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网生活空间

  新浪首页 >生活空间 >娱乐_评论专区 >光明日报 > 新闻报道
光明日报


《刑警本色》的人文精神

http://www.sina.com.cn 2000年3月16日 14:27 光明日报

  看电视连续剧《刑警本色》,王志文和王奎荣的表演确实出色,很吸引人,更重要的是,电视剧文学中曲折复杂的故 事、案情所包含的深刻的社会内容和人文精神。

  《刑警本色》是部情节剧,故事编得环环相扣,悬念迭起,一浪接一浪,不断地有转折,不断地有高潮,但它的扣人 心弦之处不同于另外一种注重故事的悬念片,它主要不是靠推理去推动剧情发展,不是让观众去解谜,虽然个别地方也有刑警 们的推理分析,但观众实际上总处在一个整体全知的角度。从第二集起,当周世万把公安局副局长潘荣的弟弟潘誉拉入江南公 司,当周世万的身边出现了一个分管政法工作的副市长舅舅,观众就已经感到犯罪将因权力腐败的陷入而演变为黑社会,破案 肯定会曲折复杂困难。敌我双方从一开始实际上基本明朗,尽管过程中不断有具体的疑窦发生,消息一次次走漏,刑警队一次 次处于被动,甚至只有萧文单线联系的线人也终于遇害,但大局观众已经清楚,即一切都与潘副局长有关。然而这样一种全知 的叙述方式却始终牢牢地吸引住了观众,这种吸引力就是观众对善恶势力较量的关注,作品在摆开双方阵势,特别是恶势力背 景的同时,提供了一种对英雄、正义、党和法制国家的心理期待。显然,这是一种充满深刻复杂的社会现实内容的吸引力,是 一种呼唤反腐倡廉精神的人文吸引力。这样的戏剧结构使人想起京剧连本戏《狸猫换太子》,案情也是一开始就大白于观众, 剧情的发展不过是表现正义与权力腐败的较量,然而它始终是扣人心弦,其审美机理同样不仅在于悬念的设置,而是剧情令人 对包拯明察、对昭雪结果的期盼,也同样是一种文化精神的驱动。《刑警本色》给观众的精神驱动显然要更具有崇高的价值和 极强的现实性,它从开始就不是一个单纯的破案线索,而是通过案件展示了一个刑警英雄的精神境界,表现了如何加强公安队 伍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以及如何坚持好党对公安工作领导的思考。应该说,萧文与周世万为首的犯罪团伙的较量是表层故事线 ,而萧文等人与潘荣、与副市长的斗争,以及萧文与情侣、与战友的冲突,则是一条深层的精神线。故事线提供了连续剧的好 看和娱悦,而精神的戏剧线大大强化了故事的耐人寻味,并提升了它的品格。剧中萧文与梅莉的离合心语、与潘荣在摊牌时的 大段对白,袒露出人生观的高下之分与截然不同,使人对萧文肃然起敬,也对潘荣为升迁而堕落的内心世界叹息不已。最具精 神深度的是对萧文及局长的工作处境的描述,腐败变质、民主集中制的破坏、不正常的组织关系,给破案以至公安队伍造成重 大损失,此时作品的锋芒是犀利的,带给人的思索是深刻的和多方面的。但也是在这一点上,作品又没有充分展开市委领导集 体与公安局的关系,放弃了对一条有可能继续出彩的副线的延伸,特别是张平给市委寄出的信石沉大海,两个局长任凭潘荣“ 调整”,更留下些许遗憾。

  《刑警本色》的精采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启示,就是大众文化需要有深度的人文精神的提升。作为消闲娱乐功能为主的 大众文化,具有通俗性、感官刺激性、复制性等多种理性淡化的特点,有些通俗文艺在注重感官效果方面走向片面或极端,以 致引起人们对大众文化的价值怀疑。实际上,大众文化的出现本不是对文化精神的取消,而是工业化条件下文化传播的通俗化 、广泛化与多样化的扩展。人文精神不是对大众文化的阻碍,而正是大众文化的资源之一和点睛之处。因商业化冲击而导致的 大众文化的庸俗、狭隘、浅显、刺激、矫情等毛病以至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糟粕,正是文化生产中需要调整的。《刑警本色》 如果没有那么强烈的法制精神,那么强烈的情感与奉献的冲突,那么强烈的党风呼唤,如果没有对萧文、常闯、潘荣内心世界 的不断揭示,也只会是一部平平的侦探剧。目前一些电视剧、电视文艺、通俗文学、通俗歌曲最需要的也就是一种“气”,一 种到位的人文精神。

  《刑警本色》塑造了一个顶天立地又有血有肉的刑警英雄形象,它在英雄塑造上达到了近年文艺作品中少有的高水平 。在英雄萧文的塑造上,一个主要特点是把人物的精神塑造和故事化结合起来,成为引人入胜的情节的一部分。有的作品在表 现人物的精神境界时难免有说教或道德化色彩,但萧文的内心崇高是在他和梅莉的离合中,在对常闯的观察中,在和周世万、 潘荣的交手中。情节和精神互为表里,融汇贯通,多处情节在惊险紧张之后细致描述萧文的内心世界,造成审美心理的转换, 造成作品的好看而耐看。另一个特点是着力写逆境中的英雄。由于悲剧的崇高总具有更感人的力量,因而逆境英雄的审美效果 总是不错。作品为萧文设计了一系列逆境,与其不屈的性格形成强烈对立,并从中挖掘出一系列跳出逆境的聪明才智,所谓魔 高一尺,道高一丈,生发出种种曲折情节和个性表现。

  《刑警本色》的成功还在于编剧的生活化和真实性。剧中人物故事多有生活原型与依据,文学编剧取材于真实发生的 “九十年代大案纪实”,文献纪录的真实性大大缩小了作家创作中生活视野的局限性,而且提供了作品创意的可能。这种成功 还带来一个启示,就是文学界应该如何向实际工作部门借助现有的文学资源,扩展创作的生活视野,使创作走向更广阔而充满 生机的生活领域,创造产生优秀作品的更广泛的土壤。


相关报道:《刑警本色》播出已近尾声 观众收看渐入佳境
相关报道:《刑警本色》雷响雨骤 收看渐入佳境
相关报道:《刑警本色》VCD推出抢市场
相关报道:《刑警本色》编剧笑谈创作经
相关报道:《刑警本色》--“玩深沉”却没找到感觉
相关报道:王志文尽显《刑警本色》






  新浪首页 >生活空间 >娱乐_评论专区 >光明日报 > 新闻报道


网站简介 | 网站导航 | 广告服务 | 中文阅读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帮助信息

Copyright (C) 2000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