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饱受经济危机煎熬的康泰纳仕启动了今年唯一的新刊—中文版《GQ》。又一次,北京成为纽约的希望。
2009年9月,当时尚杂志的编辑们和模特一起齐聚伦敦时装周的时候,康泰纳仕集团主席Si纽豪斯(Samuel Irving Newhouse)的桌上摆着一份来自麦肯锡的报告。
已经八十多岁的Si纽豪斯领导着这家拥有《连线》、《GQ》、《名利场》、《Vogue》和《纽约客》的传媒期刊巨头。他在六个星期以前雇佣了麦肯锡,因为经济危机让其广告收入大幅下滑。
西装革履的麦肯锡顾问们拜访了美国版《Vogue》的主编安娜-温图尔(Anna Wintour)和《名利场》的主编格莱登-卡特(Graydon Carter),详细审核了他们的编辑预算,然后给出咨询意见:康泰纳仕的杂志需要减少25%预算(除了Si纽豪斯钟爱的《纽约客》),那些“不合时宜”的奢侈派对应该取消。
这不是一个常常和成本削减联系在一起的公司。康泰纳仕的方式是,每年坚持利润率不超过5%,而将大笔收入投入到新刊之中,杂志的市场份额高居榜首,就能够以领导者的姿态收取最高的广告费。
但经济危机让这一切都改变了。10月5日,康泰纳仕宣布停掉四本刊,分别是美食类杂志《Gourmet》,育儿类杂志《Cookie》,两本新娘杂志《Elegant Bride》和《Modern Bride》。
紧接着的当然是大幅裁员。短短两个星期,大约有300人离职,停刊的四本杂志贡献了其中的大部分,约180名。在此之前的4月份,康泰纳仕还关闭了曾寄予厚望的《Portfolio》,它在这本财经杂志上投资了两年,花掉上亿美元。
对于吃惯了奢侈品广告的康泰纳仕来说,现在这种境况应该是在预料之中。
就像康泰纳仕美国CEO 查尔斯-汤森(Charles Townsend)所说,“经济危机严重影响了美国奢侈品消费市场”。身为一家严重依赖这些大牌广告的杂志出版商,当各家奢侈品销售不景气、利润下滑、缩减开支,甚至倒闭破产,康泰纳仕的命运同样和它们拴在一起。
在好的年景里,康泰纳仕在美国每年可以有2亿美元的收入,但是从去年到今年,其核心期刊的广告收入普遍下滑了30%到40%。今年前8个月,康泰纳仕美国公司的广告收入为15亿美元,而去年同期为21亿美元,预计全年将会减少10亿美元。美国版《Vogue》9月刊的广告收入只有去年同期的一半。
英国的情况稍好一点,但也下滑了大约20%。尽管康泰纳仕的广告价格还没有改变,但一些竞争对手已经在用更低的价格争抢其市场份额。
按照康泰纳仕自己的预计,这样的危机将持续到2010年。到目前为止,缩减的广告预算还没有看到多少恢复的迹象。
当然,中国例外—是的,至少还有中国。
这里的奢侈品市场欣欣向荣。正是在经济危机影响最为深重的2009年,奢侈品牌在中国纷纷大开新店,中国超过美国成为全球仅次于日本的第二大奢侈品市场。安永的一份报告称,2009年到2015年中国奢侈品市场将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