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网生活空间

  新浪首页 >生活空间 >文化艺术 >精品购物指南 > 新闻报道
精品购物指南


综述:话剧以什么姿态穿越千年

http://www.sina.com.cn 1999年12月21日 17:45 精品购物指南

  话剧在中国的历史有100余年了,而当我们即将穿越千年之际,似乎我们的困惑比当初 还要多。话剧是什么 ,话剧是给什么人看的,话剧是艺术还是商品,应该不断革命还是应该 守住经典,怎样让更多的人走进剧场,我们是否需要 那么多的话剧院团,话剧市场需要怎样 一个结构才能使其良性循环,我们费了天大的劲到底话剧是否有存在的必要,话剧真 的具有 永恒的魅力吗?

  1999年,对于话剧来讲没有解决的东西有很多,但在其他一些艺术门类逐渐走向市场 化的同时,一些人已 经开始意识到话剧到了“是生存还是毁灭”的关健时刻。问题不在于一 些人所说的资金少、剧本少、演员少之类的原因,在 当今的时代里社会中到处都有大资金, 看你怎样才能把它吸引过来;到处都有写剧本的好手,看你怎样才能让他为你尽心尽 力;到 处都有名演员,看你怎样才能把他留在舞台上。必须承认戏剧人还有好多问题没有搞懂,还 没有想清楚,你们已经 落后了。当社会已经全面进入市场时,你们还在抱怨话剧没有观众。 你们真的不要再抱怨了,国家、社会、观众给予你们已 经够多了。再聪明一些、再勤奋一些、 再努力一些,正视戏剧的现状和问题所在,才是进步的开始。

  数量不多,质量不高

  从近两年北京的话剧舞台来看,仍然可以划分为三部分:国家院团排演的话剧,院团外 独立制作的话剧,外地 和国外来京演出的话剧。从数量上看,每年演出在20台左右。而从 质量上看,反响比较好的有1998年演出的孟京辉导 演的《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意外死亡》、 日本新宿梁山伯演出的《人鱼传说》和大卫・格拉斯《失去的孩子》,1999年 有“人艺”林 兆华的《茶馆》、“实验”田沁鑫的《生死场》、孟京辉导演的《恋爱的犀牛》和日本天野天 街的《剧终》 等。从这些剧来看,国家院团只占了一部,而且是老戏复排的《茶馆》。而大 部分好戏都来自独立制作和外来演出。外来的 一般都是选的优秀剧目自不必说,我们再看看 反响糟糕的戏,它们是“青艺”的《在这个家庭里》、《花房姑娘》、《绿房 子》,“实验”的《我 认识的鬼子兵》及阿丁制作的《爱情事故》,国家院团居然占了一大半。而近两年票房收入 最好的 应算“人艺”的《茶馆》和孟京辉的《恋爱的犀牛》,国家院团演出和独立制作各占 其一。总的来讲,独立制作从数量和质 量上都占了上风,虽然在独立制作方面并不是具备完 全意义上的市场运作的要素,但独立制作充满活力,并在资源利用方面 ,人员组合方面,成 本降低方面,资金运作方面都已形成优势。国家院团虽然仍具有演员、剧场和资金方面的优 势,但不 可否认的是国家院团在市场上所占市场份额越来越小,国家院团面临着重重危机。

  话剧不景气,国家院团该当何罪

  不管是观众还是戏剧界人士都在抱怨戏剧不景气。观众抱怨好的话剧太少,戏剧人抱怨 话剧没人看,没人投资 ,赚钱太少。“救救话剧”的喊声已有不少年了,但似乎并没有什么 人真正着急,尤其是那些身为话剧院团的人,这其中包 括了那些还不是少数的声称热爱戏剧的人,这已经让我们对他们所谓“热爱戏剧”的表白感到质疑。那么到底是什么东西让这 些 人既“热爱戏剧”又不急于改变现状呢?

