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我们需要更“自以为是”些

2016年08月10日 16:25 新浪女性 微博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自以为是”其实是需要非常多能力的。比如自信,有的时候,一些比别人眼光长远的人,在周围人的眼里会是自以为是的

  文章来源:十分心理

  作者|王雪岩

  “自以为是”,百度词条的解释是:总以为自己是对的。认为自己的观点和做法都正确,不接受他人意见,形容主观,不虚心。

  前日闲聊(嗯,就是闲得难受时找点事做的那种聊),让我在某一刻体验到,对于某些情况来说,父母如果真的能够“自以为是”,才是帮助孩子发展的好事。看,这就是做闲事的好处,闲中,可以激发出一些中规中矩时无暇触及的思想。

  事情源于一个朋友的帖子。那帖子里写到一只母猫生了五只小猫,当五只小猫被一一领养后,母猫淡定并从容。我没去关注写帖子的人对于处理分离的领悟,而是一下子关注到了那只母猫的折耳血统。于是就在群里发了一句“竟然让她生了五只,折耳猫的基因缺陷会让它们老年很痛苦,好残忍的人类”。有些国家是禁止折耳血统随意繁殖的,因为它们的缺陷会让它们太痛苦。一言引来诸多解释,大家告诉我它是意外怀孕,然后一位相熟的朋友顺势给了我一个对仗的句子:“自以为是的人类”,因为对它而言,做妈妈的渴望是天性,人类没有理由因为怕它痛苦而剥夺它生育的快乐。

  我们不是猫,谁都不能代表猫的情感世界,所以显然,折耳猫该生或不该生,两种观点都颇自以为是,都是自己内在情感、人生哲学观的投射罢了。

  只是当我说不应该让那只猫生时,会唤醒很多人成长过程中被剥夺、被控制的体验,甚至可能会唤醒曾经作为弱者被伤害的愤怒(创伤唤醒);

  而说应该生的,在包容尊重的初衷之下,却可能隐含着对责任的放弃或者对开明母亲的呼唤,或者对痛苦的否认,或对掌控命运的渴望(各种防御机制)。

  所以,人世间的事情,真没有哪一件可以是绝对正确而毫无坏处可寻的。所有的事情,不管看起来是好是坏,一定会有相对的一面隐藏其中。

  倒是关于“自以为是”这几个字,让我想到了曾经历过的一些人和事,让我想到,他们生活中的艰难,恰是因为父母太缺少了“自以为是”的能力,造成了亲子两代的苦恼。

  A妈妈与儿子关系非常紧张,她在成长中是一个被伤害的孩子,所以她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有诸多的困难。在孩子小的时候,她对孩子严苛管束,随着孩子渐渐长大,亲子关系越来越紧张。慢慢,她不再有能力与孩子抗衡,为了缓解关系,她开始放手。当孩子获得更多的家庭权力后,开始变得对父母颐指气使。而她为了不破坏与儿子渐渐“变好”的关系,只能全盘接受孩子的不断攻击与伤害。当我问她为什么会是这样的时候,她说“我区分不出来什么才是对的,也不知道什么是应该拒绝的”。她内心缺少的,是“自以为是”的能力。

  B女士与领导关系非常紧张,只要是领导安排的事,她一定会用各种办法顶回去,还会满腹委屈,觉得领导总跟她过不去。后来聊到她的成长经历,她自己对这一现象突然有了理解:她的爸爸是家中的顶梁柱,有着绝对的权力,而妈妈是一个很懦弱的人,所以,在她的成长中,她很难感受到妈妈的价值。她是家中最小的孩子,很受父母宠爱,所以,在家中她拥有着除了父亲之外比其他人都高的地位。她的母亲也必须服从于她。她带着这个模式长大,容不得别人指挥。但是,她的生活也很痛苦,因为她感觉没有人可以约束得了她,内心的破坏冲动像野兽一样难以控制。她说,“真希望那时候我妈可以多管管我,哪怕是打我也好,现在就不必这么痛苦了”。在她与母亲的内心世界,她们都没有能力感受自己的“是”。

  仔细想想“自以为是”这个行为,在现代汉语里是一个贬义词。但如果抛开其脱离现实的自傲与自大部分(这种状况本身就已经是人格中的非健康内容了),一个母亲(孩子的主要养育人,不是单指“妈妈”这一个人)其实是需有能力“自以为是”的。当然,既然是自以为是,就有可能是错的,但是,如果一个母亲能够冒犯错的险,而坚持对自己决策的相信,这个母亲的功能也不会太差(偏执者除外)。

  以孩子的学习问题为例。很多妈妈曾非常焦虑孩子小学不写作业怎么办?孩子初中搞对象怎么办?孩子高考成绩差怎么办?等等。焦虑一路,管束一路,对抗一路,最终,可能还是怕什么来什么。而另一些妈妈从一开始就坚信孩子的事情应该由自己去努力,所以不陪写作业,不督促装书包,不陪上各种补习班。但是,她们还是可以看到别家妈妈在孩子身上花了多少心力,所以,如果缺少了点“自以为是”的能力,是很难耐受对比之下的焦虑的。

  另一个例子是母亲与婴儿的关系。对于刚出生的婴儿,ta没有语言表达,肢体动作也尚在发展中,母亲理解婴儿的需要,只能是来自“自以为是”的观察和感受:在自己的情感中去体会和理解孩子的需要。而这些,恰是一个有抱持功能的母亲共情孩子的基础。

  很多母亲“自以为是”的功能不足的同时,更多情况是“自以为非”,这给孩子的成长增加了更多困难。比如,一个在家暴下无力脱身的妈妈,为了缓解被虐待的痛苦,她会将自己感受为坏的,所以才活该被虐待。而目睹母亲这些受虐经历,女儿往往会认同妈妈的受虐人格内容,或者自暴自弃,或者重复母亲的命运,也有些会对母亲反向认同,发展出强烈的对异性施虐的愿望。

  有些父母无力去改变糟糕的命运,认为“我根本没有能力变好”,于是就像是被卡死了,一边抱怨命运的不公,给自己带来太多的痛苦,一边不断告诉试图帮助他的人:那些太困难了,我改变不了。他们无力从自己身上寻找资源,也无力下决心做出哪怕一点点改变。他们被幻想中自己的无能、糟糕等等吓倒,只剩下抱怨。而他们的孩子,很可能也会继续成为他们那样的人。

  “自以为是”其实是需要非常多能力的。

  比如自信,有的时候,一些比别人眼光长远的人,在周围人的眼里会是自以为是的(贬义),这只是因为别人尚没有他的眼界,也就无法看到他眼中的风景;

  比如承担责任、承受焦虑的能力,当一个人能够坚持自己的选择时,必须要同时有能力承受选择错误的压力,只有不被出错的恐惧压跨,才有可能坚定前行;

  比如清晰的心理边界,只有边界清晰了,才不会被他人的情绪所扰,才能区分出自己的权力和责任,从而避免来自他人的影响。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新浪女性(微博)

推荐阅读
聚焦
关闭评论
精彩原创+ 更多
高清视频+ 更多
潮人热议+ 更多
美图精选+ 更多
博客推荐+ 更多

庾澄庆再婚,伊能静送祝福为何引来非议?

7月30日,哈林通过经纪人正式发表声明:“本人庾澄庆与张嘉欣小姐已经公正结婚!”[详细]
庾澄庆再婚,伊能静送祝福为何引来非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