuestBADRng : 在中国哪个省艾滋病人患者最多?大约多少?
曾晓东:这个问题跟前面的问题差不多,就想知道哪一个省艾滋病的感染者是最多的,全国有几个地方,云南、河南、安徽、新疆。
主持人:至于精确的数字这个是很难回答的。
主持人:GuestYiYXPd : 通过性的接触传播的艾滋病与吸毒传播艾滋病,哪一个更多见更多呢
曾晓东:性接触是指没有采取任何安全措施的性接触,吸毒是共用注射器,这种危害是很大的。没有安全措施的性接触,男性通过这种方式获得感染的机会是1%以下,女性略高一些。
主持人:我了解的情况,就部分从感染的人群看,还是吸毒的相对多一些,因为性接触的话,这个应该是将来的趋势,慢慢像吸毒这些我们都是可以有效的进行控制的,而在性的接触方面,有时是我们难以进行控制的,所以这个是将来的趋势,但是从目前的情况看,是吸毒传播的会多一些。
曾晓东:从另外的方面讲,我也反对,比如说为了取得这种好的宣传效果,然后刻意的扩大艾滋病恐慌的心理,好像怎么可怕,一碰就会得艾滋病。包括性接触,我前一段刚采访的专家,就非常明确的告诉我,即便是这样的性接触,传染的几率是低于1%的,当然不是大家就可以这样做,他想说的,就是这种真正阻断艾滋病传染的因素是信息的不对称,社会地位的不公平,贫穷,还有包括对于相关知识缺乏了解等等,而不是病本身。
曾晓东:有时为了让大家引起重视,就觉得说的越严重越好,其实这也不是恰当的方式,应该客观的、科学的对待这件事。
主持人:GuestDANe42 : 请问嘉宾,对艾滋病人的歧视靠普及防治知识就能解决吗???
曾晓东:我认为普及知识只是一个因素,更多的工作还需要从法律的层面来把那些带有歧视性的各种做法要消除掉,因为实际上对艾滋病人和感染者的歧视,也事关这些人的基本人权,首先应该从法律层面上消除这些歧视,比如说应该依法保护他们的就医权,就业权。还有从公众的意识上讲,除了要遵守法律,不能做法律不允许做的事之外,他们还要了解相关的艾滋病传播的一些知识,更重要的是,我们今天要谈的话题,大家应该了解,歧视是怎么产生的,要了解歧视产生的社会和文化的背景,然后在了解这些相关背景的基础上,才有可能用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全社会共同动员起来消除艾滋病的歧视,你可以其实艾滋病感染者,但是病毒是不歧视任何人的,在病毒面前,大家的机会都一样。
主持人:GuestBZ3HxH : 现在一些正规的医院存在只为经济而行,完全不考虑病人的经济承受能力,导致底收入病人花费家财为治疗病一无所有,我有个朋友花了一万多元还没治疗好衣/支原体感染的尿道炎现在医生又说有前列腺炎。接着治疗没有更多经济来源的病人难以承担
曾晓东:我在想,我现在特别担心像这样的事,落到艾滋病感染者或艾滋病病人的头上,那可能就会引起比较严重的社会后果。我们国家在艾滋病患者的关怀政策方面,现在有越来越好的一些措施出台,比如说免费的检测,比如说医药方面对低收入人群免费的救治。
主持人:我想这些情况也是少数的,经常上我们这做节目的医生,对于艾滋病人他们都是非常的尽心尽责的,都是视这些病人为朋友的,所以我觉得,我们应该很客观的看待这个问题。
曾晓东:说到对艾滋病的歧视,艾滋病三个字怎么写?最早艾滋病的艾不是这么写的,他是英文的音译,最早翻译过来用的是性爱的爱,就是说这个是有乱性产生的病,不得这个病最好的办法就是洁身自好,这听上去没有什么问题,但是这里恰恰是对后面的歧视做好的铺垫。现在谈起艾滋病的时候,多数人会联想到性乱、性工作者、吸毒。就是所谓的高危人群,这个东西就是艾滋病感染者和患者身上的一个社会标签,这个东西的背后就是歧视。当你身为一个感染者的时候,有两种可能,一种跟前面说的那些东西都是无关的,这时你觉得很冤枉。如果真的有关呢,把这个标签贴到你背上,那么也是一种歧视。
主持人:Guest0qdlyb : 艾滋节目做成常态的形式,问题是有那么多东西可说吗?道理不就那么几条吗?
