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悉人性这件事,莎士比亚自认第二,怕是世界范围内无人敢称第一。作为2015中英文化年上开启的大礼包,“英国国家剧院戏剧现场”(下称“NT live”)继去年的“男神系列”让京沪影剧迷们一睹“卷福、抖森、付兰兰”们的高清舞台风采后,恰逢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英国国家剧院所做的,是让包括青岛、武汉等在内的更多中国城市领略英伦戏剧之王的永恒魅力。
谁说“凤凰男”是当代中国人的专利?
400年前莎翁就聊过了
创作主体是近年最炙手可热的英伦名角,创作材料是历久弥坚的台词配上全新的服化道,创作对象则是莎士比亚戏剧中的王冠——四大悲剧。
如果嫌其他三部不是官二代就是王二代,离当代中国普罗大众过于遥远或是多少有些隔膜,那么《奥赛罗》(Othello)绝对不容错过。这部戏的主角和主题,都用三个字即可概括——凤凰男。没错,莎老师和其他英伦大腕们这次探讨的,正是当代中国人无比关心的。(耳熟能详的剧情,想必就毋庸多介绍了吧……或请自行度娘)。
比起我们图样图森破的婆媳剧,已经作古四百年的莎翁不知要高明多少倍。前者海量捕捉的是行为表面的鸡毛蒜皮,初看也还热闹,多了则腻味生厌;观看后者则需要特别的精力和知识储备,因为与其说是一针见血,不如说是刮骨戳心。
化腐朽为神奇,可谓大师;播下跳蚤,收获龙种,则是改变人类历史进程的巨人。《奥赛罗》不是莎士比亚脑子里自己长出来的,故事源本是意大利作家钦齐奥(Cinthio)于1565年创作的《寓言百篇》(Gli Hecatommithi)中一则《一个摩尔上尉》(Un Capitano Moro)。玩一次对剧情的简单“找茬”,两位作家和作品高下立判:
莎士比亚《奥赛罗》
肇端:伊阿古心仪的副将职被贵族凯西奥得到
女主结局:无辜且完全不明事态的情况下被掐死
男主结局:得知真相,“荣誉自杀”于爱妻身边
男二结局:害了几乎所有人后,被自妻戳破真相而被捕
直观感受:英雄只因致命弱点被利用而成了魔,可惜可怜可恨
钦齐奥《一个摩尔上尉》
肇端:旗官追求摩尔上尉的夫人被拒绝
女主结局:被摩尔人命令旗官下毒手并制造事故假象
男主结局:被捕拒绝认罪,流放中遭妻家报复而死
男二结局:犯此案后流窜,但因其它案件被捕
直观感受:猥琐男,死有余辜死不足惜
也不要求全责备钦老师,人家其实没想那么多,目的和如今中国许多网络热文一样,只为了表达警示:欧洲女性不要和其他种族通婚。翻译到现在语境就是:孔雀女,千万别嫁凤凰男!
