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的爱恨情仇决定了我们是什么样的人

2016年04月25日 17:43 新浪女性 微博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恨是人类需要的一种情感。但是,如果恨在一个人的内心比重太大了,就会成为破坏性的力量,并衍生出其他更多种破坏性的情感。

  有时候,一谈到情感,就会被误解为浓情蜜意,似乎只有爱的情感才算是情感,其实,情感这件事情还蛮复杂的。爱是一种基础性的情感,恨也是。人之初,爱与恨也 许是婴儿心中最突出的情感体验。随着日子渐长,在爱与恨之间,又发展出了五花八门的情感体验,这些情感成为一种强大的推动力量,推动我们与世界建立各种各 样的关系,产生各式各样的应对(防御机制)。

  某种程度上,我们心中的爱恨情仇决定了我们是什么样的人,也决定了我们可能有什么样的生活。

  爱与恨是人内心中,最复杂、最困难的情感。

  • 有时候,爱与恨不过是事物的一体两面;有时候,爱与恨截然分开,决定了人生完全不同的走向;

  • 有时候,爱与恨掺杂在一起,断不开,理不清,给内心带来困惑与混乱;

  • 有时候,爱与恨毫无连接,使我们一时生活在火焰山,一时生活在大冰川;

  • 有时候,爱与恨又极富创造性,摆荡间,可以发现诸多不一样的风景,发展出诸多有用的功能。

     

  爱与恨的起源,也许还要早于出生。对一个初生的婴儿来讲,当他降临到世上,第一次感受到离开温暖的子宫,不得不接受冷空气的刺激,应对各种各样的伤害,甚至死亡的威胁,让自己努力活下去的时候,内心是崩溃的。他来到一个“迫害”他的世界,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努力活着,借助母亲(养育者)来应对世界对他的“迫害”,最早的恨与恐惧就这样产生了。同时,他能感受到乳房带来的满足,这些体验也在帮助他建立最初的安全感,他对满足他的乳房(妈妈)充满了爱意

  可有时候,这个乳房也不能那么完美地满足他,会让他呛奶,有时不能及时哺育他,他于是很困惑:那个好妈妈去了哪里?为什么眼前这个妈妈要伤害我?为了抵御这些受伤的感觉,婴儿开始发展一些自己的最原始的应对:分裂

  所谓分裂,就是说婴儿在感觉中把乳房做了个区分,让他感觉舒服和满足的乳房来自好的妈妈,好妈妈不在眼前时,坏妈妈就会出来伤害他,让他喝坏的、“有毒”(无法信任)的奶,或者让他挨饿。这个分裂的过程,可以帮助婴儿感觉这个世界上总会有一个好的妈妈存在的,只是她偶尔在别处而已,所以就不必害怕那个坏的妈妈(来自外部或内部世界的迫害感)会来要了他的命。

  这个分裂的机制在婴儿成长的早期会非常有效地帮助他度过最初的困难,但如果这个方式一直成为他应对世界的主要方式,并带到成年期,就会具有破坏性。这会让他无法对世界形成现实性感知,他可能恨所有那些让他感觉不舒服的人,将所有不满足他的人都感受为坏人。因为他只在自己的情感世界里对世界做了原始的、非黑即白的处理,缺少整合的感知。比如领导安排他做事,如果他感觉有困难,可能就会将领导感受为坏人,故意为难他,所以,他恨领导。其实,领导的安排里可能同时存在着对他的信任,而这是他无法体验到的。这时候的恨,与被恨的人没有太大关系,而是感受到恨意的人将自己内在的破坏性内容投射给了被恨的人了。

  恨这种情感,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是有用的,可以帮助个体远离被伤害的可能,给人带来力量感,从而让他能够投入战斗来保护自己,所以,恨是人类需要的一种情感。但是,如果恨在一个人的内心比重太大了,就会成为破坏性的力量,并衍生出其他更多种破坏性的情感

  ?