曾晓东:但是这些道理全说明白了,让听的人听明白了,就需要不断的说。
主持人:GuestYiYXPd : 有恐艾症的心理,而且很厉害应该怎么来克服
曾晓东:恐艾症现在都成了专用词了,就是对艾滋病特别恐惧的心理,我刚才讲到歧视,除了知识、信息的不对称,对很多相关的常识不了解之外,还有背后是一种社会心理,其实恐艾症是一样的,很多人即便是知道了相关的知识之后,他还是害怕,我看到这样极端的事例,有一个人有高危的行为,然后很担心,去医院做了检测没事,连续做了三次检测都没事,都是阴性的,但是还是不放心,这背后是什么?我觉得这背后就是整个社会对艾滋病危害的一种放大,就是我们在宣传的时候,一定要小心宣传背后的副效应,一定要掌握度,让大家科学的认识这件事。
主持人:Guest6fc6Nu : 什么是高危人群
曾晓东:我的理解,一个是有吸毒史的这些人,特别是有共用注射器经历的人,还有一些性工作者。
主持人:GuestI4yWkM : 当前所谓的高危人群有哪些?为什么是高危的?有什么控制的办法吗
曾晓东:高危人群主要是两大类,一类是有吸毒经历,特别是有共用注射器经历的人群,还有是性工作者,其实我不太同意用高危人群这个词,事实上现在艾滋病的传播,现在在中国已经开始向普通人群传播了,所以不断的给大家强化,好像艾滋病只是某些人的事,实际上这种宣传是不太准确的,跟我们现在面临新的防治形势不吻合了,一方面有一些人恐艾,一方面也有这样的调查数字,零点公司做的中国居民艾滋病态度行为状况的研究报告,调查对象中有69.5%的人表示自己没有进行过艾滋病病毒的测试,说到不进行测试的原因,89.4%的原因认为自己不可能得艾滋病,所以没有必要测试,这样的想法本身就是很危险的。其实在很多时候,我们都应该注意艾滋病的预防,比如说,手术的时候,比如许多输血的时候,比如说去洗牙,都一定要了解清楚治牙的机构是不是足够的专业,器械是不是有足够好的消毒,这些都非常重要。因为艾滋病的感染渠道是跟乙肝很相近的,因为过去确有这种报道,构造一些城市的不规范的牙医机构就是传染上了乙肝、丙肝很重要的渠道,我想放在艾滋病上也是一样的,其实危险在你不能够察觉到的地方。有的人甚至感染之后都不知道到底怎么感染的,都找不到源头,我们现在还有很多不注意的,甚至扎一个耳朵眼,像男士共用剃须刀,或是共用牙刷,都是存在传染的可能性。
主持人:GuestBQsz2d : 为什么不设立一个专门的区域来控制艾滋病和性病的蔓延呢
曾晓东:我不知道他指的是什么,如果他指的要把这些感染者和患者完全控制起来、封闭起来的话,我想说的是首先这是不可能做到的,因为现在到底有多少人感染艾滋病,没有一个真正的获得的数字,只是一些推测的数字,这85万人,大概当中只有十分之一左右是被告知的,是有登记的,大部分是推测出来的。但是更重要的是,那个时代早就过去了,把传染病人隔离起来,那个时代早就过去了,那是中世纪的做法,过去对麻风病,对一些比较严重的传染病,那时候在对这些传染病还没有很好的预防控制措施的情况下,公众、社会,官方的态度都是非常恐惧的,就把这些人封闭起来,我想这样的做法,下来已经是非常落后和愚昧的了,法律也不允许。
主持人:我们也没有必要这样做,艾滋病在平常的生活中是不会传染的,而不像非典。因为艾滋病人也只是一个病人,他有正常生活的权利。
主持人:GuestI4yWkM : 是啊,说了半天也管不住,在这种情况下为什么不建立红灯区呢,有什么不好么
曾晓东:这个确实是一个问题,设立红灯区是我们的道德和法律所不允许的,但是现在在艾滋病和性病预防控制方面,目前对性工作者的这种管理、管制、处理的措施有时会跟预防有一定的矛盾,我们知道,我们在全国一些城市,做过这种试点,效果也不错,比如说免费的派送安全套,这个道理很简单了,要送,就得有一个送的对象,你就得知道他是谁,既然这样,就应该把他抓起来,这确实是一个矛盾,在试点的地方是有一个默契、共识的,要不然试点也做不下去,但是在非试点地区到底怎么办,这个也是宏观政策下一步的走向。像很多国家都有红灯区,如果单单从疾病预防控制的角度来讲,可能公开合法的方式会有利于疾病的预防控制,但是很可惜,现在的做法在我们的国内来讲,是公众的道德底线和法律底线都不允许的。
主持人:我跟其他的专家了解到的情况,泰国这样的做法当然是属于他们国家比较特殊的,他们承认性服务,作为一个产业,但是从防治的情况来说,并不是说一种特别有效的方式。所以从我们的国情,还有从其他国家的经验看,并不能说对我们国家的预防来说是非常适用的方式。
主持人:GuestI4yWkM : 艾滋病既然是全社会的一个大问题,为什么不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设立专区?是不是只顾脸面而不讲实际呢
曾晓东:设立专区指的是什么,是红灯区呢,还是隔离区。
曾晓东:实际上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也走过很长的弯路,在艾滋病的问题说,我们就像对毒品一样,在很长时间之内,官方是不愿意谈论这个问题,但是这种回避,实际上我们失去了最好的时机。
主持人:我了解到的情况,我觉得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的问题,就是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我们今天晚上谈到的社会歧视,无论是国家的观念,还是每个人的观念,当我们面对一个新的事物的时候,观念的转变和预防措施的出台,都是需要时间的。
曾晓东:中国的第一个艾滋病的感染者是一个外国人,他死在北京,死了以后,据说他住过的病房里很多用品全部都烧掉了,当时我们最权威的医院对艾滋病的认识就是这样。
主持人:在艾滋病治疗的药物上我们当时也是没有的,这也是担忧的原因,现在不一样了,现在控制这个病情的药都是有的。
曾晓东:其实从这个病的愈后来讲,不会比乙肝更严重,所以大家大可不必如此的恐艾。
主持人:GuestBZ3HxH : 和女性接触时,可以用什么办法识别自己进行性爱的女性患有爱滋病呢。
曾晓东:这个办法太简单了,就是让她去检测。说到检测,北京有一个数字,北京从今年8月份开始,在全市所有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都有了免费的检测项目,但是到目前只有700人进行了检测。这个700多人跟估计当中北京的高危人群有非常大的出入。就是免费的大家也不去,而且还是在北京,信息到达是非常好的一个地方。这里还有另外一个问题,有人说,艾滋病的检测能不能就像乙肝那样,说成是一个常规的检测项目,甚至在一些时候,把他设为强制的检测项目,比如说婚检的时候,再比如说,在找工作的时候,入学的时候,做为一个强制的检测项目,我不知道你对这样的建议怎么看?
