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网生活空间

  新浪首页 >生活空间 >生活电子杂志 >新周刊 > 新闻报道
 

佳能:用最好的产品超越权威(上)

http://www.sina.com.cn 1999年10月18日 00:00 新周刊

  摄影记者圈里对300毫米以上的长镜头有个很威猛的称呼——“大炮”,选择机位的准备工作也常常被戏称为“找 地儿把我的‘炮’架上”。

  在新闻发布会、时装表演秀或绿茵赛场,摄影记者的阵地成为一片“炮林”。也就是两三年之内,那“炮林”从清一 色的“黑炮”(300-600毫米尼康长镜头),发展到黑白相间(佳能长镜头为灰白色),再后来白色居然占了大多数。

  Canon(佳能)的名字来源于日文“观音”一词,而其英文的含义则是“标准”或“准则”。采访佳能后有这样 的印象:这个品牌六十多年的成长史概括起来,就是以最优异的产品标准来实现超越行业权威并取而代之的经营准则,佳能的 历史是一部很日本式的拼搏奋斗史。

  正因如此,佳能旗下的照相机、复印机、传真机、摄像机、打印机等等电子产品进入了成千上万的办公室和家庭,并 在照相机、办公与通信系统、精密光学及精细化工等领域,长期引领着潮流时尚。而在日本,佳能公司也被奉为一个由无名小 辈经过奋斗而荣升为显赫大公司的典型。

  小作坊里制造第一部相机

  熟悉照相器材史的人都知道,本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末,称霸全球的世界名牌一直是德国的莱卡相机,直到19 61年日本佳能株式会社研制出世界上第一部电子化照相机——Canonet。在随后短短三十多年的时间里,日本的照相 机品牌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并风行天下,凭着相似的奋斗精神与革新意识,彻底改变了德 国在精密光学与相机制造领域的统治 地位,迅速占据着家用及专业摄影器材市常在今天,也许摄影专业人士推崇的还是欧洲相机品牌,但普通人熟悉的不过是佳能 、尼康、美能达和理光,它们无一例外地来自日本。佳能认为,照相机是大众化产品,是为广大消费者服务的,所以力求外观 简洁,简单易操作。

  从这种意义上讲,佳能称得上是日本相机的开山鼻祖,它的诞生可以追溯到1933年。当时,几个狂热的日本青年 带着推翻莱卡霸主地位的梦想,汇聚在东京麻布六本木的一角,成立了小小的“精机光学研究所”,并坚信自己完全能够实现 35毫米小型照相机的国产化。其创始人御手洗毅在回忆录中有这样一段描述:“一次,朋友们聚在一起喝啤酒时谈起了未来 ,大家一致认为德国的精密工业造出了莱卡并获得了成功,日本的精密工业也有不少出色的东西,我们也不能甘拜下风。”

  在今天,佳能人十分自豪地说,我们当初就在公司内提出了“赶超莱卡”,并实现了这一目标。这听上去非常容易, 而在1933年时,佳能的青年创业者们除了决心和热情以外,剩下的只有周围怀疑的目光和阿信式的白手起家、从零开 始 。他们在近似手工作坊的研究所里组装起了照相机,并将试做的第一台产品命名为“观音”,这就是佳能的前身。

  以直销手法拓展海外市场

  在精机光学研究所成立的第二年,他们便推出了Kwanon相机,这台配有一个独 特的弹起式取景器的小型相机 ,是日本历史上第一台35毫米焦平面快门照相机。1937年,更名后的精机光学株式会社在东京正式注册,并于两年后开 始生产自有品牌(Serenar)的相机镜头,隔年他们还研制成功了日本第一个X光间接摄影相机,为当时日本根治结核 病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佳能羽翼的逐步丰满,他们的经营目光也开始瞄向了海外市常

  “二战”以后,在日本的经济复苏过程中,照相机成为海外贸易中很重要的输出品之一,佳能也当仁不让地率先走出 了国门。1947年,日本恢复国际贸易的第一年,佳能照相机便被政府指定为最佳出国商品。在奋斗精神之外,佳能人还有 善于捕捉经营机遇的敏锐洞察力。

