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网生活空间

  新浪首页 >生活空间 >文化艺术 >南方日报 > 新闻报道
南方日报


“人性论”的经历―五十年文学理论批评变迁

陈骏涛 http://www.sina.com.cn 1999年9月8日 10:22 南方日报

  五十年的文学理论批评,是在极不平静的风雨历程中渡过的。就以“文学是 人学”这一如今已成为尽人皆知的 文学常识来说,它之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就 有一番很不平凡的经历!

  1957年上半年,巴人(王任叔)的一篇《论人情》、钱谷融的一篇《论 “文学是人学”》,曾在文坛上掀 起了多大的波澜!他们提出了当时的文艺作品 “缺乏人情味”,“缺乏人人所能共同感应的东西,即缺乏出于人类本性的人 道 主义”,而古今中外一切能够被我们所继承下来的文学作品,其所以能被我们所 喜爱、所珍视,根本的原因,乃是由于 描写了共同的人性,“浸透着浓厚的人道 主义精神”,“用一种尊重人、同情人的态度来描写人、对待人”(钱谷融)。

  这些观点提出后,得到了人们的共鸣,获得了不小的反响。但在1957年下半 年,政治风云突变,以及1960 年“反修”、“批修”的情势下,巴人、钱谷 融,连同附和他们意见的王淑明(《论人情与人性》),两度遭到批判,批判 的 中心就是人性、人情、人道主义问题。在批判者看来,在阶级社会里只有阶级性 ,没有共同的人性,而人道主义则是资 产阶级修正主义的思潮。宣扬人性论,“ 其矛头正是指向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是“为资产阶级反社会主义 的政治目的服务的”(姚文元:《批判巴人的人性论》),这正是“一场激烈的 阶级斗争,正是意识形态上的两种世界观的 斗争”(马文兵:《在“人性”问题 上两种世界观的斗争》)!与此相连,文学上的其它问题,如“共鸣”说、山水 诗的 阶级性、“共同美”和“第三种文艺”等问题,都是以贴阶级标签、政治标 签的庸俗阶级论、庸俗社会学方法,来代替具体 问题具体分析。文艺作品的一个 重要特征被否定了,人们几乎不敢言“情”谈“性”。  “文革”期间,对“人性论”的 批判又一次升级,被江青一伙诬为“一切反 革命修正主义路线的理论基础”,其遭遇可想而知!

  新时期以来,人的问题重新被提出:人性、人情、人道主义又成为热点问题 。首先是何其芳于1977年9月 发表了《毛泽东之歌》一文,首次披露了毛泽 东关于“共同美”问题的论述:“各个阶级有各个阶级的美,各个阶级也有共 同 美,‘口之于味,有同嗜焉’”。于是,闸门被打开,关于人性、人道主义、人 情味和共同美问题的讨论便热烈地展开 了。在讨论中,虽然仍存在着意见分歧, 在初期也仍有人沿用昔日的阶级斗争的思路,将对立方的意见“上纲”、“上线 ”。但相对而言,气氛已远为平和,讨论的问题也比过去远为深入,而且出现了 一些突破性的进展。

  对人性概念的理解,固然仍有种种的不同,但在有没有共同人性的问题上, 许多人都予以承认,这种共同人性 就是先前巴人、钱谷融所说的“人人相通的东 西”。有人还根据马克思在《一八四四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论述, 来 论证马克思是承认有共同人性的。因此不能说没有抽象的人性,也不能说没有超 阶级的人性。这是以前讨论中所没有出 现的现象。

  人道主义是文学问题,更是个哲学问题。究竟应该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同人 道主义的关系?周扬提出了“把人 道主义一概当作修正主义批判,认为人道主义 与马克思主义绝对不相容”,是“有很大的片面性,有些甚至是错误的。”他 还 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也存在着异化现象的观点。(《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几个重要 问题的探讨》)。

  如今,人性问题非但不是禁区,而且已经成为作家和批评家们自由驰骋的天 地了。这也从一个方面说明了我们 的社会和我们的文学所发生的巨大变化。但是 ,“过犹不及”,有些现象也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例如,由于价值标准的 失 范,有些文学作品在描写人性的丑恶面时,创作主体与描写对象之间没有保持必 要的距离,缺少严格的审视和批判的眼 光,甚至以丑为美,转而去欣赏这种丑恶 ;又如,有些文学作品洋洋自得于描写人性浅层的、表面的东西(如性的欲望、 金钱的欲望等等),却忽略了对人性深度的开掘,这些作品无形中便成为人的浅 层欲望的载体,等等。因而,当我们在回眸 五十年来人性问题的变迁时,这些负 面的东西也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认真思索。




  新浪首页 >生活空间 >文化艺术 >南方日报 > 新闻报道


网站简介 | 网站导航 | 广告服务 | 中文阅读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帮助信息

Copyright © 1999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