主持人:我看这个问题,我觉得,我们目前没有这样做的原因,首先是以我们国家现有的水平并没有完全达到这样的水平,因为艾滋病的检测是需要专门的医生还有一些仪器做的。另外,如果这样做的话,会不会给人们造成这样的印象,我们国家的艾滋病已经达到不可控制的程度了。当然我觉得,如果除开这些不谈,如果不考虑这些因素的话,我觉得这倒是一个预防的可以考虑的方式。
曾晓东:有人觉得这是不错的预防方式,至少提供这样的选择。但是我很反对把它作为强制的检测,找工作、结婚、升学必须得检,在目前对艾滋病的歧视还非常严重的情况下,这种强制性的检测,除了给当事人或者给国家带来的经济负担这个不讲,会给公众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我觉得做这种强制检测的时机还不到。
主持人:如果放在日常生活中,凭人们的自觉性做这样的检测,可能以我们国家现在的情况看,可能也是形同虚设的东西。比如说现在的婚检,更不要说艾滋病了。所以这是一个很难把握的事。
主持人:Guest0qdlyb : 据嘉宾所知,现在中国的法律法规在保护艾滋人的权益方面,算不算完善?有什么问题?
曾晓东:我知道的最新的一个信息,就是人事部在公务员录用的相关条例中,明确的取消了艾滋病感染者不能录用的说法。
主持人:但是涉及到和艾滋病有关的法规还是很多的,比如说进行治疗的权利,各方面的隐私权。我记得这个话题在上几个星期进行过探讨,就是艾滋病人的一些权益,和一些有关的法规,如果网友感兴趣的话,可以翻阅我们上几次讨论的材料。
主持人:Guest0qdlyb : 设立专区算什么办法??乱世用重典!就得狠狠灭他一批人,这个世界就清静多了。。
曾晓东:他的意思就是说,要狠狠的打击,比如说像商业的这种性交易,再比如说吸毒的问题。问题在于我们不是没有这样做,我们一直这样做,但是只这样做是不够的。
主持人:Guest0qdlyb : 嘉宾嘉宾,现在医院检测艾滋真是免费的吗?电台同志有没有暗防一下落实情况?
曾晓东:我确实见到这方面的报道,有一些地方在艾滋病的检测方面,在相关的费用落实上,并没有完全按照国家的政策来做,我现在可以提供给大家的消息,就是说,在很多地方,免费检测通常是由当地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来做的,而不是普通的医院。在北京前一段时间,据说在首都机场有免费检测的临时的机构。
主持人:目前我知道,在北京起码做到这样的免费检测肯定是做得到的。
曾晓东:北京也是在各个区县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主持人:Guest3BhwHg : 我们这里就不是免费做HIV检测(我是黑龙江的).
曾晓东:确实HIV的检测不像乙肝那样可以很便宜就做了,做一次检测得几百块钱,这跟获得药剂很困难有关系。等到一段时间,等到检测的药剂能大量的生产之后,可能检测的费用会降下来。
主持人:什么是社会歧视呢?
曾晓东:比如说一个人个子矮,又胖又黑,这时他会有什么感觉呢?他会很自卑,会很羞涩,会有一点羞耻的感觉。我觉得想从羞耻感来讲,歧视到底是什么东西,哪些东西会让我们有羞耻感,就是给你贴了标签的负面的评价,我觉得像这种负面的评价,给人带来的心理上的压力积累的时间长了之后,就会给一个人带来比较长时间的,甚至是永久的心理伤害,而造成这种伤害往往是社会歧视,说白了,就是一种标签,把这个东西扣在你身上,有时候他是事情本身,比如说,你是一个艾滋病感染者,有时不是事情本身,你仅仅是他的家属、亲属,你也会受到这样的一种歧视。对艾滋病的歧视,刚才已经讲到了,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公众歧视的问题,我们知道世界上很多的国家和地区,在艾滋病刚刚到来的时候,连政府对艾滋病都是歧视的态度,艾滋病一般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悄悄的进村,不知不觉的艾滋病就来了,比如说中国,当时是一个外国人死在了北京,好像这事就过去了,其实不是这样的,只是一个信号而已。真正的传入到底是怎么开始的,肯定是跟那个人没有关系了,不像非典。但是刚开始进入的时候绝对是悄悄的,那个阿根廷人如果不是死在北京的话也发现不了。等到你发现的时候,通常是这个病开始发作,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进行流行的时候了。这是第二个阶段。第三个阶段就是官方和公众的恐艾阶段,就是艾滋病的大规模流行,因为大家回避,因为大家不愿意面对现实,所以这些人群就被隔离在主流社会,或者说,他们就从此不敢在社会的阳光之下了,比如本来得了感冒,就该干什么干什么,艾滋病就不一样,传播就是由这种歧视造成的社会氛围,由此就开始了。
主持人:GuestFBV889 : 其实人们还是非常希望知道自己现在的状况的.所以我认为应该强制检测,在平时的检测中就可以检测就是非常好的.
