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生活空间 >文化艺术 >南方日报 > 新闻报道 |
张 凌 http://www.sina.com.cn 1999年8月29日 13:16 南方日报
《格调》一本书点燃了中国人追求生活品味的心。聪明的出版商马上瞅准了 这一点。《品味---文明的缺 憾与生活品味》、《阶层---中国人的格 调与阶层品味分析》纷纷向读者投掷品味“炸弹”。上海一家出版社则别出心 裁 ,向人们昭示什么是有品味的生活,推出了一套“艺术与生活丛书”。《与毕加 索喝咖啡》、《与雷诺阿共进下午茶》 、《与莫奈赏花》、《与凡-高共品葡萄 酒》,光听名字,就让人飘飘然。 中国人好像突然变得优雅起来。赏花、喝茶 、品酒、饮Coffee成为一 种时尚,连带着讲花、茶、酒、咖啡的书也时尚起来。据说,这套“艺术与生活丛书”很 畅销。刚挣脱了贫困,小康起来的国人想摆脱粗俗生活,这样的上进心 值得鼓励。问题是饥不择食往往事与愿违。就书论书 ,这几本书的编排值得商榷 。艺术不过是幌子,招揽读者,其作用与旧时酒家的酒旗相同。大师们的习惯和嗜好成了本书 的卖点。本来嘛,一本薄薄的有关茶的知识的书怎么能卖到近三十元的价格呢,但配上了印象派大师雷诺阿的几幅画就不同 了。不过,雷诺阿喝茶并不怎么有特色,只是一般的喜欢而已;好像选择别一位也喜欢喝茶的艺术家来 承担这个责任也未 尝不可。这种所谓艺术与生活的结合是非常松散而没有逻辑的 。 在《阶层》这本书的封底,印着著名学者孔卫平的一句 话,作为这本书的注解。这句话是这样说的:没有品味的人永远无法改变最初的阶层。这本书是旅英 多年的陈少珙写的。 不知道是不是他熏染了太多的英国人的绅士气,他的品味也有那么点儿彬彬有礼,这让我受不了。在我的概念中,格调、品 味是一个人内心里散发出来的优雅。这种优雅不依附于任何实体,譬如,喝茶、赏花,譬如举止得体。生活中的优雅需要 付出代价。比如,要有经济实力,要有时间。像《格调》那样,优雅具有了太多的表演性。你被培养具有良好文化品味与生 活格调(注意,这种品味、格调是一个人表现出来的),但并不能肯定你这个人就具有了人性的优雅。美国的报章报道过 许多冷血杀手都是具有良好文化品味和生活格调的人。真正的格调与品味应该是立足于本心的修养,可以是不同于常规的, 可以带那么点儿疏放。宋代苏子美生性豪放不羁,喜欢喝酒。他住在外舅杜祁家里,每晚读书,都要饮一斗酒为标准。杜 祁认为他太过夸张,派儿子去偷看。谁知苏子 美正在读《汉书-张良传》,读到张良与刺客狙击秦始皇,失误打中了他侍从 的车子。苏子美抚掌慨叹:“太可惜了!没打中。”就喝一大杯酒。又读到张良对刘邦说:“我是从下邳起家的,与陛下 在留县见面,这是老天的意思。”苏子美又拍桌子:“君臣相遇,这样困难。”又喝了一大杯。杜祁听说,哈哈大笑,说 了一句话:“有这样下酒的东西,喝一斗不算多。”读书佐酒,这就是一种格调 。而且是别人学不来的。 抛开这一层不 说,作为时尚的格调、品味不过是小康的一部分国人想显示与几代人挤在二三十平方米的小屋、用廉价物品的同胞区别的手 段。哈罗德-罗森堡说过:一代人的标志是时尚,但历史的内容不仅是服装和行话。一个时代的人 们不是担起属于他们时 代的变革的重负,便是在它的压力下死于荒野。沉迷于虚拟阶级所谓的格调、品味中还不如用内心的优雅去改变粗俗和一切 不道德的行为 。 |
||||
新浪首页 >生活空间 >文化艺术 >南方日报 > 新闻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