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人风采
新浪首页 > 伊人风采 > 美容 > 正文
养生:盛夏防湿热专家调理法(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01日09:27 新闻午报
养生:盛夏防湿热专家调理法(图)
随着天气日渐炎热,体弱气虚者尤其应注意预防湿热

  随着周一阵阵雷声携带着的狂风暴雨,人们终于开始真切地感受到:梅雨期已来临了。连带着,乏力、气虚等湿热反应也破茧而出,而且来势颇为凶猛。办公室里的同事小陈最近便出现了头昏脑胀、身体疲惫的症状,总觉得上班时犯困,但真要给她一张沙发却不一定睡得着。来自岳阳医院的朱教授表示,这样的现象从中医角度来说,是“湿热”的明显症状。随着天气的日渐炎热,以及不时夹杂着的黄梅雨、雷阵雨等气候变化,使得众多原本就体质虚弱的现代亚健康人士,更加不得安生。对此,朱教授表示,梅雨时节预防湿热非常重要。

  中医解读“湿热”

  要明白湿热,应先了解什么叫湿,什么叫热。

  所谓湿,即通常所说的水湿,它有外湿和内湿的区分。外湿是由于气候潮湿或涉水淋雨或居家潮湿,使外来水湿入侵人体而引起;内湿是一种病理产物,常与消化功能有关。中医认为脾有“运化水湿”的功能,若体虚消化不良或暴饮暴食,吃过多油腻、甜食,那脾就不能正常地“运化”而使“水湿内停”;且脾虚的人也易招来外湿的入侵,外湿也常困阻脾胃使湿从内生,所以两者是既独立又关联的。

  所谓热,是指一种热象。而湿热中的热是与湿同时存在的,或因夏秋季节天热湿重,湿与热合并入侵人体,或因湿久留不除而化热,或因“阳热体质”而使湿“从阳化热”,因此,湿与热同时存在是很常见的。

  湿热的一般表现有肢体沉重、发热。多在午后明显,并不因出汗而减轻。具体表现因湿热所在不同的部位而有差别:在皮肉则为湿疹或疔疱;在关节筋脉则局部肿痛。但通常所说的湿热多指湿热深入脏腑,特别是脾胃的湿热。其他如肝胆湿热表现为肝区胀痛,口苦食欲差,身目发黄。朱教授解释,湿热并不会像一把刀子一样直接改变或者损坏我们的脏腑器官,而是让身体以及脏腑器官不能适应环境而无法正常工作。

  可能是吃出来的问题

  感冒伴随头痛乏力以及嗜睡等症状,在中医诊断把它归咎为外感湿邪引起的疾病,所以中医药方要用清热去湿。难治的湿疹皮肤病,在吃了涂了一些止痒杀菌的西药后可能还不停复发;几剂中药就能把它“压下去”,是因为这些中药有去湿效果,中医把湿疹等皮肤病的原因归结为体质本身湿的人遇到“外湿”,即内外湿夹杂的后果。

  由湿热引起的疾病有很多,肝炎、胃炎、腹泻等,都可能与湿热有关。朱教授表示,外感的湿热来自外界环境,而在我们身体内部作怪的湿和热,则绝大部分原因是“吃出来”的问题。湿和热并非想当然地来自那些汤汤水水和过烫的食物,而是由中医药理论中食物的性味属性决定。

  湿热也能传染

  吃一样的东西,处于同样的环境,为什么有的人对湿热特别敏感,容易因此犯病,有的人却安然无恙?

  朱教授表示,这是因各人身体状况不同所致,而所谓的“身体状况”,则主要在脾胃。中医专家认为,容易发生湿热疾病的人,脾胃一般比较虚弱,尽管很多人可能看上去胃口很不错,并不一定无力或者疼痛症状才叫“虚”,所谓脾胃虚,是指其消化能力运化能力比较弱。当人体摄入容易诱发湿热的食物,虚弱的脾胃没有足够能力将其化解,湿热就会郁结在体内,反之,脾胃功能和能力变强。