曾晓东:我觉得我更愿意把他的话理解为,应该提供更加多的检测的机会,尤其是免费的,或者是比较便宜的,普通人能够承受的,但是我不太同意强制检测的说法,因为对于那些被检测的人来讲,这种强制背后,可能也是一种歧视,如果一旦被检测出来的话,可能就会面临歧视性的待遇。
主持人:一些单位会有一些常规性的体检,是不是可以把艾滋病的检测列为一个项目呢?
曾晓东:我觉得这个有一定的可行度,主要是涉及到一个费用的问题。
主持人:源头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社会歧视呢?
曾晓东:最开始是有对疾病的恐惧,比如说麻风病,刚开始人们对这些病不了解的时候,就是把这些病人封闭起来,整个与世隔绝,整个的送出城市,送出村庄,到大山里去,建一个类似于集中营这样的地方,他们所有的生产、生活全部在那,为什么这样做,就是因为对疾病不了解,这个会给患病人带来一种耻辱感,人格上的不平等。我们考虑这种歧视和耻辱感,这种背后就是公众对疾病的恐惧和焦虑,因为那些病已经过去了,很少有人一谈到麻风病就谈麻色变,现在是谈艾色变,现在做出的公众调查还是说明了这一点,还是有相当多的人对艾滋病的知识不是很清楚,这是很重要的前提。
主持人:我觉得,确实是,在我们信息比较畅通的地方,大家对艾滋病的基本知识都有或多或少的了解了,但是在农村,我觉得信息不是很畅通的时候,他们对艾滋病并不是非常了解的。
曾晓东:信息的了解、知识的了解只是第一步,比如说在北京也有这样的事,今天夏天的时候有一个艾滋孤儿的夏令营,在北京,规模不大,几十个人。到了北京之后,他们是艾滋孤儿,他们本身不是感染者,也不是患者,即便这样,在主办单位为他们在北京联系宾馆的时候就遇到了很多的麻烦,没有宾馆愿意接纳他们,费了很大的周折才安顿下来,为什么会这样,这也是在北京。就是这种歧视跟知识的到达有时候并不同步,并不是知识到达了,然后歧视就消除了,消除歧视还需要做出很多其他方面的努力。
主持人:GuestFBV889 : 可是政府重视的其实不够吧,除了十二月一日左右可以了解到,其余时间都跟没这事儿似的.
曾晓东:我觉得现在重视的程度是一年比一年重视了,我印象中,从去年的年底到今年这段时间,我们国家已经是两位高级领导人看望艾滋病人,并和他们握手,这本身是一个信号,就是消除歧视,重视预防,表明了中国政府防治艾滋病的一种决心和信心,这个本身就是一个重视。
主持人:我觉得不是政府的重视不够,其实政府已经非常的种族歧视,但是我觉得预防艾滋病不仅是政府的问题,其实也是每个人的问题。
曾晓东:尤其是社会歧视的时候,这是事关每个人的,政府可以消除地有歧视性的条款,但是人们心理的歧视,不是政府下一道命令可以解除的。
主持人:刚才探讨了为什么会引起社会歧视,不仅仅是一个科学知识方面的问题,您觉得还有什么呢?
