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网生活空间

  新浪首页 >生活空间 >出国通途 >生活时报 > 新闻报道
生活时报


回国需过“三关”

闻海 http://www.sina.com.cn 1999年9月7日 10:32 生活时报

  有的留学人员提出,为了开拓包括美国在内的国外市场,中国也需要通晓外语,在裤兜里揣有合同,能够进行国 际商务谈判的“跨文化白领人才”。如此说来,“跨才”回国谋职应当易如反掌。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本人在北京一所高校研究生院毕业后,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法学院留学。该法学院整体水准居北美大学前列,1 997年还第二次被加拿大著名的《麦克林》杂志评为加国最佳法学院。我也曾在加国金融街“贝街”上首屈一指的律师事务 所从事过商法工作,具有中国和纽约的执业资格,大概算得上所谓的“跨文化白领人才”。然而,本人的经历似乎表明,与出 国一样,回国求职同样也是一个重头做起的艰难旅程。

  回到祖国后,有“三关”令我一筹莫展。

  第一个难关是“学位关”。国内很多政策是以“博士”划线。进入诸如北京这样的大城市工作,除非原为北京户 口,否则一般情形下只有博士才能较为容易地解决户口问题。同样,若想去一流大学教书,也得有博士学位,否则大概只能“ 破格”处理了。问题在于,北美法学院和商学院毕业生取得的学位都不是博士学位,而是职业学位。例如,我拿到的学位即为 “法学士”(Bachelor of Laws),但在美国却称“法学博士””(Juris Doctor),两者并 无区别。在美加,一般起码得有本科学位才能进入法学院,而法律职业教育历时3年。法学院教授只要有此文凭即可登台讲课 ,无需通常意义上的博士学位或者博士后经历,虽然后者已经成为担任其他院系教职的起码条件。国内“一刀切”的政策不能 说没有它的存在理由,但客观上已经阻碍了对所谓“跨文化白领人才”的“回收利用”。

  其次是“联系关”。在北美,虽与前往求职的单位素昧平生,但一般只需寄去成绩单、简历再加上一封短信即可 。如果雇主有兴趣,就会来函或者来电联系面试事宜。在处处讲人情、托熟人的中国社会,上述方法往往就显得不通世故和国 情了。准备回国的留学生往往吃惊地发现,他们已经游离于主流体制之外,成了“散兵游勇”。他们的情况又千差万别,其中 不乏除了自己别无所靠之士。找以前的老师领导吧,等于让他们去欠别人的人情,何况不是每个老师都愿意帮忙。师生之间本 是工作关系,在学生毕业之后,于法律,于情理,老师都无协助学生求职的责任。但是,自己写信联系,往往石沉大海,得到 的最多答复就是回国后再慢慢联系。别人又能说什么呢。

  第三是“落脚关”。回国没问题,但总得有个落脚的地方。根据规定,大多留学人员脱离了原单位,也注销了令 许多人魂牵梦萦的“户口”。鉴于中国目前的现状,大概多数“跨文化白领人才”都希望能够到大城市工作。这种希望不算过 分吧?生在北京、上海的可以在家里先呆一阵,直到猴年马月落实单位为止。但对一些并不如此幸运的人来说,面临的选择就 是要么投亲靠友,要么花钱住旅店。前者会令自己和亲友为难是显而易见的,后者几乎成了没有选择的选择,有几个人能够潇 洒地花费那笔不小的开支呢。

  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人才流失在所难免。在争夺人才的国际竞争中,中国有她难言的悲哀。一概愤世嫉俗地谴责 国内目前存在的消极现象也无济于事。从根本上说,只有市场完善、竞争白热化时,“跨文化白领人才”才会发现自己在异国 或奋斗或挣扎时付出的代价,在国内能够得到回报。尽管如此,就目前而言,社会和政府仍可有所作为。例如,使“非博不可 ”的政策在许多方面更具弹性,为试图回国人员提供切实有效的联系渠道,以及建立几个只依成本收食宿费的临时接待站,都 是值得考虑的措施。




  新浪首页 >生活空间 >出国通途 >生活时报 > 新闻报道


网站简介 | 网站导航 | 广告服务 | 中文阅读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帮助信息

Copyright © 1999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