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婚姻中总是想作,什么才能让你回头?

2016年08月04日 18:02 新浪女性 微博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一个人总是在用他的行为告诉别人他曾经的经历。”

  
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心之助(微信:luyuexinli)

  “小A,我给你推荐个韩剧!你保证爱看!”老同学给我发来一条微信。

  “韩剧??”

  “哎呀不是言情剧,是刑侦局,真的,特好看,你不是喜欢心理学吗?肯定是你的菜!”

  好吧,怀着好奇心,我把她推荐给我的这部《坏家伙们》给找来了,果然不出所料——确实好看!先不说让我各种舔屏的帅大叔了,剧情的设置还真是令人感慨,案件的真凶是一位连环凶杀案死者的家属,他为了让凶手们也尝到失去挚爱的滋味,就开始杀害这些凶手的家属——明明是无辜的受害者,最终却变成恶魔般的施害者,这不禁让我想起了心理学上的一句话:

  “一个人总是在用他的行为告诉别人他曾经的经历。”

  这句话其实也点透了一个道理,那就是为什么在亲密关系中各种“作”的人,他们知道自己很作,自己很难受,也知道对方同样很难受,可就是对这个“作”字“忍不住”,“改不掉”。

  “作”是可以忍住的吗?

  前两天我们推送卢悦老师的《和很作的人谈情说爱,会有什么样的下场?》之后,后台有大把大把的留言说:

  怎么避免做一个作的人?如何不做一个作的人?

  发现自己就是那样的人,如何改变呢?内心渴望无条件的爱,故意挑战对方底线,如果对方包容就证明对方爱自已,这个怎么破?

  感觉内心是个小孩,渴望别人真心无条件的爱,怎么办?

  我就是那种小公主作,难过……怎么才能改?

  从这些留言中,我读到了一种很急切的心情,仿佛“作”就像是抽烟喝酒熬夜这些坏习惯,必须赶快戒掉,赶紧甩掉。但实际上,这可能恰恰走反了方向。

  “作”是一种行为,每种行为的背后其实都是一种愿望和期待,当愿望和期待无法通过正常的方式得到表达时,就只能通过扭曲的、负面的方式表达出来。与背离相比,我们更应该做的正是去探究“作”背后的故事。

  就如同《坏家伙们》中的那个大boss,当一个人用某种方式让别人受伤,其实就意味着他曾经也因为同样的方式受到过伤害。如果一个人在早年经历过极端的对待,那么他长大之后就很有可能有意无意地用同样的方式去让别人体验到同样的痛苦,以此来转移和疏解自己内心难以承受的痛,并且向世人宣告着“我就曾经遭过这样的罪!”

  所以,“作”是很难通过“忍”去根治的,因为它是一种呈现,呈现的是内在一道道未愈合的伤口。越能作的人往往早年受到的创伤和刺激也越严重,次数也越多。每一个爱作的人,其实内心都有一个严重受伤的内在小孩,这个小孩很可怜,他总是试图一次次地出现,一次次地试图找到好的爸爸妈妈为他疗愈伤痛。

  只要疗愈没有完成,只要伤还在,那些委屈、痛苦、愤怒、怨恨还在,它们就无论如何都会一次次地跳出来表达自己。这又怎能通过意识去“改正”或“忍住”呢?

  因此,想要减少“作”的行为,其根本在于内在的疗伤。最有效的途径就是通过心理咨询等方式,找到创伤的体验,深入表达自己,卸掉自己的情绪,把自己当时经历到的所有难受的感受都充分地表达出来,并且在表达过程中体验到对方的倾听和共情,感受到自己被接纳、被理解,得到支持、关爱和安慰。在这样的过程中,内在的伤口便会慢慢疗愈,也就不需要用各种方式去呈现自己了,“作”的行为就会下降了。

  “作”的实质是什么?