曾晓东:就是人们传统以来对传染病的恐惧,这里不仅仅是在艾滋病,但是具体到艾滋病,艾滋病比乙肝来得晚,虽然传播渠道跟乙肝差不多,虽然获病以后的愈后并不比乙肝差到哪去,虽然这样,但是大家对新的传染病总是很恐惧的。但是更重要的因素,就是艾滋病的获得,从一开始,就被贴上了不好的标签,认为这个病的获得跟一些吸毒、跟商业的性行为有关,其实从科学的传染渠道来讲,跟乙肝是一样的,但是乙肝并没有贴上这样的标签,而艾滋病的感染者和患者被贴上这样的标签,不管他有没有,背上都有一个道德的枷锁,中国又是一个东方国家,在道德方面的要求是比较苛刻的,感染渠道一样,如果说我跟我的同事讲,我得了乙肝,大家不会觉得怎么样,但是如果说我得了艾滋病,那可能麻烦就大了。
主持人:可能很多人会认为艾滋病是一种性病。
曾晓东:那个中心叫性病艾滋病防治中心。
曾晓东:其实哪怕是性病,从科学的角度也仅仅是病,不应该对病带有这样那样的道德判断,无论是什么病,对预防控制来讲,都是不利的。
主持人:我前两天看过一篇文章,谈到一个社会意识的问题,就比如说今天晚上探讨的话题,我们探讨的是社会歧视,我们经常会说社会问题,社会怎么样,在很多时候,人们都会认为,社会给人的感觉,社会是一个非常抽象的,实际上我们想说的是,这个社会是由我们每个人组成的。
曾晓东:社会的认识是我们每个人的认识集中起来的,比如说媒体的传达,它传达的也是社会中一部分人的意见,比如说在艾滋病,在西方的上个世纪的80年代、90年代,就被描述成吸毒人容易得的病,甚至是黑人的病,甚至是同性恋人的病。这些都是社会认识的一些偏差,然后通过媒体来放大。
主持人:那篇文章所提到的社会意识的问题,其实我们每天生活在社会中,是我们每个人的为人处事所组成的社会,其实人和人之间都是有关系的。社会歧视引来的问题不是艾滋病的问题,可能是我们每个人的问题了。比如说非典,艾滋病也是病,非典也是病,非典来了也是跟每个人有关系的。
曾晓东:不应该把这些患病的人群单独的列出来,让他们跟我们不一样,给他们戴上特殊的标签和符号,当你这样分的时候,比如说高危人群,易感人群怎么样的时候,这时候已经就暗含了一种不公正的待遇,一种歧视的待遇。
主持人:所谓的高危人群,我觉得,如果从医学上这样的区分,我觉得是应该的,但是我觉得每个人不应该在这些字眼的背后再添加一些什么。
曾晓东:当高危人群这样的字眼在媒体上铺天盖地的时候,也许是一个客观存在,对于生在这些群体中的人,是不是一种压力呢?这种压力是不是代表了我们的歧视呢?
主持人:我觉得,从科学的预防角度来说,高危人群是比普通人群感染的几率高一些,在预防上,应该是有这样的说法。但是,我们在宣传的时候,不应该仅仅强调高危人群,我们每个人的预防意识都应该加强。刚才谈到了为什么会社会歧视,您认为,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社会歧视表现为一些什么样的现象呢?
曾晓东:比如说拒绝给艾滋病的感染者、患者提供就医的机会。有一个美国的电影,得了艾滋病,被老板发现了,老板就找了很多的理由把他炒了。再有印度,印度最高法院还有这样的规定,艾滋病的感染者和患者不能够结婚组成家庭,就强调有传染的机会。我想这也是歧视性的措施。有一些地方还是要求结婚登记的时候必须强制进行艾滋病的检测。再比如,我们曾经实行过一段时间,比如说从国外回来,就要求提交艾滋病病毒的检测结果,有一些国家就有这样的规定,有的国家甚至,当你被发现有艾滋病病毒的时候,检测阳性的时候,是会拒绝你回国的。前面我说过,发生在河南的那出悲剧,那出悲剧发生的原因就是社区、家庭对艾滋病感染者的歧视,不接受,孤立他,甚至要想隔离出来,虽然没有采取措施,但是在心理上,感染者周围的邻居、家人都已经从心理上建立了很密的障碍,把他隔离起来了。
主持人:我们刚才探讨了引起社会歧视的原因,在社会文化方面,您觉得再具体谈谈。
曾晓东:文化方面有这样的根基,当然不仅是在中国,在世界上很多的国家,在艾滋病的问题上都有这样的阶段,就是对艾滋病感染者的歧视,背后有这样的原因,但凡这样的文化,他的文化内核当中,对个性的发展,对个人基本权利的尊重,都是不太够的,因为我们知道,中国封建的历史是比较长的,个性是不太受尊重的,这种文化一直到现在,体现在艾滋病的问题上,就是对这个特殊群落的一种歧视和不尊重,对他们权利的漠视。刚才讲的歧视艾滋病感染者会有什么样的后果,更多的是医学的和流行病预防的后果,你歧视他,病毒不歧视你,你让他们都生活在地下,事实上病毒会在地下的状态下越来越蔓延,这只是从个人的安危、健康的角度考虑。我想还有另外的角度,对这些人的歧视,是对他们基本做人的权利的践踏,我想这样的事不应该发生在今天。
主持人:我们一段时间以来,一直说关爱艾滋病人,关爱艾滋病,实际上涉及到每一个人。
曾晓东:关爱这个词显得太高了,我愿意用平实一点的说法。我还说一个调查的数字,对公共场所的艾滋病人紧张躲避是人们的普遍反应,58.9%,比如说看电影、游泳池,当你明确知道他是病人时候,有将近60%的人是要紧张躲避的。如果有一个同事得了艾滋病,会有50.8%的人表示不愿意再和他继续共事,这些就是歧视。而这种歧视是法律无法控制的,比如说老板炒了一个感染者,这个可以控制。比如说你去医院,医院拒绝给你看病,拒绝动手术,你可以得到法律的救济。但是这种情况,我们法律还不能帮助。
主持人:前一段网上公开讨论艾滋病人能不能进行公务员的报告。
曾晓东:还好,我们最后出来的法律是很理性的。还说那个数据,29.8%的居民认为,一个人感染艾滋病会和他的道德品质有关。
主持人:我做艾滋病的工作中,我可能由于职业的习惯,我在碰到我身边的人的时候,我经常会跟他们讲这方面的知识,比如说身边是一些大学生,可以认为这些人是相对高素质的人,也是艾滋病宣传的重点人群,由于他们的高素质,在艾滋病的宣传中就起的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我跟他们解释这样的事的时候,是有点困难的。我在跟一个大学生讲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不应该歧视艾滋病人,他就会说,我觉得其他的通过母婴传播,这种没有什么,但是如果是由于自己的性行为,本来就是自己不对,他会这样说。
曾晓东:就是最早讲预防控制措施的时候,就跟大家讲洁身自好就可以了,洁身自好反过来,就等于给得病的人贴了一个标签。
曾晓东:所以媒体的作用是很重要的,一旦把这个东西弄拧了,再弄回来就是很难的。
主持人:我周围的这些大学生,或者是一些高素质的人,其实你问他们对艾滋病的传播渠道,他们都是非常了解的,可是就谈到艾滋病的预防情况的时候,他们就认为艾滋病不是他们自己的事。我想问一下曾老师,我们这样的社会歧视,会带来哪些问题呢?