  1946年,也即“二战”结束的第二年,佳能迅速推出了全日本战后第一个相机新产品——“CanonSⅡ”, 并获得了驻日美军和海外贸易商的广泛好评。1947 年,鉴于佳能品牌在海内外市场上影响力的日益加强,他们不失时机 地将企业更名为“佳能照相机株式会社”,当年的销售额也达到了2204万日元;6年之后,随着佳能相机的出口量上升到 18万台,其销售额实现了13.68亿日元,是1947年的6倍。佳能公司由此开始真正触摸到了规模经济。

  佳能公司现任社长御手洗富士夫先生,将佳能从一家生产相机的公司一跃成为全球跨国集团的发展密诀,归结为对海 外市场拓展的高度战略重视。1955-1963年间,佳能在纽约、巴拿马和日内瓦开设了三家分支机构,以辐射北美、中 南美洲和欧洲市场,并依靠其有效的直销手段迅速占有了大量的市场份额。

  用电子技术改变相机概念

  在研究日本照相器材之所以后来居上时我们可以发现,当年德国照相机的领先,依靠的是光学与精密机械制造技术的 发达,而60年代之后的日本,不仅拥有这一领域的优势,还敏锐地为他们的产品捆绑了更现代的电子技术,从而极大地改变 了照相机这种产品。

  1961年,为佳能品牌而奋斗的人们,在全球率先将蓬勃发展的新兴电子技术嫁接到了佳能相机上,这就是前文所 说的Canonet——世界第一台电子化相机,正是这个Canonet创造了空前的畅销纪录,为今天“傻瓜”相机的大 行其道打下了坚实的基矗

  70年代中期,佳能相机旗下又增添了AE-1型,这是人类首次采用微电脑技术实现照相机的全电子控制,它降低 了生产成本,还掀起了AE(自动聚焦)单反相机的消费热潮;佳能对现代技术的嫁接,不仅仅是相机主体的革新,还包括了 它的电子附件。1984年的世界摄影器材博览会上,佳能展示了使用高速马达可以达到每秒14张连拍速度的新F-1型; 80年代末,佳能又在创造无声照相机,他们从EOS100着手进行“寂静革命”,采用一种新的自动卷片技术及快门,将 噪音减少了一半……

  佳能的嫁接功夫,使摄影专业人士在快速捕捉对象时享受到了电子自动对焦的便捷;使大量寻常百姓由此用上了极为 便宜的傻瓜相机;也使其在1997年时突破了照相机累计生产1亿台的大关。

  在今天,佳能每年投入的技术研发经费占销售额的百分之十以上,1998年的实际投入额为1951亿日元。在美 国,近5年佳能的专利注册件数仅次于IBM而居第二位,其开发阵营的口号是“全新的产品!最大的感动!”

  50年代,佳能告别了专攻照相机的阶段,因为单一的产品结构实在不符合日本式(韩国人也是如此)的奋斗和扩张 的需求,而多元化的经营方向成为必然。

  1954年,佳能迈出了多元化拓展的第一步,当时日本正在筹备开播电视节目,佳能意识到电视及专用摄像机将带 来一个无比巨大的市场,又能够体现其技术优势,于是毫不犹豫地开始了与NHK(日本广播协会)技术研究所联合开发电视 摄像机的工作。在随后的四十多年里,佳能依据其技术核心范畴,陆续开发生产了录像机磁头、计算器、传真机、复印机、打 印机等众多产品。

  1977年,51岁的贺来龙三郎成为佳能株式会社社长,并带来了佳能经营机构改革的预定目标:最初三年成为日 本的优良企业,随后三年成为世界优良企业,重点致力于全公司体制的强化、独创的技术开发、大胆的多元化经营思想和企业 的国际化。此时的佳能意识到,仅仅有过硬的产品大家族,是难以适应多区域、多文化的跨国经营的。因此,完善能够融合于 多民族的品牌文化,也成为现代佳能的必修课。




  新浪首页 >生活空间 >生活电子杂志 >新周刊 > 新闻报道


网站简介 | 网站导航 | 广告服务 | 中文阅读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帮助信息

Copyright (C) 1999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