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专访中国设计师协会主席王庆(组图)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14日16:31 新浪伊人风采
中国国际时装周组委会主席、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主席王庆 王庆和同事们 创品牌,十年磨剑功到成 —— 访中国国际时装周组委会主任、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主席王庆 [编者按] 在中国国际时装周创办十周年前夕,王庆主席在北京东长街12号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秘书处接受了新浪网和中国服饰报、服装时报、京华时报、旅游卫视的联合采访。王庆主席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与各家媒体的代表交流看法并回答了大家的提问,以其亲身经历讲述了中国国际时装周的创立与发展过程。 记者:中国国际时装周已经成为一个响亮的品牌,受到产业、媒体、商家和海内外的广泛关注,请问您是何时参与到时装周里来的? 王庆:中国国际时装周是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主办的。1997年3月,当时组织上派我去中央党校纺织分校春季班学习,结果还没报到就自告奋勇担当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的秘书长,1997年12月创办了首届中国服装设计博览会,从此就和时装周分不开了。 记者:当初您创办时装周的起因是什么? 王庆:苦于生计。1997年4月7日在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一届二次常务理事会上,经杜钰洲主席提名我走上了秘书长的岗位。然而面对协会缺粮无饷且债务缠身的艰难局面,首先考虑的是如何生存。在杜钰洲主席的支持和杉杉集团郑永刚总裁、三利集团王克杰总裁、新丝路公司李小白总裁的慷慨资助下,协会虽然得以暂且度日,但解一时燃眉之急并不能摆脱协会的生存困境。怎么办,穷则思变!只好冷静下来研究一下协会的基础和自身条件。原来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是从中国工业设计协会服饰专业委员会演变而来的,当时只是一些院校学者、服装研究所和文艺剧团的工艺美术师、裁缝师自发组成的学术团体。经过反复思考,我确信社会的进步和产业发展必然催生时装设计师这个职业,而协会作为全国性团体组织,没有骨干设计师和会员队伍是无法立足。于是下决心从建立设计师队伍和发展会员开始。在当时中国服饰报魏林总编辑的引荐和帮助下,我先后认识了吴海燕、王新元、谢锋、张肇达等当时一批活跃的青年设计师,通过创办“时尚沙龙”活动,先后组建了“时装评论委员会”和“时装艺术委员会”。有了骨干设计师队伍和评论员队伍,同时又在全国范围动员服装设计人员登记入会,协会的工作局面得以迅速打开,半年内会员人数从不过百人猛增到400多人。为了展示设计师队伍的创造力,进一步提高协会的社会影响力和产业地位,在业内外人士的支持和帮助下,在当时10位艺术委员的共同策划和努力下,于1997年12月5日至8日举办了以“设计与产业结合”为主题的“首届中国服装设计博览会”,这就是中国国际时装周的起源和创办过程。 记者:当时为什么没有直接取名为时装周呢? 王庆:有顾虑,因为担心做不到一周的活动,名不副实。1998年4月在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期间尝试做了一次品牌发布周,反应热烈,心里有底了,才取名中国时装周。随着国际品牌和海外设计师的参与,2000年就正式定名为“中国国际时装周”。 记者:从名不见经传的服装设计博览会到声名显赫的中国国际时装周,经过了怎样的发展历程呢? 王庆:今天的中国国际时装周是经过十年的培育和发展,靠很多人的努力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逐步完善起来的。开始的条件并不成熟,只是一些朦胧的想法。首届中国服装设计博览会落幕之后,我就立即组织骨干设计师座谈,请他们出谋献策,有时通宵达旦。时装周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997—1999年是时装周艰苦的创立期。这一时期产业界对外在为迎接加入WTO之后国际一体化竞争做准备,对内在为日益增长的成衣消费市场扩大加工规模。时装周的契机主要是针对成衣业寻求国际接轨和品牌宣传的需要,以发布和展览动静结合的表现形式吸引企业的关注,并逐年推出“设计与产业结合”、“时尚与产业升级”、“品牌与设计师”三大主题扩大在产业中的影响,使其迅速成为与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并列的专业盛会。初创时期虽然困难,但在当时国家纺织工业局领导的支持和设计师新生力量的激情鼓舞下,时装周的创立还比较顺利。2000—2002年时装周进入危险的调整期。这一阶段正处于“入世”以后的经济转型和社会变革的过度期,也是时装周生死存亡的危险期。为了避免同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同质竞争,使两者形成创新时尚与贸易展示相呼应的互补合作,有所不为有所为,时装周放弃了贸易展览,集中精力打造专业发布平台和时尚氛围;博览会剥离一些辅助项目,突出商贸功能。调整期虽然遇到了一些阻力和障碍,但当时我同时主管时装周和博览会的组织工作,还是坚持下来了。2003—2006年时装周在竞争中走向成熟。2003年随着沿袭50多年的部门经济管理模式的结束,更多的机构和人员转型走向社会,项目重复、本位利益保护和不公平竞争加剧,使得中介服务市场进入新的变革期。时装周也不得不接受现实考验,虽然失去了一些机会,但也学会了如何面向企业、面向设计师、面向社会,使时装周从产业促进延伸到文化传播和消费引导,更好地体现服务于品牌经营、服务于时尚生活、服务于产业创新的功能定位。 记者:经过十年的探索和完善,中国国际时装周的定位和活动内容有什么变化? 王庆:时装周从1997—2001年,在连续推出“设计与产业结合”、“时尚与产业升级”、“品牌与设计师”、“时装技术与艺术表现”、“民族文化与国际时尚”的系列主题引导之后,2002年明确提出了“品牌、时尚、创新”的战略定位。“创新”是时装周的内涵,“时尚”是时装周的表现,“品牌”是时装周的主体。 十年来,时装周的活动内容不断延伸补充、调整完善,现在已经基本形成了体现战略定位的六大系列活动。 1、时装艺术——设计师作品发布会; 2、流行趋势——时尚新款发布会; 3、新人新秀——冠名专业大赛; 4、权威话语——中外媒体招待会; 5、行家论道——北京国际时尚论坛; 6、时尚盛典——中国时尚大奖。 这六大系列活动相互映衬,理论与实际结合,使时装周成为融产品与信息、经济与文化、生产与消费、国际与国内的综合性公共服务平台。 记者:中国国际时装周颁发的各类奖项,特别是“中国时尚大奖”已经成为业内外关注的焦点,您能不能具体介绍一下奖项的设置情况? 王庆:设奖本身不是目的,只是为了引导和激励。时装周颁发的奖项主要针对专业表现,目的是激发人的创造力和引导职业发展。 时装周颁发的年度奖项主要包括: 1、中国国际时装周年度最佳男装设计奖、最佳女装设计奖、最佳童装设计奖、最佳休闲装设计奖、最佳职业装设计奖; 2、中国国际时装周设计师年度排行:中国时装设计“金顶奖”、中国十佳时装设计师。 3、中国时尚大奖年度最佳男装设计师、最佳女装设计师、最佳化妆造型师、最佳职业时装模特、最佳时装摄影师、最佳时装评论员,最具时尚成功人士、最具时尚成功品牌。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