曾晓东:我觉得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我们现在面对的这种比较严峻的现实或数字,刚才我们讲的艾滋病蔓延的数字是每年30%的数字在蔓延,如果控制不力的话,再过几年,总的感染人口可能会达到1千万,到那个时候,可能那些今天还在对艾滋病感染者和患者抱有这样和那样一些不正确的认识和态度的人,等到那一天,事实会改变他们的,但是我不希望这样,我宁愿大家从现在开始改变自己的态度,使那一天不要到来。
主持人:我觉得大家对艾滋病的社会歧视也会带来一些其他的社会问题。比如说刚开始的极端的例子,这样的社会歧视,就会带来社会不稳定的因素。
曾晓东:我觉得极端事件永远是个别的,但是那个村民不在极端的情况下打开杀戒,对他的歧视就不存在了吗,内心的压力就不存在了吗?同样存在,同样也是社会问题。
主持人:我觉得除了带来社会的不安定之外,对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也有一系列的问题。我记得在采访一些专家的时候,他们有去过非洲的,非洲在艾滋病这方面感染是比较严重的地方了,当然他们的经济发展就严重的受到了影响,我觉得我们国家现在在预防艾滋病方面可以说是一个前车之鉴了。
主持人:GuestIxUvjz : 有艾滋病就有社会歧视,是否是很正常的事情呢
曾晓东:他是一个客观存在,但不能说是很正常的事,我觉得消除歧视才是一件非常需要做的事。
主持人:怎么样消除社会歧视呢?
曾晓东:我觉得需要做的工作特别多,比如说,刚才谈到的宣传、倡导,使社会文化能够得到一个变化,在这个过程中,特别需要发挥这些艾滋病病人和感染者本身的作用,我们也注意到这两年在媒体上公开露面的艾滋病病人也非常多了,这一方面说明他们自身的勇气,另外也说明了社会的宽容度是在不断的打开的。另外,在中国这样一个体制之下,政治领导的作用,政治领导在这个问题说的认识是非常中国的,我们已经非常高兴的看到,我们国家的最高领导人,我们的国家主席、总理都在特殊的时刻去看望艾滋病人,发出这样的信号,我希望这个信号能够传达下去,能够让我们这些政治机构中的要员很好的领会这样的意图,这点如果做好的话,我们的体制,我们的机构,在遏制艾滋病,在消除对艾滋病的歧视方面会发挥很有效的作用。还有就是,我们应该赋予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一些他们自己的权利,比如说在就业、在就医方面,使他们能够找到比较快捷的、维护自身权利的这种法律的或行政的救济的渠道,一旦遇到不公正的待遇能够找到帮助,还有一个是社区,改善社区的环境,在社区的居民当中形成这种平等对待艾滋病感染者,用一颗平常心去对待,我觉得这个就是对他们一个最大的帮助。还有,对艾滋病问题带来的一些特殊的群体,比如说艾滋病孤儿,比如说艾滋病孤寡老人,政府、社区应该引起更多的重视,这个时候就应该体现出我们的关爱来了,体现出我们的人道主义精神来了,有时候这种关爱不仅仅是政府的力量能够做到,也需要民间团体,需要居民社区大家共同的努力。当然了,像自愿的咨询检测,特别是一个比较廉价的咨询检测的服务也是必须的。还有,从艾滋病本身的传播的一些知识方面,就是我们讲的知晓率还有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
主持人:您刚才谈到几个大的方面,也多少提到了一些在宣传方面,在一些不适当的时候也会造成社会歧视,我们现在在宣传方面,在预防艾滋病的时候还存在哪些问题?
曾晓东:其实,事实上艾滋病病人、感染者,他们和正常人看起来是没有什么两样,除了一些病到晚期的人,可能出现一些比较严重的症状,那什么病都是这样的,得了乙肝,最后肝硬化晚期也是很可怕的,什么病都会这样的,到了最后晚期的时候,不可治愈的时候,那种状态都很可怕。但是我们的媒体做相关报道的时候,摄像机、照相机的镜头更多的瞄准的是惨不忍睹的局面,他好像是为了唤起公众的关注,其实效果不好。
主持人:我跟一个艾滋病的志愿者谈过,他觉得,在艾滋病的宣传过程中,好像给人宣传的恐怖的镜头,满身的疮口,当时艾滋病的志愿者就说,这样造成的社会影响,一个是人们就对这个病很恐惧,另外给艾滋病人也造成了更大的心理压力,他会想到,我会那样的死去。所以建议在艾滋病的宣传过程中,应该多加一些爱的东西进去。
曾晓东:包括媒体宣传上,也要有一颗平常心,不要刻意的渲染一些东西,我老在提乙肝,我老觉得,为什么大家对这个病会对乙肝、丙肝这样的传染病有如此不同的态度,媒体也好,公共、个人也好,政府也好,会有如此不同的态度,我觉得特别值得反思。
主持人:其实不仅仅是在12月1日做宣传,我们应该做到日常的生活中。
主持人:刚才也提到政府应该做一些事,尤其是基层的官员,你觉得在消除社会歧视的过程中,我们每个普通人应该做什么呢?