  从前有一个小女孩,她的妈妈对她要求很高,在她很小的时候,就要求她学钢琴,登台演出,如果她弹得不够好或是怯场,她的妈妈就会非常生气,最严厉的时候,妈妈会大声地训斥她:“你怎么这么没用!真没出息!我不要你了!你给我出去!”然后就会把她关在门外不让她进屋,作为一种对她的惩罚,女孩只能站在门外哭着苦苦哀求妈妈。这后来成为女孩一生的噩梦。

  女孩长大了,嫁给了一个温和的男孩,终于没有人再呵斥她了,可另一方面,日子久了,女人却越来越觉得丈夫太懦弱,不够男人,两人吵架的次数也越来越多。几乎每次吵架,女人都会忍不住脱口说出“算了”、“分手”、“没法过了”之类的话。私底下,闺蜜也经常劝她,这个男人老实本分,挺难得的,不要动不动就提分手。可每次看到自己老公沉默寡言的样子,女人就气不打一处来。

  如果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这个女人在婚姻关系中所呈现的正是她早年的客体关系配对:曾经,她扮演的是一个被恐吓的孩子,她的妈妈是恐吓者,而长大后,她就开始扮演自己妈妈的角色了,让丈夫成为曾经的自己,再次建构出了一个恐吓者与被恐吓者的客体关系模型——人总是想回到过去,重新书写不一样的结局。

  女人这种恐吓的实质是一种控制。在关系中,无论是焦虑型的各种折腾,还是回避型的“打死我也不说”,这些“作”实际上都是对他人的物化,把对方当成一件物体供自己支配,希望对方能听命于自己,进入到自己满意的角色中。

  曾听说有一对情侣吵架,男生说:“我对你的宠爱就像父亲疼孩子一样……你到底是哪里不满意啊!”

  女生回答:“那我像孩子气父亲一样气你,也没毛病呀!”

  “作”的时候,我们往往把内心对早年父母的期待投射到了自己爱人身上,试图逼迫爱人扮演一个理想化的父母,帮助自己疗伤,补偿自己童年未能实现的、未完成的遗憾。就像前面提到的那个女人,一方面她像妈妈一样接受不了自己的不完美,也接受不了丈夫的软弱,另一方面她却又希望丈夫可以无条件接纳她,她一次次说分手,其实期待的是对方可以对她无限的包容和体谅,给她一种对不离不弃的确认,弥补她从小不被妈妈接纳的痛苦。

  然而,从长期看,我们的爱人是没有这样的能力一直扮演我们的好父母的,他们也无法成为一名医生,把我们当做病人一样去医治,因此“作”的结果必然是关系遭到破坏。

  八骑士带你破解“作作不息”的死循环

  当一个人进入“作”的状态时,也说明他的“情绪按钮”被触发了,他已经失去了对自己情绪的掌控,将一切诉诸于行动,也因此,每当这样的时刻来临,我们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让自己慢下来。不能慢下来,我们的情绪就是一团无法加工的痛,要想把这个情绪团分化、瓦解、加工、吸收,就必须首先让内心奔涌失控的情绪暂时中断。

  科学已经证实,我们的大脑就像一所复式房子,有楼上楼下两层,“楼下大脑”包括边缘系统和脑干,是大脑中体现原始功能的一部分,负责:

  呼吸、眨眼、心率等基本功能

  先天反应(战斗、逃跑或僵持)

  强烈的情绪,比如愤怒和恐惧

  “楼上大脑”主要包括大脑皮层,这部分和思考、想象力、制定计划等能力相关,负责掌管:

  合理的决策和计划

  控制情绪和身体

  自我认知

  同理心

  道德品格

  当我们处于强烈的情绪状态时,其实是被楼下大脑掌管着,处在一种相对原始的状态,这时你可以用呼吸和肢体动作把注意力收回到自己的身体上,比如专注地感受一下气息进出身体的感觉,也可以原地跳几下,或是拍打拍打自己,总之,用这样一些方式打乱内心狂奔的思绪——一旦慢下来,停下来,你就有机会重新回到“楼上大脑”了。

  接下来,就可以有请我们的“八骑士”出场了,他们是:

  干预者、观察者、探索者、评估者、安抚者、协调者、保护者、疗愈者

  举个栗子吧。

  一次,那个总是提分手的女人和丈夫一起外出,与人发生了一点口角,本来是他们占理,但她的老公反而向别人道歉,想息事宁人。回到家,女人觉得窝囊极了,忍不住又要发火,就在怒火升腾起来的那一刻,她觉察到了自己的情绪变化,停下来问自己:“此时此刻发生了什么?我要干嘛?是什么在控制我?”(干预者出场)

  她成功地拉住了就要脱缰的情绪。定了定神,她开始仔细回顾刚才的过程,用三个问题捕捉这个自己忍不住“作”的时刻和过程(观察者和探索者出场):