  随着婴儿长大,他慢慢意识到,好妈妈与坏妈妈其实是同一个人,只是有的时候她能很好地满足自己,有时候不能。这个发现让婴儿有些受挫,他不得不让自己试着去接受自己失去了那个“全好”的妈妈,开始有些抑郁;他也试着放弃一些对妈妈的恨,因为当他恨时,他也会感觉是自己在伤害那个好的妈妈,而他所恨的那个妈妈身上具有的好的部分又是他渴望的。

  这时候,孩子的内心开始感受到一些冲突性的情感,他开始对妈妈内疚,有了一些罪恶感。为了缓解这些恼人的感受,他开始走上修复之路。所以,让人不舒服的体验,变成了一种成长的动力

  父母良好的养育,可以成为孩子修复创伤体验的重要力量来源。当爱的体验源源不断进入孩子的情感世界时,就成为中和孩子对世界的恐惧体验的强大稀释剂,缓解孩子的恨的情感。实际上,帮助孩子修复创伤体验的资源,唯有爱与信任。当然,前提是孩子有能力吸收,否则,外界不管向他注入多少爱,也等同于无。

  如果破坏性的情感一直不能得到很好的修复,被迫害的体验在孩子的内心占据主导地位,他就无法发展出对母亲的信任,需要留出一部分精力来防备“来自母亲的迫害”,就无法让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与母亲发展爱的关系当中。爱无法被接收,就会进一步阻碍他稀释伤害感。早年的创伤体验(不一定是现实中的创伤,有可能只是来自初生婴儿的内心世界的恐惧)无法得到修复,就有可能影响成年后的婚恋关系以及与周围人的信任关系。

  修复的过程困难重重。因为孩子的“被迫害”体验几乎是天然存在的,初生婴儿现实中存在着的生存困难,需要在长大的过程中,一点点确定自己生存的能力,慢慢建立对自己、对周围人的信任,来逐步缓解对死亡、对迫害感的恐惧。但个体在与命运的争战中,不可避免,常常处于弱势,所以,一帆风顺的修复并不太可能发生。更常见的是,在修复的过程中,走上一条又一条的岔路,发展出各种更复杂的情感体验,然后再修正,再修复。幸运的话,还会回到原来的发展路线上来,如果一直无法得到修复,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适应不良,甚至病理状态。

  ?

  每个人的成长经历不同,会发展出不同的成长路线,经历不同的情感体验,当然也会发展出不同的应对模式,这就是每个人的独特性所在,这本身就提示了,世界上不存在“一招鲜”的妙招。修复的过程,是每个人必须经历过艰难体验才能完成的过程。

  • 比如妒忌,是一种非常具有破坏性的情感过程。

  妒忌是这样一种状态:我无法忍受你拥有好的东西而我没有,为了让我自己感觉好一些,我要破坏你所拥有的好的东西,哪怕以伤害我自己为代价。

  这意味着,拥有妒忌的人,是不能从别人那里获得好的体验的——对方越给他好的东西,就越证明他什么都没有,这会加深他的痛苦,也会加剧他的破坏,让自己营养不良,甚至“杀死”自己(精神病理性状态)。

  • 比如退缩:我无法适应外面的世界,所以我在自己的精神空间里创造一个只属于自己的世界,只要躲在里面就好,尽管这会让我失去与别人的联系。

  退缩的人与现实失去了联结,就会让自己的幻想无法经过现实的检验,就会进入一种“我认为天空是绿色的就应该是绿色,我认为蚂蚁比大象大,大象就应该是小的”的状态,这样的状态中,他一旦接触现实,就会无比受挫,更加不敢走出自己的幻想世界。

  • 比如贪婪:幻想里,只有拥有更多才能感觉安全,所以我常常要不断索取,否则就会感受到无比的恐惧。越贪婪,受挫感越强,越受挫,就越愤怒,最终,可能会发展为与世界为敌。

  一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情感波澜恐怕不会少于过五关斩六将的难度,当他一关一关地度过这些艰难时,最终会发展出一个非常重要的情感能力:感恩

  感恩的能力,意味着内心的那些迫害性体验对他的困扰已减少到可以忍受、控制的范围,他发展出的爱的能力可以帮助他均衡被伤害的感觉。在精神分析中,这一过程叫做修通当他修通了那些破坏性的情感体验,爱的情感就可以清晰地被感受到。他有了力量停止将内心的迫害性焦虑投射出去。于是,他感受到的世界也就不再那么危险,当他不再对世界抱着敌意时,世界也会对他露出笑脸,情感世界也就进入了正向循环。当然,危险的体验在某些时候还会再度回到他的世界中来,但是,当他越有能力感受到爱的体验时,那些危险对他的影响就会越小了。