曾晓东:我觉得首先,千万不要再觉得艾滋病离你还特别远,一个方面是要了解传播的渠道,知道预防的知识,另外要调整自己心态,千万不要觉得我只要洁身自好,就一切OK,那个时期已经过去了,或者是根本就没有存在过,所以不要因为过去的一些不当的宣传,还固守某些观念,及时的调整自己的心态,了解了这些之后,就要做了,就是要洁身自爱,就是刚才谈到的,很多生活中的细节,比如说剃须刀的问题,牙刷的问题,很多生活细节都是有可能给你带来危险,也有可能给他人带来危险,他们就应该特别的在这些方面加以小心,而不是我们过去说的,只要个人生活检点就可以了,没有那么简单。其次有人曾经提出这样的问题,哪怕是夫妻之间的性生活,是不是也要使用安全套,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做法是要比仅仅是心理上的一种信任更安全。
主持人:真正面对艾滋病人的时候,听觉得怎么样做才算是不歧视呢?
曾晓东:就是你跟他原来的关系中应有的东西不要褪色,比如说原来是同事、亲戚,你应该尽可能保持原来跟他交往的那份心态,也不要刻意的非要为他做什么,但是,最好不要以为知道他的实际情况而远离他,我觉得对这些人群来讲,这种孤独可能对他们的影响是很大的。
主持人:其实消除社会歧视,让人觉得是非常复杂的事,其实也是非常简单的。
曾晓东:但很不容易做到,我有一个亲戚,是一个表弟,年龄比我小五六岁,前些年不幸染上了吸毒,戒是很难戒的,他父母也都慢慢的接受他,也是尽可能的经济上帮助他,不要因为吸毒在经济上出现危机以后,带来其他的后果,但是他周围的同事、朋友、亲戚、很难做到用一颗平常心对待他,这样本身有一个毒瘾的诱惑,再加上从人际交往来讲,他过去的社交圈子完全断裂了,所以他的社会交往就只剩毒瘾了,这就非常可怕了。如果有一天,艾滋病人只能跟艾滋病人在一起交往的时候,那对这个社会绝对不是一件安全的事。
主持人:我觉得,有时对他们不歧视,就跟接触到很普通人一样。
曾晓东:首先是要放下道德判断,这点是最难做大的,其次再有了相应的知识之后,你觉得普通的接触是不会有问题的,但是这点也不容易做到,我自己有切身的体会,我在十几年前,得过乙肝,我得病以后,急性发作,一检查,马上送到302医院治疗,送到那之后,全封闭治疗,自己也不能出来,平时穿的衣服都被医院没收了,那时还很年轻,也很孤独,很寂寞,跟外界的联系就一下断了。我到现在,我还特别感激我当时的一个同事,他不是我的朋友,朋友们对我还都不错,都去看我。但是他只是我普通的一个同事,跟丈夫一块,找了一个周末,到医院去看我,从家里做了很多好吃的东西给我带上,这件事已经过去十几年了,我到现在,他看我的那一幕还历历在目。结果后来那些不敢去看我的同事后来也接受了我,但是当时,要想拿出这个勇气来是不容易的,所以我特别感谢他们。我们讲到今天怎么样对待艾滋病人,一样的道理。要有勇气迈出第一步。
主持人:我接触的艾滋病人,他们是一对夫妻,我觉得对他们的不歧视,我当时感觉是非常简单的事,我认识他们是在艾滋病的大学生的论坛说,那些大学生没有歧视他们,并没有刻意的做什么事,就是开会的时候,大家可以共同讨论一些东西,我们怎么预防艾滋病,大家共同的用餐,并没有说是一定要特别的照顾他们。我觉得他们不需要这些,其实我们的出现,没有让大家引起不一样的感觉,引起不一样的行为,这样就可以了。我采访这些艾滋病人的时候,可能是这些大学生们,他们也没有意识到,他们会给艾滋病人带来莫大的鼓励。我问他们,你们到北京来有什么特别的感受,他们就说,没有想到,这些大学生对他们那么好,其实我们并没有觉得大学生对他们怎么好,只是没有另眼相看他们,但是他们就说,这让我们有了继续生活下去的勇气,原来我们也是生活在阳光下的,所以有时,这种消除歧视,有时说起来也不是很难的事。
曾晓东:其实我觉得,在具备了相关预防知识的前提下,克服对艾滋病的恐惧应该是可以做到的。
主持人:您了解的情况,国外是不是也有这样的社会歧视问题呢?
