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生活空间 >文化艺术 >精品购物指南 > 新闻报道 |
|
http://www.sina.com.cn 1999年10月19日 10:32 精品购物指南
在新翻修的首都剧场看阔别北京舞台7年的经典名剧《茶馆》,真是颇多感慨。台 上,梁冠华、濮存昕、杨立 新、何冰、冯远征、吴刚等等北京人艺新一代艺术家们尽情 演绎。台下,英若诚、苏民、蓝天野、黄宗洛等一代戏剧宗师心 潮澎湃。是传承、是创 造;是留恋、是期待;是关爱、也是审视。新版《茶馆》在首演中充溢着一种复杂的气氛,在那种谁 也说不清的氛围中,替代了大幕的三幅竹帘缓缓落下,新版《茶馆》在老 一代艺术家、评论家、专业记者和圈内人士的掌声 中落下帷幕。演出结束的大厅中,很 多人都没有走。老演员们尽量避免新老《茶馆》的比较,评论家们的称赞也较为谨慎, 也有记者问我的看法,我说,如果你没有听到特别激烈的批评声,你完全可以在你的报导中称:新版《茶馆》首演成功。新版 《茶馆》的首演确实非常成功。对于这样一个在 中国戏剧史上有着辉煌成就的经典名剧,如果你的改版不能在导演、表演、 舞美等方面 都有所超越的话,失败在所难免。演过《茶馆》的老艺术家在那儿,新观众在那儿,看 过各个时期《茶馆》的 评论家也在那儿,这就意味着跟原来一模一样不行,跟原来太不一样也不行。从这个角度来讲,林兆华既有大师级的手笔,又 有大师级的聪明,他既保 持了老《茶馆》的艺术风貌,又融入了自己的艺术追求。从首演来看,林兆华对新《茶 馆》所做 的三大变化无疑是非常成功的。 第一是舞美的创新。要知道一个戏,整个舞台布景灯光的变化有可能导致戏的节奏、 表演风格和艺术追求的变 化,从而使一个戏完全呈现出另一种意味。说实话,首演前我 看到这个没有演员在舞台上的有些七扭八歪的布景时,确实有 点别扭。但首演时,竹帘 一起,这个既写实又写意的设计所弥漫出的那种古朴地道的老北京风情确实令人叫绝。 舞台上不 仅有茶馆大堂、雅间儿,还有远景的街道、铺面,景儿深了,面儿宽了,表演 区多了,视觉效果不仅丰富,而且层次感非常 强。主表演区自不必说,就说观众不是特 别在意的远景,街道上的剃头挑子、烤白薯的、修房顶的、卖蛐蛐儿的、拉洋车的 ,它 所构建的那种时代文化氛围,似乎比老《茶馆》更浓郁,感染力似乎也更强烈。 第二是表演风格的变化。实际上最容易让人“说三道四”的就是表演。于是之、英 若诚等一代老艺术家们的表 演已深深地刻在我们的意识之中。梁冠华的表演常常会让我 联想起于是之原来是怎么一种神态,一种语气,一种表情。这些 东西对于老观众来讲几 乎是改变不了的。但梁冠华们则呈现出另一种表演状态让你无法完全从原有的标准来评 判,他们不 再提气端架子摆造型亮相,他们自然了、生活化了、更现实主义了。当然, 想起于是之们的那种老北京淳香四溢的老到表演 ,似乎又觉得梁冠华们确实缺少点什么, 是一种年代的风貌,还是天然的气质? 第三是节奏和氛围的把握。从总体来看,除了剧本没有做改动之外,林兆华将戏的 开头、结尾及过场,加入了 老北京的叫卖唱腔和其他一些民俗的东西,不仅有效地使全 场演出的节奏更适合观众心理,也使场次间实现了有机过渡,而 且对营造整个戏的时代 文化氛围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也难怪在戏行将开始和即将结束之际,林兆华两次呵 斥打开摄影 灯的记者,也可见林兆华多么看重这一头一尾。当然,这种对节奏和氛围的 把握更体现在对每场戏的细节处理和人物关系的 把握之中,前面提到的对舞台布景、灯 光的新的运用,都是把握整个戏节奏和氛围的有效手段。 如果说新版《茶馆》成功了,那么更意味着林兆华的成功。因为当你想对新老《茶 馆》进行比较时,你会发现 他在戏剧这三个最重要的方面都发生了观念上的改化。而如 果你真的能抛开老《茶馆》在头脑中根深蒂固的印象,没有任何 固定的欣赏惯性带着一 个空白的脑袋来看这个戏,那么你会发现你所面对的真的是一部好戏。杭程 |
|||
新浪首页 >生活空间 >文化艺术 >精品购物指南 > 新闻报道 |
网站简介 | 网站导航 | 广告服务 | 中文阅读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帮助信息 Copyright (C) 1999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