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心之助”——女性心理健康与成长专业平台
文丨冯丹彤
小编丨 心之助Susie
生活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人,宁可自己累得半死也不愿意张口麻烦别人。试问,女汉子是怎样炼成的?大概也和这样的行为方式脱不开关系吧?还有些人在工作和生活中被身边人塞了一大堆无理的要求也敢怒不敢言,更有甚者连“怒”也不敢,委屈也不敢,只希望多做一点能多得到他人的一点认可,敢问大虾如此委屈自己是为哪般?
网友提问 :
关键词 乐意被麻烦,却不敢麻烦别人
我每次需要别人帮忙时都要纠结好长时间,怕别人嫌麻烦,怕别人拒绝,总要内疚困惑很长时间。但是很乐意自己被麻烦,这种在人际中不能很好的双向交往的根源是什么?
咨询专家冯丹彤答:
曾见过这样的一幕,快餐店里,一个年轻妈妈和5岁的儿子排队点餐,妈妈让小男孩自己点。孩子踮起脚尖,看着售货员,手指着上面的广告牌,说自己要哪一款套餐,但饮料要换成另一种,还需要加什么佐料。服务员说,那样的话需要加钱,还得现做,要等一会儿。小男孩点点头,说:“没关系,我和妈妈可以等”。于是售货员转身,按照这位小顾客的要求去配餐。
小孩子几句话就把自己的真实需要以及怎样调整说得一清二楚。年轻妈妈对孩子的“特别需要“也欣然接受,耐心陪着孩子等。题主遇到的困难,与这个小男孩的情景类似,这些内心活动、人际互动主要与自尊有关。
首先,一个有较好的自尊感的人,敢于表达自我的需要,也乐于看到实际情况是否允许自我的满足,即使在被人否决、被环境拒绝时,整体自尊感也不至于奔溃、产生无地自容的羞愧感。这样的人也不会为了得到某些利益与满足,而过度牺牲自我、压抑自我的需要、贬低自我的价值。
如果自尊水平太高,会过于自大、趾高气昂、颐指气使,显然会恶化人际关系,太容易得罪人;
如果自尊水平太低,就会容易怕给别人惹麻烦,觉得自己的需要不重要,对于正常的寻求支持、相互帮助也充满了担忧。
- 没门儿!
其次,自尊水平除了影响到是否乐于、善于求助于人,也会影响到自我对自我的接纳。
题主提到的“内疚、困惑”,其实是对自我的需要如何去面对的困境。
“内疚”,意味着自己觉得自己“犯了错”、“不应该如此”;
“困惑”,意味着感受与需要来了,但“不知所措”、“不知如何调节”的焦虑。
这些都是低自尊状态下,人开始压抑自我、自我贬低的表现。
仿佛内心始终维持着一种自我审视与质疑的系统,会不断地质问:
“我配得上更好的生活吗?”
“我可以为自己争取满足吗?”
“我值得被人拥戴、认可吗?”
