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网生活空间

  新浪首页 >生活空间 >文化艺术 >北京晨报 > 新闻报道
北京晨报


记法国近代文坛巨人萨特与加缪

俞天颖 http://www.sina.com.cn 1999年8月18日 13:36 北京晨报

  让-保罗-萨特和阿尔贝-加缪是战后法国文学界、思想界的一对巨人,两人曾并肩战斗,尔后分道扬镳。是什么原 因使挚友化为对手?曾与萨特和加缪私交颇深的出版商罗贝尔-加利马尔道出了他的看法。

  法国解放后,节特和加缪一起在《战斗报》工作。那时他们常在一起喝酒、说笑,同任何两个好朋友在一起时没什么 两样。但是,他们的友谊一开始基础就不稳定,因为他们的思想基础就存在分歧。萨特的代表作《恶心》问世后,加缪写文章 给予了非常高的评价,但同时也提出了一点保留意见,他认为《恶心》这部作品字里行间的哲理味太浓。同样,加缪的《局外 人》出版时,萨特在赞赏之外也加了一点意见,他觉得这部小说的思想深度还不够。

  事实上,两个人的意见都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对方的特点。在罗贝尔看来,加缪首先是一个艺术家,而萨特则更像一位 哲学家。如果有人听过加缪在诺贝尔文学奖颁奖典礼上的演讲,就很容易看出加缪对艺术、对美的那种全神贯注的追求。对加 缪来讲,文学创作重于他的生命,所以,他会经常自省,有时甚至怀疑自己的创作能力。而萨特他一直是信心十足的,他写完 一部作品就不再过问什么时候能够出版。

  从家庭出身来看,加缪与萨特有着天壤之别。加缪出生于阿尔及利亚(当时是法国的殖民地)一个贫苦家庭,母亲是 一个文盲,备尝贫困的滋味。萨特出身于中产阶段,受过良好的教育。

  不同的出身和成长经历使两个人对社会的思考方式也大相径庭。萨特坚持认为人类应对自己的命运负责;加缪则更相 信机会与突变事件对人的影响(意味深长的是,加缪1960年在一场意外车祸中丧生)。而且,作为一名“阿尔及利亚的法 国人”50年代开始的阿尔及利亚摆脱法国殖民统治的战争对加缪产生了很大影响。一个阿尔及利亚学生写信质问,加缪曾在 二战中加入抵抗组织出生入死,为什么现在不投身到阿尔及利亚的独立斗争中去?加缪回答说:“假如有人以自由的名义在公 共汽车里安放炸弹,而我妈妈也在车上,我是不会为这种自由挺身而出的,因为这不是正义的行为。”

  1951年加缪发表了哲学随笔《反抗的人》,这部作品直接导致了他与萨特的分裂。萨特对《反抗的人》提出了非 常尖锐的批评,这使加缪产生了一种被出卖的感觉。事情发生后,加缪的所作所为正像一个艺术家,他选择了决交。而依罗贝 尔的看法,同样的批评如果落到萨特头上,他肯定会用一副哲学家的态度坦然处之。罗贝尔还指出萨特和加缪的决交完全是因 为思想见解的分歧。两个人在决交后仍然对另一方十分尊敬。1960年加缪因为意外事故去世后,萨特经常关心加缪孩子的 生活。

  俞天颖




  新浪首页 >生活空间 >文化艺术 >北京晨报 > 新闻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