莎翁高就高在不是停留在“凤凰男惹谁了”,而是深入地从心理和社会两方面剖析了“凤凰男到底哪儿惹你了”,以及反过来的“哪儿惹了凤凰男”。
比起哈姆雷特和李尔王这些孔雀男
他要更矛盾得多
所有观看了这一NT live版的观众,都会触目惊心于奥赛罗形象前后的惊人反转。从一开始的高大不容侵犯,如旁人口中“这就是为我们整个元老院所同声赞叹、称为全才全德的那位英勇的摩尔人……那喜怒之情不能把它震撼的高贵的天性……那命运的箭矢不能把它擦伤穿破的坚定的德操……”,到最后的软弱可欺,“谁只要拿一根灯草向奥赛罗的胸前刺去,他也会向后退缩的”。
出场时的奥赛罗拥有巨大的自信,有多大?大到了盲目的程度;盲目自信的同时也伴随着盲目相信别人。不幸的是,他轻信的是“诚实的伊阿古”,以至于后者的所有话他连求第三方对证都省了——当然,这也是建立在他对自己“一贯正确”的自信上。而后者却无情地扳动了转换开关,奥赛罗自信和自卑的正负极瞬间颠倒。
自卑,其实始终在这位自信的黑将军的人生中如影随形,集中表现为怀疑自己辛苦得到的都会失去,女人、地位、荣誉等等。而迥异于人的肤色,就成了凤凰男的原罪。表面上看是只是岳父勃拉班修和情敌罗德里戈等利益冲突方,把奥赛罗与苔丝狄蒙娜的结合当做“老黑羊和白母羊的邪恶交尾”,实则是整个既得利益阶层并不愿意接纳这位凤凰男,尽管后者为其立下汗马功劳。
不信看看公爵大人在大军出征之际、判定这桩姻缘时是怎么说的吧:“聪明人遭盗窃毫不介意;痛哭流涕反而伤害自己。”而一旦战事燃眉之急得解,就急不可耐地派使者召回奥赛罗,孔雀男凯西奥不费吹灰之力就接替后者的总督位置。
但凤凰男的悲剧,在于“原罪”不仅是别人认定,自己也深信不疑。奥赛罗怀疑妻子贞洁时,“她的名誉本来是像狄安娜的容颜一样皎洁的,现在已经染上污垢,像我自己的脸一样黝黑了。”自己为规则所害,却也认同和接受了规则:
在安排官职时,只有纸上谈兵经验的凯西奥只因佛罗伦萨贵族身份就成了副将,跟随他出生入死的伊阿古凭出身却只能是个小小的旗官,也由此引发了整场悲剧。
直到最后那场著名的“荣誉自杀”,他还试图融入那个从一开始就被排斥的阶层,尽管知道是徒劳的,“在阿勒坡地方,曾经有一个裹着头巾的敌意的土耳其人殴打一个威尼斯人,诽谤我们的国家,那时候我就一把抓住这受割礼的狗子的咽喉,就这样把他杀了……”同样是著名的主帅自杀,孔雀男项羽则是“无颜见江东父老”,对比鲜明。
这一版本奥赛罗的扮演者Adrian Lester,早就凭《飞天大盗》、《梅林传奇》等英剧为中国观众熟悉,这次又令不少拥趸刮目相看。其实,他不仅是英国当代最优秀的黑人演员之一,更是莎剧的专业户。作为移民的后代,他在角色塑造中加入了不少对其祖父自牙买加迁居英国时遭遇的思考。
说起莎翁及《奥赛罗》对后世的贡献,最功利的是个医学名词——奥赛罗综合症(Othello syndrome)。它又称为“病理性嫉妒综合症”,中心症状为妒忌妄想,表现为患者坚信自己的爱人对其不忠而另有外遇,因而跟踪或监视其爱人的活动,往往会伴随着激动情绪,甚至攻击行为,严重者会因家庭暴力和干涉人身自由等涉嫌违法犯罪。
“奥赛罗综合症”,病人还有谁?
冯老师这一次还真不是无辜躺枪。在塑造这个在中国电视史上拥有一席之地的角色时,这位早年留欧、后长年就职于中国最好剧院、熟稔莎剧传统的表演艺术家,的确参考了《奥赛罗》。只不过结合自身和角色设定、气质,除了得病的奥赛罗,步步为营的高智商犯罪分子伊阿古,同样是他的“老师”。
说起伊阿古,是这戏中公认的出彩角色,看似男二的戏份,实则是推(cao)动(zong)全部剧情发展的隐形主角。在英国戏剧界有个不成文的行规,演伊阿古立住了,所有男角你随便挑,足见塑造这一角色的难度和荣誉。
NT live版的伊阿古,中国观众更不陌生,从神剧《黑镜子》到电影《007:天幕落》等,Rory Kinnear这位牛津高材生的演技无可挑剔。而这一次,他力压“奥赛罗”得到了那一年度的“戏剧界奥斯卡”——奥利弗奖。
Ps:同样按莎剧传统,顶级剧院的《奥赛罗》,上述两大角色是要换着演的(理同卷福和米福的《弗兰肯斯坦》)。不过目前尚未听说这一版本有此打算——Kinnear演奥赛罗容易脑补,反正以前也是白人演员涂黑霜或者戴黑面具。只是Lester版的伊阿古……怕是会让人笑场?
