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敢成功”?别闹了!

2016年04月29日 16:54 新浪女性 微博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一到关键时刻,不是迟到,就是拉肚子,要不就是找错大楼,有很多看似无法解释的事情,阻止着自己去靠近想要的目标。这种自我阻碍,和谈恋爱一样。

  当我们说“在心理上不敢成功”时,你会不会有点莫名其妙?好多人会想,我当然好想成功、想当老板、想升职。但往往是,头脑中有愿意,行动却会往后跑。

  在杂志社工作的女性娜,知道大老板想在新一年给她升职的打算后,一下子陷入“如果发生,会怎么样”的焦虑中。她想象着现在平职的同事们会对她的诋毁、不信任、挑战。又想,如果真的升了职,领导会马上对自己很失望,发现她其实干不好。“凭什么是自己呀”,她在内心里不断地问着,一下子就恐慌起来。而这一切还什么都没有发生。

  事实上,她的假设非常成问题:领导是傻瓜吗?会找一个笨蛋升职吗?她为什么要对领导的眼光这么不信任?

  当人陷入到对自己的怀疑和对成功的恐惧时,其实会忘记一件事:

  成功不是仅由个人决定的,有很多共同因素构成了成功。

  有一个外企的部门副总监,领导决定下一季度把她提为总监。她一下出了很多身体上的状况,然后就以健康为由辞职了。而这一行为,在她的职场生涯里,总是发生,多次重复。她的履历表中,全是“副”——副总监、副经理。只要领导肯定她的能力想给她扶正,她就跑。

  去掉“副”这个字,成了她内心里非常害怕的事情。而身体成了隔离物,帮她回避高焦虑。

  有些人心里有一个天花板,一旦到了这个层面,再上升就特别难。心理学角度叫“自我阻碍”,即在我和目标之间,有另外一个“我”挡在那儿,绝对不让这个“我”过去。当然,另外那个“我”是以保护者的姿态出现的。

  追求成功,其实就是追求抱负、梦想。但“成功”也会让人因此背负很多,比如遭受很多人的嫉妒、攻击、疏离、排斥。还有,因为追求成功而放弃其他的生活责任……

  有一个男孩,小时候他爸爸是很成功的人,追求事业,满世界开会,满世界做生意。他妈妈经常在家里很幽怨,把自己很多的情绪——需要安慰、照顾,包括亲密的愿望,都投射到他的身上,从小他就在家里起到顶替成功男士没承担起的这部分责任——安慰自己的妻子、陪伴家人。这男孩长大以后,内心就会很恐惧成为一个像他爸爸一样的人。在他看来,当自己去追求成功,实际上就是对身边人的不负责任,甚至是自私。因为害怕贴上自私者的标签,他就把自己的雄心杀死了。

  生活中一些很细碎的感受,母亲的眼泪、眼神、身体形象,家庭的氛围……这些事情的积累,从表面上看,并不容易让人把它们和自己职场上的止步不前连接起来。但它们就是对于成功的诅咒。这些感受在我们很小的时候就进入我们的内心,让人很难意识到它的影响和作用。

  还有社会上通行的、弥漫性的观点,比如女强人都活该没人疼,活该被小三……,这些观点看不到根基,它的氛围却是对成功者的诅咒,会对每一个具体的人发生作用。但最主要影响我们的氛围,是家庭。

  现在的心理学并不很强调重大事件,而更强调作用时间。比如,如果有一天妈妈因为爸爸出去追求事业很生气,大吵一架,但在这一天之外,孩子的生活中都再没有这些信息,这就是偶发事件,不会造成影响。但如果类似信息发生的作用是多次重复,就会有童年影响。因为父母跟我们相处时间最多。 父母是我们生命经验中最早的两个权威。

  在咨询室里,有很多这样的个案。比如大学毕业生,把简历写得很漂亮,做了很多准备,但在跟公司签合约的时候,会突然想到,公司离家好远啊……之前他奋斗着想要的Offer,却突然被一个理由——比如我妈妈在杭州,而这公司要我去深圳,算了我不签了——给毁了。还有更荒谬的,就是只要到了面试时间,就一定迟到,这是连自己都想不明白的事情。

  一到关键时刻,不是迟到,就是拉肚子,要不就是找错大楼,有很多看似无法解释的事情,阻止着自己去靠近想要的目标。这种自我阻碍,和谈恋爱一样。

  一个女孩子,好想嫁给一个好男人,或者一个男人,好想找一个漂亮姑娘,但等到真有一个挺符合她/他的人出现时,就会想“他不会喜欢我,他一定会觉得我很差”;

  对方给的所有正向信息,都会列为“人家会说话嘛,哄我开心啦”。

  这种“不敢成功”或者是“我不配”,“我不可以过上我想要的生活”的现象,真是很常见。

  回顾一下自己的生活,是不是有很多次类似的重复?一个事情如果多次重复发生,就不是意外,也许它就是你的愿望的一部分实现。荣格说过:

  我们看不到的那部分自己,构成了命运。

  这或许就是在小时候,当你获得一些小小的成功,哪怕是幼儿园跑步跑第一名,或者幼儿园刷牙刷第一,小学做卫生被老师表扬……所有这些小小成就出现的时刻,伴随的环境总是父母的苛刻,总在说,这点儿事儿算什么呀?你就会自我怀疑。

  母亲是有浸润作用的。当一个母亲肯为孩子的一丁点儿小进步而开心,叫“哇!好棒啊!”的时候,你在取得一个成就之后,心里就会有一个为你拍手叫“好棒!”的具体形象。

  《小丸子》这部动画片里,傻傻呆呆的小丸子有一个好朋友小玉。小玉每次出场就干一件事,“小丸子,你好棒哦!”有一个小朋友曾说,他偶然看到那个动画片,就哭了,因为他身边从来就没有一个像小玉一样的小朋友。

  人生中第一个像小玉一样的小朋友常常是我们的母亲,或者家庭里重要的养育人员。宝宝会抓挠了,小手可以握紧东西了,会走路了,大小便完了以后会自己把小裤衩提上去了,所有点滴取得的进步,都有一个像小玉那样美好的角色在旁边,开心地鼓掌。每个人都是要在这样的鼓励中,才会有下一步想去探索世界、让生活变得更好的愿望。如果这种经历太少,就会怀疑,为什么要去努力?为什么要得到好的东西?它跟我有关系吗?就会出现一种向内收缩的倾向。

  在这一过程里体验到恐惧和害怕是很常见的。在多子女家庭中,爸爸妈妈通常会奖励那个考一百分的人,但其他的孩子就会说,你好讨厌啊!我们本来过得好好的,因为你优秀,显得我不好了。你就成了那个被比较的、传说中的“别人家的孩子”。

  还有一部分的攻击是很隐蔽的。

  有些父母本身是自恋型人格,他反过来会嫉妒孩子,一方面要求孩子增光添彩、长面子——看我家孩子会拉小提琴、会背英语儿歌;另一方面,又一定要让孩子把荣耀归到他头上——这是我的孩子取得的成就……;

  如果有一天,他的孩子自发性地获得了自己的成就,比如爸爸妈妈从来没有设计过孩子很会跑步,而孩子有一天突然在学校拿了冠军,这个父母的第一反应可能会是“有功夫不会好好学习吗?瞎折腾什么呀?”

  在这种情况下,自恋型的父母就会对孩子自发取得的成就持打击和否定的态度。孩子会想——因为我有我想要的东西,所以我被攻击、被批评、被指责,我其实是不应该对生活有太多的向往、不应该有太多自己想要的东西的。这种心理印刻,在被多次鼓励或多次打击以后,就会形成习惯,变成固化模式,被高度扭曲后就会成为人格,一步一步,丧失了灵活度。

  如果我们积累了太多这种时刻,而对此又无所觉察,就会真的觉得自己好差劲,又让父母伤心了。

  慢慢地,这一部分事情就忘记了,但当自己得到好东西以后,这种应该低头认错的惯性会被铭刻在体内,牵制住很多人。当我们离开了爸爸妈妈,开始了自己的生活,它仍然会变成看不见的存在,导致让我们伤心的事情发生。

  敢于追求成功,并不是要建议都去玩儿命拼事业,而是说,去看一看,你其实有更多选择的自由和承担,做自我的主人。

  当你开始对自身积累在体内的东西有越多的觉察时,你会看到它可能正确也可能荒谬的一面,你就能选择做或不做。

  当我们对自己存疑的时候,展开自我的探索,虽然不一定能百分之百看明白,但多看两层,可能生活的自由度就提高两层。

  自我觉察、自我意识是比较困难的事情,但能够把那些莫名其妙的事情在你的故事里找到它的理由,并在现实中,用行动作出的选择,一定是那个时刻能做出的最好选择。

  当你要被升职了,好紧张,想放弃,为了保护自己不要面对那个攻击,你退下来,实际上是在安抚自己、保护自己。但如果更多地看到这一层信息的现实性到底发生的概率有多高,或者你或许有更好的保护自己的方法——除了跑,除了牺牲掉自己的愿望以外……我们长大后是有很多能力的,只是当这个情结被触动时,你就忘记了,迅速回到了当年那个被父母打击了的孩子。

  从不敢到敢,其实是可以的。只是心理上敢于,你就自由了,有选择了。

(作者:宫学萍、王小屋  原文标题:“我不配过上我想要的生活”这种现象如此常见|“不敢成功”的心理秘密)

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十分心理(shifenxinli)。十分心理是《心理月刊》创始团队重新出发,创建的家庭与个人成长支持平台。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新浪女性(微博)

推荐阅读
聚焦
关闭评论
精彩原创+ 更多
高清视频+ 更多
潮人热议+ 更多
美图精选+ 更多
博客推荐+ 更多

蒋欣揭秘剩女不为人知的私生活

都市女性题材剧《欢乐颂》目前正在东方卫视热播,蒋欣饰演的樊胜美获得了观众喜爱。[详细]
蒋欣揭秘剩女不为人知的私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