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有书
1。
1989年,科学家发现一只世界上最孤独的鲸鱼,她叫Alice。
在其他鲸鱼眼里,Alice就像是个哑巴。她这么多年来没有一个亲属或朋友,唱歌的时候没有人听见,难过的时候没有人理睬。原因是她的频率有52赫兹,而正常鲸的频率只有15~25赫兹。
鲸鱼只能靠声波交流,所以,没有同类可以听到甚至察觉到Alice的存在。
她不能交友、交流、交心和交配,只能像幽灵一样在大海里游来游去。
一堆同类围在一起咿咿呀呀的聊天,一只鲸鱼说了一个冷笑话,她用52赫兹的声音笑得前仰后合,但是大家压根察觉不到它。
她碰到喜欢的鲸鱼小伙,时时刻刻都想徜徉在他身边,乐此不疲的把小鱼群驱赶到他周围。
她看着他开心难过,看着他和另一条鲸鱼生儿育女,看着他生病游不动了,消失在大海里。她说了千万遍“我喜欢你”,却从没被听到过。
科学家搜寻了三年才找到她,她独自在大海里游来游去,从太平洋穿越西北通道后到达大西洋,等待着茫茫大海的某个角落里传来另一声52赫兹的问候,“嘿,你在干嘛?”。
2。
数学上有一个概念:一个数的因子如果只有1和它自己,那么这样的数字就被称为质数。
从定义就可以看出,质数是个很孤单的数,比它们更孤单的应该也只有1了。
质数显得孤单的另一个原因是,它们在自然数中的分布非常稀疏,彼此的间隔也看起来越来越大:10以内,有4个;100以内,有25个;1000以内,只有168个……
但是数学家还是愿意相信质数并不孤独,因为有孪生质数存在,即相差为2的质数对,比如3和5,5和7,11和13,17和19……
于是数学家提出了孪生质数猜想:存在无穷多对质数,它们的差为2。
时至今日,数学家们仍然无法判断这个美丽而又简单的命题的真假。质数是否孤独?仍然是个谜。
3。
数学界,有个专门研究质数的学者叫张益唐,1978年考进了北京大学数学系,毕业后一边继续做数学,一边还要养活自己。
前六七年他干过很多杂活,甚至包括临时会计、餐馆帮手、送外卖。干了一天的体力活的数学家,晚上拖着疲惫的身躯,坐到宁静的书桌前,拿起铅笔和草稿纸,回到本该属于他的数学的世界。
他的手可能因为白天繁重的工作而略显颤抖,他的腰因为长时间的站立而疼痛不已,但是他的眼睛是如此的深邃,抛开尘世的喧嚣和物质的拖累,他可以站在人类智慧的巅峰上,与先贤们对话,探寻未来的道路。
在庞大的人群中,竟情愿不找一个同行的人。那一刻的张益唐,想必是孤独的,但也是幸福的。
张的工作是证明有无穷多对质数,它们之间的差不超过七千万。他的研究让人们看到了证明孪生质数猜想的希望,在此之前,这个猜想一直都没有太大的进展。
数学家本质就是一群孤独的生物,他们都活在自己的数学世界里,用自己对数学的看法,书写自己的篇章。就像一个孩子一样,咿咿呀呀的,人们都不懂他在说什么。但是当他吃到自己想吃的糖果,玩到自己想玩的玩具时,那种开心,只有自己能感受。
4。
想必,你也有过这样的时刻吧?
早上急忙出门,东西被自己弄掉到地上,晚上到家,它们还安静的躺着。
收藏在钱包里的电影票根,厚厚的一打,没有一张是重复的。看到一篇笑话复制了下来,却不知道该点开谁的对话框。
戴着耳机永远是最大声,根本不会留意是否有人会呼唤你的名字。火锅店卡座爆满,宁愿离开也不好意思坐双人桌。
凌晨三点看球,喜欢的球队夺冠,想诉说喜悦,点开微信,才发现聊天记录只有漂流瓶。深更半夜,左手抱着被子,右手刷着朋友圈。
什么时候起,我们开始努力证明与别人的不同,什么时候起,我们为了融入一个群体装着和别人一样。
是否有一刻,我们会厌恶着,为了融入而假装出来的自己,我们期待着,能有个圈子交流自己的心声。
我们都是一个人度过,与自己对着话,多想能多一个人在身边,多一个人就行。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害怕自己说错的一句话,让别人心忧不快,然后小心翼翼。会想跟别人说上几句话,却又犹豫地咽回嘴里。
在社交网络里,我们都期待过别人随手的一个称赞,消息栏亮起的红点,也怀疑过称赞的人,未听懂我的声音。
人和人之间永远不可能真正的透彻的交流,语言总是有歧义有瑕疵。你的任何真正的想法,永远被禁锢在你的脑海里,无法挣脱。
5。
微信群,好多人。
夜晚你难过着,发了一句“有人在么?”
没有任何回应。
你发了一个10块钱的红包,分成20份,7秒被抢光。
你激动,发了一句“你们都在呐?”
没有任何回应。
人本来就是孤独的,出生时虽然父母陪伴,但是咿咿呀呀、嚎啕大哭却无人能懂。死亡时虽然亲人在侧,但是喃喃自语、脑中所想却无人知了。
原本我只想着,孤独是人海如盲,一柄乌伞走夜雨,纵轻旅亦恐孤寒。如今忽觉,该是荒原落雪,暖盏无朋,听了一宿的残阙,虽千山吾独往矣。
但是,这又有什么呢?人生就像喝水,咕嘟,咕嘟,咕嘟,一杯子,一辈子,就完了。
6。
文章的最后,转贴一个在网络上看到的段子,愿你自己也能和自己玩得快乐,因为孤独,是你人生的必修课。
17岁,我最深的孤独是,我不挽留,而他们也没有回来。
18岁,还有四天高考,坐在桌子前从一个凌晨到另一个凌晨,感觉起身倒一杯水的时间都是奢侈。即便是这样还是什么都不会,一塌糊涂。
19岁,想找个人陪时,发现通讯录里,没有可以随叫随到的人。
20岁,你不合群是表面的孤独,合群了才是内心的孤独。
21岁,孤独是背了大半本单词,却只记得一个abandon。
22岁,我自己去图书馆,不用和谁约定好时间一起走,不用给谁占座。自己到了午饭晚饭时间就去吃,吃饭自己一张桌。坐两站公交车去影院看场电影,没有人打扰你总和你说情节,哭笑也都是自己。
23岁,我三天里只吃了两顿饭,没有一个人发觉。
24岁,我的手机相册全是风景。
25岁,每个旅途我都想到一句话,如果你在就好了。
……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新浪女性(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