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新浪女性 > 美容 > 正文

6要点打造换季无忧肌 让你水润入秋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9月15日07:22  精品网

  导语:经过夏季的阳光曝晒,进入干燥秋季之初,皮肤很容易发生敏感、干燥的问题,简单九招,让换季肌肤也能随“肌”应变……

  夏秋换季是敏感肌肤最该拉警报的时候,因为进入秋季,皮肤的皮脂膜会因為微血管收缩,造成皮脂分泌减少,角质层的保水力也会降低,皮肤保护会较脆弱,而保水度下降,皮肤就容易敏感、脱皮,如果平时没有做好肌肤保养,秋季就是各类皮肤炎好发的时候;如果夏季的曝晒没有及时镇定、修复,到了秋季更会造成皮肤雪上加霜的脆弱,这个季节的保养如果还沿用夏季的保养方式、保养产品,也会造成敏感、搔痒的情况变得严重。

全方位补水、锁水 全方位补水、锁水

  1、全方位补水、锁水

  想对付秋季的干燥,补水保湿是第一重要的任务,除了每天喝够八杯水之外,也可以在无味单调的白开水里加点“料”。蜂蜜的润燥效果极佳,睡前喝杯温热的蜂蜜水,会发现对解除皮肤的渴很有帮助;保湿品尽量可选择长效、有力的补水保湿的成分,像是玻尿酸成分就是价格不贵,效果却极佳的保养成分,在这时候也可以加强使用保湿精华液或是保湿面膜敷脸(但若含有美白成分便不宜天天使用);而如果补水后,皮肤还是很快变得干燥,表示使用的产品锁水力不够,油脂有非常棒的锁水功能,那些在夏天用来较显油腻的乳液、面霜在此时用起来会刚刚好;此外,在喷过保湿喷雾或敷完脸之后一定要完成基本保养程序,才不会让水分流失,保养可就白做了。

选用舒缓成分保养品 选用舒缓成分保养品

  2、选用舒缓成分保养品

  秋季是过敏易犯的季节,也是皮肤容易敏感发作的时候,在这季节除了勤加保湿之外,也要好好的安抚肌肤,皮肤科医师建议,若皮肤比较容易敏感的人,在保养品成分的选择上,可挑选小黄瓜、芦薈、洋甘菊、金缕梅、甘草酸…等具有舒缓镇定效果的成分,对於皮肤的泛红、发痒、刺痛的敏感症状可以有效减轻。此外,手上的细菌远远超过我们的想像,千万别因发痒而抓个痛快,小不忍,美丽就不会来啊!

一定要防晒 一定要防晒

  3、一定要防晒

  太阳炽烈的夏天,大家都会记得擦上防晒品,但到了气候温和的秋季就忍不住开始偷懒了吗?紫外线不但会造成肤质老化,让肌肤防御能力减弱,也是敏感肤质人常见的刺激物,而紫外线并不是有阳光的情况才有,不管是大太阳的晴天或是阴天,紫外线的量都不会变低,想要秋季换季肌肤不闹“皮”气?勤防晒这件事可一点都偷懒不得!

保护敏感肌 保护敏感肌

  4、保护敏感肌

  如果是属于容易敏感的肤况,洗面乳要尽量选择弱酸性的產品,较不易对肌肤造成刺激;保养品一定要避开容易刺激的成分(像是酒精、香料、防腐剂、果酸);另外,敏感肌专用的产品可以强韧肌肤,平常就要持续使用,才能有效改善肤况,等感到敏感才换用效果自然不彰;而敏感发作时,要停用所有的化妆品,这时候可以选用矿泉舒缓喷雾,不但具有舒缓、消炎与抗过敏的效果,对于减缓皮肤受到刺激的不适感有帮助,丰富的矿物质与微量元素也促进肌肤代谢,加强皮肤天然保护功能,重建肌肤保护障壁;肌肤敏感时,角质层的防御力会比较低,这时候也可以选择成分单纯、好吸收、保湿效果佳的面膜,来迅速帮助肌肤补充流失的水分,加快肌肤复原速度。

多吃白色食物 多吃白色食物

  5、多吃白色食物

  想要皮肤状况好,体内保养不能少,因应秋季的干燥天气,从体内补水润燥也相当重要,以五行对应五色、五脏的概念来说,白色食物最有益补养,可以多吃可以多吃滋阴润燥、生津养肺的食物,如大白菜、高丽菜、白花椰菜、梨、杏仁、莲藕、山药、白萝卜…,中药裡的百合、伏苓、珍珠粉也是好选择,如果在夏天晒过头了,秋季想要加强美白的人,也可以多用这些白色食材“以白养白”,如果担心白色食物看起来引不起食欲,不妨加入一些其他色彩,像是银耳里面加入些红枣、山药加点梅子,或是做成甜品、甜汤来食用。

洗澡温度别太高 洗澡温度别太高

  6、洗澡温度别太高

  刚进入秋季时,与夏季温差较大,许多人会调高洗澡水的温度,或是泡个舒服的热水澡,要注意的地方是,水温太高或是浸泡太久,皮肤会被带走更多的水分,让肌肤比平常时候都更干燥;也要避免想要止痒,而用热水猛冲,只会造成过度刺激的反效果,洗完反而因为干燥而更痒。而除了洗澡的温度与时间要控制之外,洗完澡后也要及时擦上乳液,帮身体肌肤留住水分,减缓干燥带来的搔痒感与皮肤脱屑。

分享到:

手机访问女性频道,潮流、情感、八卦随时随地一网打尽

留言板 电话:400690000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