曾晓东:艾滋病刚刚开始在世界上流行的时候,被认为是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家庭观念淡漠,性道德水准低下的产物,认为是西方人的病,认为跟同性恋有关,再后来,由于艾滋病在非洲地区的爆发,然后又跟贫困、种族挂上了钩,这种东西其实就是歧视,所以这种歧视并不仅是在中国, 在全世界艾滋病流行的地区和国家都是存在的,只不过形式和程度不一样。
主持人:您在面对艾滋病病人的时候会怎么样呢?
曾晓东:我没有面对过,但是我有两个经历。我在上大学的时候,我的一个同伴的同学,得了一个急性的黄疸性的肝炎,住在校医院,这就麻烦来了,既然得病了就不能上食堂吃饭了,就有人给他送饭,当时在我们班就成了一个问题,我觉得我还是很有勇气的,我就找医生咨询了一下,应该怎么做?比如说我跟他接触应该不应该洗手,我就承担起了每天为他送饭的任务,事实上也没有任何的问题,并没有因为这样就把病传染给我了。第二个说到艾滋病,我没有接触过,但是在三年前的艾滋病日的时候,我的一个同事到北京安贞医院采访过艾滋病患者,他回来以后,我就问他,有没有跟他们聊,是什么人。采访的是一个漂亮的女孩,跟他握手了吗,走的时候握手了,怕不怕?有点怕,但是还是握了,当时办公室的人很感动,每个人都伸手跟我这个同事握手。当时我觉得,他的这种勇气特别值得鼓励,跟他握手也是对我自己勇气的考验。其实这没有什么。我想如果有一天,我们有这样那样的工作的需要,或者是其他的机会,会认识或接触到一些艾滋病的感染者,或者艾滋病人的时候,我想我会以一颗平常心跟他们相处。
主持人:除了您自己,在艾滋病的预防宣传中,青年人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仅是因为艾滋病的感染中中青年占多数,另外还有他们的高素质在宣传中起重要的作用,您觉得,我们这些年轻人在消除艾滋病的歧视,预防艾滋病的过程中他们可以做什么?
曾晓东:从目前国内患病的人群年龄分布来讲,中青年是占很大的比重,从一个社会来说,如果说某种疾病集中的分布在中青年的话,对这个社会来讲,无疑是一件比较危险的事,因为这种年纪是整个社会劳动力资源的核心和精华,作为青年人应该有这样自觉的意识,就是你在预防艾滋病方面所做的每一件事,并不仅仅是你自己做,每个人做一点点,就像红丝带一样,就会把预防控制艾滋病的这件事作为全民族的一件事做起来。
主持人:具体的可以做一些什么呢?
曾晓东:现在有很多的社会公益的事可以参与,跟艾滋病有关的网站,可以为他们做一些事,还有支持艾滋病康复的一些团体,也是可以参与的,我特别佩服一个人,就是濮存昕,我也采访过他,说老实话,第一次在电视上看见他到山西的艾滋病人家里作客的时候,很受触动,我觉得这种形象,这种榜样的力量是非常大的,我觉得像年轻人也应该成为整个社会中,在预防控制艾滋病方面的先锋。
主持人:我觉得,就是把你知道的艾滋病的知识尽量的告诉你周围的人,因为本身年轻人在接受知识方面,可能就比一些年长的人更容易一些,我觉得能不能利用我们的优势,把你知道的正确的科学知识告诉你身边的人。
曾晓东:这是第一步,你在知道之后,能够真正的用这些知识指导自己的行为,知道后能够做得到,这才是重要的。我们知道在具体的操作说,由于过去的传统观念的约束,可能在知道了以后,有些人是做不到的。我觉得这个方面应该提醒更多的人在自己实际的生活过程中,能够把自己学到的知识应用起来。
主持人:GuestIxUvjz : 我们应该如何面对一个艾滋病感染者
曾晓东:面对艾滋病感染者,我觉得从我们每一个个人来讲,刚才已经说的很多了。就是首先要用一颗平常心对待他们能够真正从内心深处,消除对他们的歧视。同时能够在就业、就医、就学各方面,政府部门还有相关的社会组织,能够为他们提供平等的机会,我们每一个人也能够在自己的生活圈子中从心理上给他们提供机会,从心理上接受他们,使他们能够感到自己虽然有这样一个不幸,但是整个社会对他们,就是一种平常心态,我不想用宽容或包容的词,因为得病不是他们的错,我觉得应该用一种平常心态对待他们。
主持人:我就非常希望我们每个人在面对这个病的时候,我们的敌人是艾滋病病毒,艾滋病病人该是我们的朋友还应该是我们的朋友。
主持人:我预报一下下周的节目,12月20日,不孕不育症的常识之一,嘉宾邓成艳。12月21日,六种最常见的性病,嘉宾是伦文辉。12月22日,射精疼的诊断和治疗,嘉宾是郑洪生、王润和。12月23日,感情破裂的四个心理阶段,嘉宾是王行娟。12月24日,早泄与性和谐,嘉宾是周强。12月25日,性教育越早越好,嘉宾是李艳艳。12月26日,艾滋病与法律援助之三,嘉宾是倪正茂。各位网友,由于时间的问题,我们今天的讨论到这里全部结束了,让我们感谢今天的嘉宾曾晓东,也感谢所有的网友,也希望您在以后的日子继续关注我们中国生殖健康网网上直播节目,朋友们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