  我们应该明白,在当今中国话剧市场,所谓独立制作戏剧的人毕竟是少数,而话剧市场 的主体仍然是国家话剧 院团。中国是世界上拥有国家话剧院团最多,拥有职业话剧演员、导 演及其他相关制作人员最多的国家。换句话说,中国的 戏剧人是世界上最令人羡慕的职业, 这些戏剧工作者不仅拥有固定的年薪、奖金、住房、各种福利待遇,而且可以向本剧院 团交 纳很少的管理费,出去拍影视剧以换得更多的名声和报酬,这几乎是中国最无忧无虑的职业 之一。而处于如此“优越 ”、“保险”的环境当中,你要他们产生“忧患意识”,几乎等于“天 方夜谭”。我不否认仍有一批真正热爱戏剧的人还在 坚持,但是没有一套良好的机制做前提, 光靠一帮人的“热情”就能振兴话剧吗?答案是显而易见的,“我们除了热情还是 热情”这 一句豪言壮语又包涵了多少的无奈和失落?当他们靠话剧喂不饱肚子时,他们用什么去维持 他们的热情?

  话剧院团们经常为自己拿不出好戏而辩解的理由无外乎这样二点:一是奖金不足,二是 好剧本难求。其实在国 外几乎没有国家院团的情况下,一般的话剧院团都是业余的,他们的 资金来源一是基金会,二是赞助,三是地方政府资助, 四是自身资金滚动使用,五是艺术节 资助。这是一整套戏剧运作机制的前提,没有了中国式的国家拨款,他们才会有危机感 ,他 们只有排出或是艺术品味高的戏或是商业性强的戏,才会有人资助你,才会有艺术节邀请你, 也惟有如此才会有人来 看戏,才能实现自身资金的正常运转。反观中国,国家有拨款,完成一定的演出场次,剧院照样正常生存。况且如果他们自身 不排戏的话,还可把某些所谓独立 制作的话剧用演出证作为交换划到自己的名下,既能收钱又能增加自己的演出场次,这些 国 家剧团何乐而不为呢?另外,这些院团养着的大批闲人其实不闲,这些大小明星们,有些人 从来没为自己的剧院演过戏 ,但却给团里交着管理费,而从全院团来讲,那么多演员的管理 费实在也不是小数目。

  至于剧本,这些院团的抱怨更没有道理。每年中央戏剧学院“生产”大量的戏文系人才, 但近年来只有个别供 职话剧院团,而且还在外兼职。那些人干什么去了,据说一部分去写电 视剧本了,一些人当记者,干电视,做教师去了。总 是说人家赚钱少不写话剧剧本,但这有错吗?写话剧剧本没钱赚还缺乏成就感,你什么都给不了人家,还抱怨他们不爱戏剧, 那请 问你们又为话剧做了什么呢?话剧原本是一个可以赚钱的行业,如今变成赔本赚吆喝的“行 为艺术”,你们这些所谓 国家院团又承担什么责任呢?

  话剧市场化刻不容缓

  要让国家院团承担“戏剧衰落”的罪名可能是言重了,但中国话剧界机制一天不改变, 中国话剧就一天没有真 正繁荣的可能,把中国话剧全面推向市场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 了。

  在我自己对中国话剧未来的描画中,中国话剧市场的结构是这样的(以北京为例):每 天话剧演出应该在20 台以上,其中主流大部分是大制作的大型话剧和经典剧目的商业演出, 而更大部分是职业或业余院团的先锋戏剧、实验戏剧 、环境戏剧等非主流演出。每个戏都有 自己固定的观众群,而观众也真正实现各取所需,让戏剧真正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目前,在演出市场上按市场规律运作的话剧几乎没有。且不说国家院团缺乏市场意识, 根本没有考虑过进入市 场的准备。而所谓一些面临市场压力的独立制作人也没有意识到规范 操作的重要性,他们虽然很看重票房,但他们总是玩一 些不太高级的明星噱头和事件炒作。 他们基本上还停留在“玩票”阶段,甚至不肯向国外同行们多看一眼,也对有过成功操 作经 验的其他艺术形式(比如流行音乐会、音乐剧等)熟视无睹。倒是高扛实验话剧大旗的导演 孟京辉开始意识到话剧市 场的存在和重要性,并逐渐对话剧市场操作模式进行了探索,比如 说比较规范的制作、宣传和售票运作,比如戏剧网页的建 立,戏剧俱乐部的开发,演出后的 观众座谈等普及工作等等。

  话剧市场存在吗?

