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网生活空间

  新浪首页 >生活空间 >娱乐_评论专区 >新浪生活 > 新闻报道
新浪生活


小、玩、闹的《疾走劳拉》——非专业之傻看

新浪网友 又注册一次的傻子 http://www.sina.com.cn 2000年2月24日 09:35 新浪生活

  读书论坛的朋友请大方一笑拿出专业精神来对待《疾走劳拉》一片,在下这个既不是专业人士也没有专业知识的学龄 前儿童兼痴呆傻子能不能也参加一下讨论呢?

  我是很赞成大方一笑的观点的,不可否认《疾走劳拉》是一部非常出色的电影,一部让人一口气看完的电影(时长: 81分钟)。但我同时觉得也不必把它捧得太高,细说起来《疾走劳拉》的确没什么新鲜的。我不谈什么个人的想法,不谈感 受,因为这种大脑皮层的活动实在是变化无常,因人而异,不同的人理解会大相径庭。我只谈事实,实际存在的,发生过的事 实。

  我总结说《疾走劳拉》是小、玩、闹,这是有根据的。

  说“小”是指它成本小,《疾走劳拉》是成本影片,制作费三百五十万马克,漫说是在美国,即使是在德国也不算大 制作。但不管花多么的少,《疾走劳拉》终究还是一部商业片,一比努着劲争取在全球发行的生意。

  说“玩”是指影片的思路和手法,这很好理解,就是说《疾走劳拉》是一场游戏,一场由Tom Tykwer操纵, 红发女Franka Potente担纲的动作类RPG.这个游戏有规则,有既定的可选的人物,地点和场景,还有时间 限制.对于这点导演是不回避的,并且引以为豪.Tom Tykwer亲口对《巴黎竞赛报》的记者说:“把游戏搬到电影 里,我想这真是有趣!”

  说"闹"是指几乎无时不刻都有加大音量的音乐在你耳际回响,节奏强劲的舞曲,MTV的拍法,80分钟跑上三遍 ,再加上劳拉那能震碎玻璃的尖叫,分贝达180,对于稍上点岁数的人,比如俺爹(62岁),在电视机前呆了10分钟就 落荒而逃,丢下一句话:“真是够吵的!”

  如果大家对于以上三点有异议,无所谓呀,反正这些已经发生过了,就如同《疾走劳拉》里有很多前人早就用过的技 巧和手法一样,这是事实。您不知道那是您的事,但这是事实。

  手法一:一个事件多个结尾,不同抉择导致不同的结果。

  先行者一:Peter Howitt在1997年的《Sliding doors》就玩过类似的活儿,格温尼 斯.帕尔特洛乘上一班地铁回家,或者留在站台上,在车门滑动之间,影片演绎了一个女人两种截然不同的命运。而韦家辉的 《一个字头的诞生》也有类似的噱头,且比《疾》早。其实更早的还有一部美国惊险片《午夜十二点》,讲述的是大坏蛋博士 能把时间凝固了,世界从是在午夜十二点回到前一天的开始,永远重复下去。一个呆头呆脑的小伙子渐渐地发现了这一切,他 不断地在来回重复的一天中努力粉碎这个阴谋。他遇到的每件事每个人都一样,但他的选择不同的话结果也就不同了。至于说 到人类生命里的“变数”之类的问题,恐怕基耶洛夫斯基要比小Tom早二十多个年头了。

  手法二:劳拉的刺耳尖叫。

  先行者二:《美人鱼的传说》,这部八十年代的美国商业片由汤姆.汉克斯和达莉尔.汉纳主演。化成人形的“美人 鱼”达莉尔.汉纳在商店里一声尖叫把所有的电视都震破了。

  手法三:在影片插入卡通画面。

  先行者三:最知名的,中国观众最熟悉的就是奥里弗.斯通的《天生杀人狂》,其中有大段的动画镜头,比《疾》匪 夷所思许多。

  手法四:高速剪辑、多机位摄影、手提摄影、MTV音画对位。

  先行者四:太多。远的不说,迈克尔.贝和吕克.贝松玩镜头的手段比tom要高明一点,在奔跑中作一个快速正反 打镜头切换,是吕克.贝松的拿手好戏,《疾》里我可没见到一个这样真正精彩的技巧。