  但如果把湿热导致的问题归结为“湿热病”,朱教授认为,这实在是一种不恰当的说法。不过,有些湿热导致的疾病的确有让人意想不到的危害,甚至有的具有传染性,比如肝炎。朱教授解释,所谓的湿热病背后,从现代医学角度而言,可能有传染性的细菌或者病毒,这些微生物本身就具有强烈传染性。加上外界环境的潮湿让细菌病毒滋长,温度上升加剧其活动能力,疾病自然变得更容易传染。

  杜绝“湿热”从口入

  油条、炸鸡翅,很多人认为只有吃了这样的油炸食物才可能导致“热气”,而烧鸭烧鹅则比较“湿气”。这些食物的确不那么“安全”,但是还有不少食物让我们不知不觉中把湿热吃到肚子里了。

  拍黄瓜是很好的清凉的菜,但就是因为里面多放了两粒蒜,辛辣湿气就这样被你吃到肚子里了,其他辛辣食物例如辣椒、芥末、胡椒等也可能助湿热在你体内滋长;相比较之下,花生油、菜籽油和粟米油更不容易惹出湿热问题。此外,一旦炒菜时候油温过高,也可能会使食物滋长湿热气焰。蔬菜里,芥兰、洋葱和韭菜,也能滋长湿热。肉食中,牛肉、羊肉、狗肉,与湿热“靠得比较近”。

  哪些食物中可能会滋长“湿热气焰”?不少知识虽然已为民间所认识,但是还有不少误区。例如“温文尔雅”的补血食物红枣,很少有家长知道它能助湿。医生曾发现有孩子把它当零食吃,只半包就出现发烧迹象。此外,医学专家表示,害怕湿热的人以及老人、孩子,在补益方式上最好选择“清补”(如淮山、薏米、西洋参等)而非“温补”(人参、牛羊肉),后者虽然补益力量很强,但是也可能把湿热问题吃到肚子,从而让身体内环境出现不适应现象,甚至导致疾病。

  食补药疗“祛湿热”

  从中医理论而言,体内有了湿气,气血不畅,是一种失

  调,需要通过各种食补或者药疗来“祛湿”。用食物祛湿热,是老祖宗们较为推崇的一种方式,它比吃药来得愉快多了。

  南瓜补脾利水,解毒杀虫。宜于脾虚食少腹胀,脾虚水饮停胃。

  鲤鱼利水消肿,下气,通乳。宜于脾虚水停于胃,寒湿泄泻。外感病者忌食。

  茯苓利水渗湿,健脾补气止泻,宁心安神。宜于脾虚水停于胃,寒湿腹泻。不宜与米醋同食。

  荠菜清热利水,凉血止血,平肝降压。宜于湿热胃痛,湿热泄泻,血热吐血、便血。

  金针菜(黄花菜)清热利湿,解毒,通乳。宜于湿热胃痛,湿热泄泻。虚寒症忌食。

  莴苣清热利尿,通乳。忌同金针菜同食。

  冬瓜利水消痰,消热解毒。宜于湿热泄泻。虚寒泄泻者忌食。

  鲫鱼补脾利水。宜于脾虚水停于胃,脾虚泄泻。不宜油炸,不宜与荠菜同食。

  蚕豆清热利湿,健脾涩精。宜于湿热泄泻。气滞腹胀者忌食。

  赤小豆利水除湿,通乳,解毒排脓。宜于湿热泄泻。

  莜麦补气益力,除湿止泻。宜于脾虚泄泻,湿盛泄泻。不易消化,不宜多食;虚寒症忌食。

  薏苡仁(薏米)健脾利湿,清热排脓。宜于脾虚水停于胃,脾虚泄泻,寒湿泄泻。

  玉米补中健胃,除湿利水。宜于脾虚泄泻,湿热泄泻。

  砂仁化湿行气,温中止泄,安胎。宜于气滞湿阻,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胃腹胀痛,寒湿泄泻。不宜久煮。

  白豆蔻化湿行气,温中止呕,健胃消滞,解酒。宜于气滞湿阻,胃胀腹痛,食欲不振,呕吐。热症、阴虚症忌食,不宜久煮。(文/唆啦)

  采访专家: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消化科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朱生教授

责任编辑:yumiko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伊人风采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227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