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网用户注册 | 将新浪设为首页 | 帮助信息 | ||||||||
新浪首页 >生活空间 >家庭 >北京晚报 > 新闻报道 |
文华 http://www.sina.com.cn 1999年8月2日 16:43 北京晚报 1998年岁末,带着厚厚的《发现母亲》一书的手稿,王东华悄然来到北京。时过半年多,该书由四川人民出 版社出版。王东华曾在大学生研究中取得过突出成绩,以后转向家教研究,《发现母亲》是他的最新研究成果。最近,记者文 华采访了王东华。 记:你为什么放弃大学生研究而转向家庭教育呢? 王:我之所以放弃大学生研究而转入家庭教育、早期教育、幼儿教育、母亲教育研究,原因大致说来有下列三点 :第一,我如此选择,是因为小时候寄养在外祖父家10年,回到父母身边后,相当长的时间里对父母有着别人难以体察的陌 生感。自身的感觉可以说是我从事这一问题研究的原动力。第二,我在研究大学生问题时,发现很多问题其实不是仅仅着眼于 大学教育就能解决的。第三,让我下决心从事家教研究的还有中国的独生子女问题。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大到为国家分忧, 小到为每个普通家庭解难,这件事情都值得我终生为之努力。 记:您刚才说的都可概括为家庭教育问题。家庭教育说得简单点,就是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这是父母双方的责任 ,您为何突出了母亲,而没有突出父亲呢? 王:虽然我重点研究母教,但我决不否认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只不过我认为对孩子的影响母亲比父亲 要大得多,正如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重要得多一样。我强调家庭教育,并不是否定学校教育,我强调母亲教育,并不是否定父 亲教育。 记:您能谈一点父亲教育的重要性吗? 王:父亲对孩子产生影响是在孩子稍大以后。父亲代表的是外在的秩序世界,他懂得社会上的竞争规则与价值标 准。因此,父亲是孩子从家庭走向社会的一座桥梁。《傅雷家书》之所以备受欢迎,原因就在于他将自己的做人经验道出来了 ,人们看后可加以借鉴。母亲不同,母亲的本性并不完全适合社会再生产,而更适合人类自身的再生产。因此,孩子多是透过 父亲这扇窗子来了解这个他将要进入的人类社会。 记:父亲的作用仅仅是一座桥梁或者是一扇窗子吗? 王:当然,父亲的作用绝不仅仅是这一点。父亲这个角色的位置在家庭里是不可替代的。举一个例子,在研究中 我发现,寡母抚养的孩子特别容易成才,为什么容易成才我在书中有较详细的论述,这里不再赘言。但是我也惊奇地发现,由 寡母抚养长大的女孩,虽然成功率也特别高,但在以后组建的家庭生活中大多都不美满。原因在什么地方呢?原来是这些女孩 从小没有跟父亲生活过,她不知道同男人该如何相处,因为她的母亲不能随便和男人交往,她自己稍一长大也不能同男人交往 ,她是生活在一个没有男人的圈子里。她要么把男人想得太好,如影星索菲亚·罗兰是私生女,她一辈子都处在寻找一个像她 母亲给她描述的那样的男子的过程中。要么把男人想得很坏,如现代舞之母邓肯,终生处于不断恋爱之中。 记:您的研究的确有意思。如果我们也能像对待产品那样认真研究家庭,我们人类的成长一定会健康人性得多。 我想把话题拉回到母亲身上,您又是如何发现母亲的重要呢? 王:母亲对孩子的影响就太重大了,重大到我一时不知从何说起。母亲不仅对孩子的生理有着极其巨大、深刻、 永久的影响,而且对孩子的智力、意志、性格、品德等精神方面也有着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即使对于已经出生的孩子,母亲 对他的影响也是父亲不可比拟的。母亲的行为,仍然通过社会遗传的方式传习给孩子。因此,不仅孩子的生理是母亲打下的, 孩子的精神特征也是母亲打下的。很多老师、家长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外因要靠内因起作用,孩子不愿学,我们没办法。 ”言外之意,是孩子这个内因不起作用。殊不知孩子的内因不是别的,正是孩子早期缺乏这方面的兴趣,而这正是母亲疏忽教 育的结果。因此,孩子的内因不是别的,就是母亲。 记:您说孩子的精神特征也深受母亲的影响,可以再举例子说明吗? 王:好。母亲比父亲对孩子精神影响更大,可以通过人才成长史上的寡母现象来说明。不论是在中国历史上,还 是在世界历史上,都存在这样一个极富启发意义的现象,那就是历史上奉为良母、贤母、圣母的,几乎都是寡母!孔母、孟母 、陶母、柳母、欧母、岳母等莫不如此!不仅人们口口相传的这些良母、贤母、圣母都是寡母,而且历史上相当一部分有杰出 成就者也都是由寡母抚养大的,如近现代中国的文化名人康有为、蔡元培、鲁迅、胡适、郭沫若、茅盾、丰子恺、冯友兰、聂 耳、冼星海、郁达夫、老舍、傅雷、丁玲等,尽管她们没有上面那些名母那样家喻户晓。 记:您能否简单评论一下当前的母教问题。 王:我认为当前整个人类对女性的认识都发生了偏差,女性的价值不应该仅仅要在社会再生产中得到体现,当然 这种体现无可厚非,这种价值体现本身也是社会的一个进步。当前女性价值的体现更多的应该是对母亲工作的认可与尊重,也 就是说母亲的工作应该是带薪的工作。一个女性把孩子培养成才,其意义远远超过到工厂去拧几颗螺丝。但现在整个人类都错 误地认为女性去拧这几颗螺丝反倒比培养孩子还要重要,这是一个非常重大的误区! 正是在这样的错误认识下,母教实践和母教理论在整个当代社会中都极为缺乏。正是在这样的前提条件下,我对 母教理论做了我力所能及的探索。 |
||||
新浪首页 >生活空间 >家庭 >北京晚报 > 新闻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