  遗憾的是,这个世界上有太多的人没能顺利地发展到这一步。因为发展到这个位置,既需要来自外部的、现实的安全体验,比如良好的养育过程、安全的养育环境,也需要内部的良好心理环境,即生本能与死本能的动态平衡。当一个孩子内心中的死本能(迫害感)所占的比重太大时,外部环境的良好养育就很难被体验、吸收,他依然会将世界感受为充满迫害。而这些实际上源自内心的迫害感,他又无法去除。

  ?

  在生命的前三四个月,婴儿只能动用分裂的机制,把坏的体验全部投射到外面去,来给自己保留一些安全和爱的体验;随着他的长大,他慢慢会积累一些经验,那个让自己感觉痛苦的妈妈也是自己爱着妈妈,分裂的过程就慢慢减少,整合将好妈妈、坏妈妈感受为同一个人的能力,即对世界建立现实性理解的能力)的进程增加。

  之所以能够发生整合,是因为孩子在一次次的痛苦体验中,慢慢发现痛苦并不能真的杀死自己,他开始信任自己有能力应对来自世界的伤害。而且,只要妈妈再度满足他的需要,好的体验就会回来,而不是像之前感受的那样,妈妈离开了自己,好的体验就永远消失了,这就意味着,孩子现在有了时间感当时间感发展出来,孩子就发展出了更现实的感受世界的能力,发展出更多信任的能力。

  孩子的各种能力就是这样一点点成长起来的。每发展出一些新的能力,他应对伤害感的能力也会增加,他感受养育者的能力就会更加接近现实,他整合的能力就会增加,整合度越高,动用分裂的机制就会越少,投射给外面的迫害感也会减少,他从外部世界感受到的伤害感也会减少,他感受到的世界安全度也会增加。慢慢的,他的自我功能越来越强,他越信任世界,就越有能力探索世界,他对世界探索得越多,理解得越多,就越有能力修正自己,最终完成心灵的成长。

  良好的养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好的养育可以慢慢减弱那些那些生命早期的伤害性体验对一个孩子的影响,当然,这并不是在短期内可以完成的。来自父母的爱,是孩子发展修复功能的支持力量,但又不能替代孩子的发展过程,也就是,孩子必须经历那些艰难过程,才能真正发展出健康的心智来,无法由父母直接给予。

  父母的爱,是一个持续供给给养的过程,当孩子遇上发展困难时,父母能够稳定在那里,坚定地给予支持,并不会因此而过度焦虑,就可以收留孩子的迫害性焦虑。父母收留的能力越强,留给孩子的安全发展空间就会越大,发展也会相对顺利。在这样的支持性环境中,孩子慢慢积累着安全经验,直到可以信任这个世界。他的心灵世界中积累的爱的能力越多,他的人格就会越健康。

  我们常说,对儿女最好的祝福,是过好自己的生活。这是因为父母只有将自己的生活过好,才不会被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各种焦虑击中,才能带给孩子安全的体验,提供保护的空间。如果父母自己内心就很匮乏,很可能就会将关系倒置,儿女需要为父母承担很多焦虑,以至于增加了自身的成长困难。

  所以,我们经历的所有情感,都在推动我们发展与这个世界的关系,塑造着生命状态

  不管哪种情感,都可能是我们人生的一笔巨大财富,只有当我们对自己的情感理解越透彻时,我们对它善加利用的可能才越大,如果对此太不了解,就可能反过来被它所控了。

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十分心理(shifenxinli)。十分心理是《心理月刊》创始团队重新出发,创建的家庭与个人成长支持平台。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新浪女性(微博)

推荐阅读
聚焦
关闭评论
精彩原创+ 更多
高清视频+ 更多
潮人热议+ 更多
美图精选+ 更多
博客推荐+ 更多

蒋欣揭秘剩女不为人知的私生活

都市女性题材剧《欢乐颂》目前正在东方卫视热播,蒋欣饰演的樊胜美获得了观众喜爱。[详细]
蒋欣揭秘剩女不为人知的私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