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中国人时尚生活15年(组图)(3)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29日18:54 精品购物指南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1994 锦年之序

  1994 锦年之序

  中国人刚刚开始为奢侈品着迷、为互联网赞叹、被股市折腾得翻天覆地……女性们开始审视美的真谛,一种舶来的、全新的娱乐方式在北京的夜生活中蔓延。

  从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的这几年,随便把哪一年说成是“王朔年”都不为过。这些年里,王朔的小说大行其道,不仅出版商挣了个盘满钵满,还被接二连三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满大街的青年也跟着王朔都学会了一副浑不吝的作风。

  1994年,根据王朔的好几部小说改编的电视剧《过把瘾》获得巨大成功,根据《动物凶猛》改编的《阳光灿烂的日子》在戛纳上得了大奖,同样也是王朔出品的《永失我爱》虽然名头没那么响亮,但也有徐帆、郭涛等名角出演。但真正令王朔在1994年出尽风头的,却是一场学术界有关人文精神的讨论。

  “人文精神”作为思想理论界和报刊上出现频繁的一个关键词,火爆于1993年。众所周知,1993年是中国的改革开放经一段时间的停滞以后重新起步并在某些领域加速发展的一年,是市场经济引发的社会文化转型加深的一年,其直接而重要的表征是中国社会文化的世俗化、商业化程度的加深。于是一些学者率先感到了一种知识分子型的“人文精神”的失落,这一年,上海的学者首先发起了关于“人文精神”的讨论,接着,1994年《读书》第3-8期连续发表文章,对这个话题展开了深入讨论。在讨论中,作为被批评和人文精神所对立的世俗文化的代表人物,就是王朔。在一些学者看来,王朔对崇高的嘲弄、对世俗的献媚,正是一种人文精神失落的体现。

  但这场十分严肃的讨论最后还是不了了之,倒是被作为批评对立面的王朔,十几年来,一步步从一个“世俗文化”的代表,成了当今许多知识分子私底下最喜欢的作家。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