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网生活空间

  新浪首页 >生活空间 >交通汽车 >精品购物指南 > 新闻报道
精品购物指南


汽车消费者离“上帝”有多远

http://www.sina.com.cn 2000年3月14日 14:04 精品购物指南

  近一两年,随着私人购车的增加,有关的汽车质量纠纷逐渐多了起来。纵观近一两年有关汽车质量官司的处理结果, 往往是消费者败诉。即使有的消费者的诉讼有望得到所谓的解决,但厂家态度之冰冷、其诉讼处理过程之漫长、所耗人力物力 之大、消费者身心之疲惫、精神压力之大,让消费者真切地感受到打汽车质量官司苦不堪言。面对消费者维权的艰辛和痛苦, 人们不仅要问:受伤害的为什么往往是消费者?中国的汽车消费者为什么离“上帝” 那么遥远?

  汽车质量官司为什么难打?

  汽车作为消费品,其十几万元乃至几十万元的价格,对于国内的普通消费者而言,不但是一笔客观的资产数目,作为 快速行驶的交通工具其产品质量又直接关系到消费者乃至其他人的生命安全,不能不引起消费者的关注。由于国内整个汽车工 业技术发展水平的限制,国产车的整体质量与国外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但一提起汽车质量问题汽车厂家却讳莫如深,面对汽车 质量的缺陷和厂家的冷淡,消费者并不是不想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权益,由于受相关法制环境的制约,苦于被官司所拖,身 心俱疲,得不偿失。

  消费者的许多精力却往往不得不用在官司本身之外,国内的消费者可谓“谈官司色变”。这在无形中也给汽车厂商某 些袒护、包庇和纵容。从另一个角度讲,国内的厂家都无视中国的消费者合法权益,国外的厂家对中国汽车消费者的冰冷冷似 乎也就不难理解了。

  汽车消费者的权益屡屡受到侵害,消费者维权无助,反映出相关法律、法规亟待完善和规范。现行的《消费者权益保 护法》中,汽车并未被列入法定的“三包”商品中。目前国内的汽车厂家也仅仅能做到“保修”这一项,并且其服务质量也不 能让消费者满意。在具体的执法过程中与《消法》相配套有关汽车消费的法律、法规不完善,没有具体的事实细则。

  另外,一般的法律原则是谁主张谁举证,由于目前国内对汽车质量的科学检测鉴定方法体系还不完善,汽车又是技术 复杂的高档商品,普通消费者对汽车专业技术知识的掌握与了解少之又少,消费者在质量纠纷的举证上更是处于不利地位。也 就是说,从法律保护的角度讲,发生汽车质量纠纷后消费者基本上处于“无助”的困境。

  目前国内汽车整体质量水平不是很高,汽车出现“产品缺陷”和“质量瑕疵”实难避免,但对汽车产品质量约束的相 关专业、行业技术法律法规仍是一片空白,正是由于没有相关的质量法律、法规的约束和惩罚,使得在发生质量纠纷后一些厂 家找各种不正当的理由推诿、搪塞消费者。

  因此汽车质量问题从根本上讲,还是在法律、法规不健全的情况下生产环节和服务环节出的问题。

  进口车何时把好的服务带给中国?

  近一两年,有关进口车的质量纠纷常常见诸报端和其他新闻媒体,尤其是一些世界著名汽车品牌的产品质量纠纷也时 有发生,进口车的质量纠纷一般由其在国内的代理商即经销商来解决。一般情况下,出现质量问题后消费者会要求退车,而退 车不但给进口车的代理商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也会影响到代理商的声誉,代理商很少给消费者退车,消费者被逼无奈只好找 厂家。然而几起进口车质量纠纷表明,国外的汽车厂家也不一定靠得住,时有推诿、搪塞之举,要么武断生硬地认为消费者使 用不当,要么说中国的路面状况不标准,云云。而更耐人寻味的是出现汽车质量纠纷后,有的国外厂家所谓的“危机公关”竟 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私了”,其用意不言自明。按道理讲,再好的汽车也只是一种消费商品,是商品有质量问题也是正常的, 某些国外厂家对中国消费者的偏见与傲慢只能是越抹越黑,对其企业形象和产品形象只能是有害无益。

  而在国外,对于汽车质量有“召回制度”即销售出去的汽车发现由于设计或制造方面的原因,存在缺陷不符合有关的 法规和标准,有可能导致安全、环保及其他显而易见的问题和后果,厂家必须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该产品存在的问题、造成问 题的原因及相应的改善措施。提出召回申请,对在用车辆进行免费改造,以消除隐患,同时厂家还有义务让消费者及时了解相 关情况。

  国外厂家在完善的法律、法规的约束下,对其产品质量的负责是无条件的。否则,有关部门会根据相应的法律、法规 对厂家进行惩罚。同一个厂家对待不同国别的消费者为什么会有如此“天壤之别”?这主要是因为对于国外汽车产品质量,国 内缺乏完善的法律约束机制。对于同一知名汽车品牌,往往中国的消费者却得不到国外消费者所享受到的服务。

  国外厂家也许把一流的产品带给了中国,但是我们不要指望人家也会把一整套完善的汽车消费保护法规一并带进来, 构筑良好的汽车消费法律环境的工作,只能由我们一点点来完成。

  随着中国“入世”的临近,国外汽车品牌将大量进入国内,消费者的选择余地也越来越大。随着竞争的加剧,国外的 厂家也会越来越重视中国消费者的声音。(杨锁民)







  新浪首页 >生活空间 >交通汽车 >精品购物指南 > 新闻报道


网站简介 | 网站导航 | 广告服务 | 中文阅读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帮助信息

Copyright (C) 2000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