  手法五:多画面分割

  先行者五:太多太多。早在默片时期,人们就运用一种被称作“划”的方法组接镜头,就这画面分割的雏形。我们在 卓别林、在希区科克的片子里经常见到,后来这种手法渐渐被“淡入”、“淡出”或者“生切”所取代,但是在1996年的 《碟中谍》的前半段,我们还是可以看到好几个这样的段落。

  手法六:扔电话

  先行者六:成龙可以算一个,他经常扔帽子。《午夜十二点》也不少,每天伊始,报童都要“男一号”家门口送报纸 ,一份同样的报纸先后被飞扔了五次之多。而且这个用慢动作表现的镜头正好作为“男一号”最新努力的开始,《疾走劳拉》 真是和它异曲同工。

  这时您该问了,说了半天,傻子你到底想证明什么?我不想证明什么,要是想真证明也是想说,电影拍到今天这个份 上,大家基本上都剩下互相“借鉴”了,不论是题材还是手法,您别拿什么“新颖”来唬我。当时有国内报纸(就不点名了, 他们自己很清楚)声称《疾走劳拉》在前年的威尼斯电影节技惊四座,我一看可吓坏了。不得了,是遇到了爱森斯坦第二,还 是奥森.威尔斯转世?一看,都不是,闹了半天是撰稿人填油加醋,撒呓挣呢!

  好归好,具体的谈,《疾》的剪辑的确是非常的出色,具有生动的节奏感与音乐几乎完美结合。3秒钟内用七、八个 镜头表现一个人物的下半生,而且每次不同,这才是导演的才思所在,值得称道。另外,用类似电子游戏的思维构架电影,将 来会成为一种潮流,《疾》为之推波助澜,功不可抹。这种潮流符合与卡通、电脑和网络一道成长的“Y世代新人类”的口味 和思维方式,在他们当中会很畅销。

  噢,对了,再补充一点,其实,有关<疾走劳拉>的买卖并不成功,它的卖座情况很不理想,在美国放映了10周之 后票房才将将过4百万,比《成为马尔科维奇》一周的进帐还少,巧的是放映这两片的影院数量基本相同,完全可以横向比较 。哼,那您肯定会说“是因为美国人不懂艺术!”哦,刚才不是说了么?这是生意。其实即使在欧洲,<疾走劳拉>也没激起 《光猪六壮士》和《美丽人生》般的盛市,在劳拉的老家德国,<疾>放映了整整两个月,票房是1百8万,也够惨的了.这 是为什么?刚才不是也解释了吗?这毕竟是新玩意,新人类里也有保守派,我说了这是“实际存在的事实”。值得庆幸的是, 这部德国的小商业片在遥远的东方,在古老的中国获得了空前的成功和爱戴,确切的说是影迷竞相购买,看完都说好,D版发 行商加紧印制,卖时都说妙,到最后腰包鼓的是谁?好象不是拍电影的人,但是《疾走劳拉》能受到如此的礼遇和热情的谈论 真是该让Tom Tykwer感激得流鼻涕了,他一定别忘记感谢《戏.环》、《文汇电影时报》和其他中国报纸杂志对他 的关爱和那些把他有限的成功宣传成无限的伟岸所做出义务劳动的不辱使命的编辑、记者和撰稿人,噢,还有各种网上的论坛 ,总之一个也不能少。







  新浪首页 >生活空间 >娱乐_评论专区 >新浪生活 > 新闻报道


网站简介 | 网站导航 | 广告服务 | 中文阅读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帮助信息

Copyright (C) 2000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