不过这样的传统显然很有道理:近代欧洲心理学家一直认为伊阿古正是奥赛罗的隐形人格,只是那个时代的戏剧无法处理人格分裂,只好再设置一个同台角色罢了。同样有能力、却遭遇不公对待;同样因嫉妒而生恨、以致走了极端路线;甚至同样大男子主义、把女人看做婚姻里的占有对象……伊阿古同样是凤凰男,只不过皮肤是白色的。和奥赛罗不同,他卑鄙,但也从不是无赖,甚至最后阴谋败露被拿下,他也从未示弱:“我并没有被你刺死”。
“习惯的暴力已经使我把冷酷无情的战场当作我的温软的眠床”,凤凰男在磨炼中养成了智慧和勇敢这两大美德——伊阿古和奥赛罗分别是其代表象征,但没有丰盈的心灵和真正的爱情作为定向、支撑和涵养,所有的美德也是易碎品。
而当环境由动荡转为安定、外向转为内向,善于斗争的优点就很可怕,因为在需要不断取得胜利的“战士”面前,自己人很容易无辜地变成其斗争对象——伊阿古选择了对妻子、朋友和战友一齐开战,奥赛罗所有的暴虐则都落到了妻子一人身上。
中国的红色家庭剧显然是镀上了一层美好的光晕,老革命们仅仅因为英雄无用武之地而有些“一贯正确”的偏执,更多尖锐矛盾被回避了。有调查表明,现实中的“大院”,奥赛罗综合症在内的家庭暴力(含冷暴力),几十年来一直频发不止。
有“青春的热情在我已成过去了;我的唯一的动机,只是不忍使她失望”的奥赛罗,和坚信“我们有的是理智,可以冲淡我们汹涌的热情,肉体的刺激和奔放的淫欲”的伊阿古。孔雀女苔丝狄蒙娜和凤凰女艾米莉亚,也只能是“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莎剧之林中,倒是耽于欲望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这对孔雀,短暂中得了永恒——也因此不够悲,够不上四大悲剧之列。
那既然凤凰男这么可怕,为什么孔雀女还会前仆后继找凤凰男?因为各种各样的孔雀男各种各样地不成器呗!
仅仅《奥赛罗》就有俩现成的例子,罗德里戈和凯西奥,都缺生活这一课、纯真到了幼稚的地步,被耍得团团转:
一个仅凭单相思,就当了坑家败产的败家子,还被人当了枪使丢了小命;
另一个且不说招蜂引蝶的毛病,对工作也毫无原则,几杯酒的纵欲就耽误了大事。
所以这样的孔雀男让凤凰男伊阿古嫉妒也在情理中:凭什么好offer、好白菜……
不少人一直有疑惑:为什么都在质疑凤凰男,凤凰女却似乎从来不是个矛盾所在?莎翁同样用伊阿古的妻子艾米莉亚在400年前就给出了答案:
凤凰男被全社会赋予了建功立业的使命,所谓做得越多错得就越多;而社会对女性的隐性歧视,反而给了凤凰女保留节操的空间。而这种集体心理习惯,并不因时空转移就不再根深蒂固了。
只是如果伊阿古“地下有知”,恐怕他一定会埋怨莎士比亚:不是因为你把我写的这么坏,而是你把我写的这么又聪明又坏,却只给我安排了一个凤凰女艾米莉亚,她只是因为爱我想取悦我就为我带回了夫人的手帕,但当大功即将告成,她却禁不住良心谴责而让我功亏一篑。老莎啊老莎,你为啥不能给我配一位欣赏我这支绩优股的孔雀女呢?比如某位来自美国南部大农场主的女儿……
(作者:心的选哲 原文标题:《奥赛罗》:莎士比亚论凤凰男为啥伤不起)
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十分心理(shifenxinli)。十分心理是《心理月刊》创始团队重新出发,创建的家庭与个人成长支持平台。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新浪女性(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