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礼富
九寨沟旅游环线上的北川县,有一座险山,近山顶处有一个天然溶洞,这就是声名鹊起的猿王洞。今年“五·一”节这天,慕名而来者就达1400多人,不少人到此旅游以后,除了赞叹山势险要、溶洞奇特、布局神巧外,免不了就要追根问源:猿王洞是怎么形成的?
有种说法是:6500万年前,一颗小行星撞击四川盆地,巨大的冲击力把原本在地下的石灰岩溶洞提升到山腰,海水退去,海底龙宫变成了现在的洞穴。
人们不仅要追根刨底地问:四川盆地真是小行星撞击形成的吗?猿王洞真是从地下提升到山腰的吗?
6500万年前,一颗小行星撞击地球的说法,是确有其事的。地质学家研究认为:这次地球的大灾难,导致中生代统治地球达1亿2500万年的恐龙全部灭绝,除此之外,陆生动物中体重达25公斤以上的全部绝迹,海洋中浮游生物如有孔虫和超微体的种属灭绝的达80%以上。但那颗“惹事”的小行星并非撞向现今的四川盆地。据报道:国外的地质学家们在墨西哥湾找到了那颗小行星撞击的证据;科学家分析计算,造成那次地球灾难的“小行星”直径约10公里,落在地面形成175公里左右的大坑,其粉末进入平流层,使光合作用停止了3—5年,致使生物大量灭绝。而四川盆地的直径绝非只有175公里,而且盆地内的地层、地貌等,都非一般的陨石坑。
至于猿王洞是那次事件中,从地下“提升”到山腰的说法,则是一个“猜想”而已。
我国现今的地貌,基本形成于新生代的晚第三纪时期(距今2500万年),从那时起,海水已全部退出大陆,当时,印度古大陆板块向欧亚大陆板块靠拢乃至碰撞时,我国的地形渐渐形成西高东低的格局,板块运动和地质作用,使地形隆起,而外力作用(如风化作用和流水作用)又使地形趋于平坦;表现在地貌上,当地壳强烈抬升,上升运动速度大于风化、剥蚀运动时,地形就隆起,也称为造山运动。这一时期,河流向下切割的作用强烈,河流在山区形成“V”型河谷。当地壳处于相对稳定时期时,原先耸立的高山,受到外力作用,渐渐被削平,时间越长,则相对形成一个基本平坦的面,称作夷平面,而这时河流向两侧侵蚀,河流就比较开阔,河两岸就形成阶地。而溶洞就好比是埋藏在地下的河流,它也是受地壳运动影响的,在第三纪时期的后期,即始新世和渐新世,约距今5500—2500万年,地壳运动表现为休止期,当时形成了一个范围较广的准平原(也称为山原期夷平面)。后来在中新世和上新世(约距今1300—300万年)时期,地壳又一次抬升,原先山原期的准平原开始上升,河流切割又加深发展(龙门山地区在喜马拉雅运动时期上升幅度很大,切割深度达2000余米)。而猿王洞的高程为500米,应该是属上新世时期形成的(距今约300—500万年左右),后来由于大家都知道的板块运动:喜马拉雅山在不断增高,青藏高原也被抬长,而处于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之间过渡地带上的猿王洞也随着地势的升高而抬升,而河流却不断向下切割。因此,我们现在看到的猿王洞的相对高程500米的高差,实际上是地壳不断抬升和河流不断下切,趋于向最低侵蚀基准面看齐这么一对矛盾的结果。
随着猿王洞的声名远播,今年8月17日,中法洞穴学考察组的专家,在完成了他们对重庆奉节县的“天坑地缝”的长达6年研究之后(现“天坑地缝”已成为国家级旅游风景区),又对猿王洞的洞穴产生了兴趣,中法两国的学者经过现场踏勘和听了县政府的情况介绍后,已决定把北川县以猿王洞为首的溶洞群作为考察研究的对象。因此,在不久的将来,猿王洞的科学价值将不断得到挖掘,来猿王洞旅游、探险、考察的人员将不断增加;九环线上的猿王洞这颗明珠将会更加璀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