这种内心的担忧,会在外界模棱两可的情境下被反复的唤起,即外界不确定的情况下,把内化了的评价系统投射到外界。也就是说,在同样陌生的地方,不同的自尊价值水平的人表现差异会很大:自尊较高乃至有些自恋的人,会有”自来熟“、”人来疯“的表现;而自尊不足的人,会如同林妹妹进贾府,会入门问禁、四下留神,唯恐遭人白眼、落人口舌。
- 很好~
再次,自尊水平也会影响到如何面对别人的请求、是否敢于拒绝别人。题主乐于担扰、替人分忧,除了现实上人际交往、工作的需要,显然有部分来自于支持自己自尊的需要,也就是俗话说的”被人需要的幸福“。能替人分忧,让自己感觉到有所作为、有”被利用“的价值,这是自尊调节的一种方式,但是往往因为自尊水平的不同,而有很大的变数。
在一个团体中(即使是新建立的),经过一段时间会出现以下情况:有的人似乎越发娇气,成了被照顾的娇贵小姐,很会说场面话、会处理与外界的交流、活跃圈子气氛;而有的人,手中活儿越揽越多,干了很多琐事大家也未必知道和认可,仿佛是默默辛劳、忍气吞声的”老妈子“。
这种团体里的角色分配,也与自尊感有强烈的联系。自尊感强的人,更容易维持自我的边界,争取到较高的地位和支配权的角色,并且坚决只做属于自我角色的事情。而自尊感低下的人,更容易被支配、被洗脑、被安排。而一次次的互动,似乎强化了自己只有”被需要的“价值,而没有独立自我的需要。这也是为何有的人虽然职业地位不高、社会成就不算大,当退休、脱离岗位后不再被团体需要时,会很低落、失望、没有归属感觉的由来。因为他的自尊、自我感主要建立于对别人、对社会有用的基础上。
最后,我们结合上面的案例说说不能平等交往的根源。
一个人坚韧的自尊强度、有效而灵活的自尊管理,来自于三个方面:
第一,稳定的、安全的依恋。一个及时的、有情感回应的母婴依恋,是一个人自我感、自尊感诞生的基础。
人在婴幼儿时期,吃喝拉撒睡都离不开母亲的悉心照料。如果母亲对孩子的身心需要不敏感,不能及时满足,容易导致婴儿过多的情绪受挫和创伤,其内心感受往往会持久地留下印迹。一次次的忽视与过度的情绪受挫,婴孩会觉得自己的需要即使很强烈也很难被满足。
这种不断强化的母婴互动,逐渐内化为内心客体的互动,会在成年后不断投射到与外界的交流中。他们会觉得:
1。周围的人都是冷漠的,看不到自己的需要;
2。与其被他人冷漠,还不如自己降低对自我的期待。
无意识中,让内心偏向自我贬低、自我虐待的客体互动得到了强化。即使别人未必不愿与自己形成平等互惠关系,但自己总觉得对方在欺负自己,却忽视了自己没有积极主动去争取的事实。
第二,来自强大客体的持续的支持。自尊的管理关于接纳自我的需要、足够赞同与认可自我的存在,并在此过程中不断与外界发生交换。这部分功能需要逐渐内化、认同一个强大的客体。
而这个过程,父母、老师、以及孩子理想化的人物都会起到部分作用:
1。允许孩子享受部分全能的感觉,尊重他的需要,只要不侵犯别人的权益、不危害健康,就尽可能允许他自己掌握自己的生活;
2。在孩子需要帮助的时候,肯定他已经做到的事情,给他示范如何完成复杂任务的技能,允许一个成熟与掌握的过程。
这对一个人通过掌握技能、延迟满足自我都会有积极的作用。上面案例中,小男孩的母亲和服务员所做的恰恰接纳了孩子自我支配的需要。告诉他实际情况,不催促他,也不给他压力。这份会让很多大人都羡慕的健康自尊,自然离不开这个相对滋养他、尊重他的环境。
第三,成长过程中各种创伤经验的影响。一个人的自尊必然是在各种创伤中发展与强化,即使婴幼儿时期得到很好的抚育,长大过程中也必然经受种种考验。小到一门课成绩总是考不好、被老师批评训斥,大到遭到同学排挤、青春期失恋。这些创伤是难以避免的。这些生活的意外、无常,也会延续终生。而这些创伤的发生,都在打击我们的自恋、自尊:我是优秀的,我们的环境的足够安全的,我们的能力是不断进步的。所以如何应对已然发生的不幸,是维持自我可以争取到的最好生活以及自我是否有能力保护自我的根本问题。
很多创伤的发生来自于不可抗力。因此,如何累积一些有效应对挫折的经验,接纳现实中不确定性,以获得较多的社会和情感的支持,都会影响一个人应对和走出创伤的能力。在此过程中有被动的部分,但人最可贵的也许就是主观的能动性——主观的可选择性,即无论外界发生什么,我们至少可以拥有的是如何面对它的态度。
综上所述,不敢争取自己的权益、害怕给别人添麻烦都是自尊管理的问题。作为成年人,现实的经济理财、身体健康、人际关系需要管理,自尊自信、压力水平等主观体验同样需要有意识地调节,使自己逐渐靠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自在客观的境界。
推荐阅读:
1、《自尊的6大支柱》 纳撒尼尔·布兰登 红旗出版社
2、《心理动力学疗法》 卡巴尼斯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新浪女性(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