  1、当什么事情发生的时候,我会变成这样?情绪按钮往往和某一个特殊的场景相联系。女人发现,每当老公表现出退缩、让步和软弱的时候,她就会格外火大。

  2、升起的是什么情绪?表层情绪是什么?深层情绪又是什么?女人最先感受到的是愤怒,可愤怒下面呢?她感觉到一种恐惧,她害怕自己的男人懦弱无能,这让她非常没有安全感。

  3、为什么我会有那样的深层情绪?深层情绪和我们的内在核心信念有关,而这些观念又和一些场景式的创伤有关。女人发现,她真正害怕的,其实是自己的懦弱无能,在小时候,这不仅会招致妈妈的一顿痛骂,还会让她被妈妈疏远和拒绝,只能孤独地面对一扇冷冰冰紧闭的门……这让她不相信自己是可爱的,是被接纳的,是被爱的,于是她只能死死地抓住一份关系,试图用“暴政”控制住对方……

  女人通过观察和探索,找到了情绪的源头,了解了自己的情绪“套路”,找到了触发情绪按钮的经典场景,这样就可以对情绪做深度的加工,让情绪的正能量接管了。

  
图注:欢迎来到现实。

  (评估者出场)女人问自己,如果我此刻大发雷霆,针对的是什么?仅仅是老公不愿意和别人发生冲突吗?我发那么大火,真的值得吗?会有怎样的后果和影响?这么做到底是好是坏?

  “真是差点又让老公蒙受不白之冤,因为自己的过去而伤害了我们俩的感情……”女人苦笑了一下。这一番思量,让女人站稳在成年人的角度——她分清了现实和幻想、过去和现在。

  (安抚者出场)女人闭上眼,在心里,她一边温柔地对那个恐惧的小孩说:“你又害怕了吗?没关系的,小的时候没有人帮你,但现在有我在,我会帮你的!”另一边,她转过去对愤怒者说:“我知道,你想捍卫自己的力量和尊严,但其实你的方式并不能真正帮你实现这个目的,对吗?” 

  当心里的恐惧者和愤怒者都渐渐平静下来之后,是时候让二者组成合力了。(协调者出场)女人对愤怒者说:“这么多年,都是你一直在保护我,你用有力的声音让别人不会伤害我……”她又对恐惧者说:“我知道你很不容易,你不仅要承受外在的压力,还要面对内在的指责,好像你不该恐惧一样……其实你完全有权利恐惧,你的情绪对我来说很重要!”

  我们内心不同的情绪间往往是互相冲突的,比如愤怒会否定恐惧,瞧不起它,指责它,这种冲突和分裂会带来更多的情绪卷入,造成内耗,让我们更加没有自信和能量应对外在,所以需要一个协调者,让所有的情绪都得到承认和共情,它们之间的冲突就会得到缓和,内心的力量就能协调起来了。

  接下来,女人希望和丈夫实现一种沟通(保护者出场),她很平静地对他说:“刚才你没有去和别人争,其实也有你的道理。而我生气是因为我妈妈总是用很激烈的方式要求我必须胆子很大,能冲出去,所以我其实很害怕,我既害怕那种因为软弱而遭到嫌弃的情形再次发生,也害怕你无法保护我。我知道我有些敏感了,在我没有解决好我自己这个问题之前,我希望你能理解到我这点,以后你的一些想法可以告诉我,给我一些确认,这样我心里就会更踏实。”

  这样讲,或许她的爱人就能够了解到她真实的情况是怎样的,体谅到她的情绪。有了一个更安全更善意的环境,女人就能够更有效地去拆解掉自己的情绪按钮了。(疗愈者出场) 

  葛荟婕、陈冠希……这些公众人物的经历和表现已经足以说明,如果任由情绪的激流推动我们的思想和言行,会有多么荒唐而令人难过的后果。若是你愿意与体内“忍不住作”的洪荒之力来一场有胜算的较量,让自己和他人都不再活在拧巴的痛苦中,外在你需要建立起自己的社会支持系统,为自己找到倾听的耳朵,内在则需要把这八位骑士引入自己的生活,这样便不会因为不知如何处理情绪按钮,随时受到这些炸弹的威胁了。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新浪女性(微博)

推荐阅读
聚焦
关闭评论
精彩原创+ 更多
高清视频+ 更多
潮人热议+ 更多
美图精选+ 更多
博客推荐+ 更多

庾澄庆再婚,伊能静送祝福为何引来非议?

7月30日,哈林通过经纪人正式发表声明:“本人庾澄庆与张嘉欣小姐已经公正结婚!”[详细]
庾澄庆再婚,伊能静送祝福为何引来非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