  曾经专注于自己戏剧理念的先锋戏剧的导演牟森,在1996年曾把自己导演的一出先锋 戏《倾述》推向市场 ,演出之前牟森说:“我不信在一个一千多万人口的城市里找不出2000 个知音”!事实上,最后牟森连200个知音都 没找到便草草收场。后来多次碰见牟森,他总 是问同样一个问题:“你说话剧的市场到底存不存在,到底会有多少话剧观众 呢?”记得当 时我回答:“这个市场肯定存在。”但为什么存在,在哪儿?当时我也说不清楚心比较虚。但 通过对199 9年戏剧市场的观察和自己亲自参与一些话剧演出的运作,我特别肯定了当初的 判断,话剧市场不仅存在,而且隐性观众群 很大,开发观众的工作还没有人能真正意识到它 的重量性和潜在的巨大的市场能量。

  其实我们仔细想一下,如果不存在话剧市场,那么应该是演出什么话剧都没人看。而1999 年有两出特别火 爆的话剧演出,一个是孟京辉导演的小剧场话剧《恋爱的犀牛》,一个是北 京人艺经典剧目、由导演林兆华复排的大剧场戏 《茶馆》。两个戏的火爆证明话剧市场是存在的而且是巨大的。而话剧市场也惟有这样的艺术品味比较高,观赏性较强的戏才 能承担起 开发话剧市场的重任。当新的观众看《茶馆》后他会说“太精彩了”,当老观众看《恋爱的 犀牛》时,他会感叹 :“话剧还可以这样演!”话剧就是让人感受到别的艺术形式给予不了的形式感、空间感和直接交流的特殊魅力,话剧才能吸 引更多的观众走进剧场。

  先锋与传统谁领风骚

  在话剧市场中,从艺术观众来讲,基本存在两大阵营,一个是以孟京辉、牟森为代表的 先锋戏剧,一个是以“ 人艺”为代表的所谓现实主义传统戏剧,前者被人们认为另类,后者 理所当然地号称主流。从市场角度来看,1999年票 房最高的两个剧目,一个是孟京辉的实 验戏剧《恋爱的犀牛》,一个是“人艺”林兆华导演的老舍精典《茶馆》,这是“人 艺”非常 具有代表性的两部作品,前者“大刀阔斧地创新”,后者“老老实实地继承”。前者是小剧场 戏,后者是大剧场 戏,都创造了空前的票房纪录。

  从戏剧形态来讲,两种戏剧不存在孰优孰劣的比较。一个要“永远地革命”一个要发扬 “优良的传统”都是正 确的。在3年前,我曾提出一个观点,那就是以“人艺”为代表,所 谓现实主义的传统戏剧理所应当地成为话剧市场的主流 ,而且像《茶馆》、《雷雨》这样的经 典剧目一定要进行大制作,全明星阵容,豪华剧院,并且进行全方位包装,突出民族 性、独 创性和形式感,并进行全面市场化运作,使其成为长年上演不衰的高票房回收的世界经典剧 目。而所谓先锋戏剧、 实验戏剧要全面出击,至少在数量上要保证一个绝对值,而在风格上 更加丰富、更加独特,每种风格都有各自的受众群,但 它们仍然是另类,仍然是小众文化, 但都自己的生存空间。先锋戏剧存在的价值是文化上的而非商业上的,它们为戏剧提供 新的 语汇、新的思维、新的观念、新的手段,它们是永远革命的,对商业不屑一顾的,甚至是高 傲的。杭程





  新浪首页 >生活空间 >文化艺术 >精品购物指南 > 新闻报道


网站简介 | 网站导航 | 广告服务 | 中文阅读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帮助信息

Copyright (C) 1999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