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爸妈没给你好的三观,到哪里来找补?

2016年08月16日 17:24 新浪女性 微博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和这些伟大的灵魂相遇,的确可以改写我人生的很多部分。我有些后悔晚看了书,否则我可以提前准备如何做一个更好的父亲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心之助”——女性心理专业平台

  文丨卢悦 (新浪微博@卢悦卢悦)

  小编丨 心之助云云

  我们的人生就是一本书,这本书是由多人合著的。头三位作者当然就是我们的父母和我们自己了。这三名作者为这本书定了调子,定了格局,定了主题。所谓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在生命早期,我们的“写作能力”比较差,所以完全听父母这两位作者的。但在后期,当我们开始接触社会后,我们的“写作能力”增强了。我们开始受老师、领导、同学、同事、朋友们的影响多了,这个作者群是我们第二轮的撰写期。

  这两轮作者的创作都有共同特点:他们的撰写有很大的随意性,完全是出于他们自己的人生阅历和成长体验,有可能他们的想法非常好,也有可能他们的想法想当糟。在某种程度上,我们的选择性不大。

  我们可以寻名师、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当我们开始成人的时候,我们可以自主寻找更有质量的“作者群”。这个世界上总会有一些书,会让你的灵魂发烧。

  
   高中时期,当我看到村上春树的《国境之南,太阳之西》的时候,就有一种彷徨迷离的失神状态;《挪威森林》之后,有几天,我很恍惚,不知道身处何处。我喜欢村上春树早期的作品,深入骨髓的孤独是我青春期的底色。从此以后再次让我触动的就是心理学的书籍了。而这一触动,就是十几年。

  之前村上春树、金庸这样的作者,不过是偶遇的作者。但真正的主动寻找,还是我大概27岁的时候开始的。那时我接触了朱建军的《你有几个灵魂》,第一次感觉到狂喜的感觉。你感觉到脑洞大开,创意和想法源源不断地涌现而出,你会忽然之间领悟到很多事情,你会发现,原来这个世界这么奇妙。

  《你有几个灵魂》说的是我们都会有一些主人格和子人格,主人格就是我们意识到的人格,而子人格则是在某些时刻会冒出来的人格,比如“窝里横”的男人,在工作的时候,是窝囊废,在家里就是霸王龙。比如“人来疯”,在平时的时候,很沉默,可是家里来人以后,这个孩子就开始各种表演,求点赞。

  这些都是不同的子人格在不同场合的展现。重要的是,我们不同的人格角色的扮演是有其内在的原因的,而且我们不同的人格之间也像一个小社会一样,彼此之间有好恶关系的,有些人格被排斥,有些人格被欢迎,有些人格之间组成联盟,有些人格之间互相冲突。那一瞬间,我忽然发现自己原来可以成为一个导演,去调动不同的子人格,替换掉那些不适合的子人格!自己的内在原来就是大千世界!

  后来我读的书,大概就邀请三种作者:

  第一种作者是大家都说好的作者,你会附庸风雅。比如弗洛伊德,我兴致勃勃地读了他最经典的著作《梦的解析》。最后发现自己毫无所得,我可以埋怨翻译不好,也可以埋怨这个德国人说话太绕,最后会怀疑自己是不是理解力不够啊。这样的所谓的大作者,我只能硬着头皮读完,以求内心的满足——你看,我读过大部头的作品了!(大部头:一般指一些很厚很全或文字量非常大的书)

  第二种作者就是所谓脑洞大开型的。比如《人我之间》这本客体关系的经典著作,第一次看会感觉到一种和聪明人交谈的快感。同样是客体关系的书,我看了几本,只有这本写得明白晓畅,我可以非常清晰地明白: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其实都是过去关系的重演,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台裸机,最早期被安装的程序,决定了我们的视野,决定了我们的行为模式,决定了我们的命运。

  后来我看大卫萨夫关于客体关系的书籍时,被一个词击中了:“效价”。这是一个化学名词。就是说,两个分子之间会互相吸引,就好像情感之中作为负电子的我,会专门寻找正电子的你。

  这也可以解释我看过的系统家庭理论中“家谱图”的奇观:一个贫穷低贱的家族会强烈地和一个书香门第的中上层家族之间有一种神奇的连接。一个家族寻求着往上走,一个家族因为长期在上层失去了生命力,而寻求一种更有力量的基因流入。

  就像是我们的民族每到文明无以为继的时候,就会有外族入侵,当我们的基因结合了外族的基因以后,我们的民族就又好像充电了一样,重获了一段时期的生命力。

  这些脑洞大开的想法看上去没有什么神奇,因为有些道理,你看过了和你悟到了会有非常大的区别。有时你可能散步、闲聊中,忽然之间,就像是一休和尚的脑袋一敲,豁然开朗。

  你忽然明白了很久很久以前读过的一些文字,原来是这个意思啊!就好像你和一个很聪明的人在一起时,当你开始懂得他的意思,你就好像掌握了一项独门秘技一样充满价值感!

  第三种作者会让你灵魂出窍。这种类型莫过于我的最爱科胡特了,他的著作《自体的分析》、《自体的重建》和弗洛伊德一样诘屈聱牙,被很多人称之为最难懂的心理学书籍之一。当时我看了两遍,甚至手抄了一遍。我看的是繁体版的翻译,繁体版的带着文言色彩的翻译,加上德国人特有的有话不好好说绕来绕去的风格。

  为什么它会让我如此着迷?因为这本书里有很多内容,我都自己体验过。我就是一个自恋型的人,这本书简直很多的部分就是在写我。

  当我看了这本书后,再看自己和别人,我脑中总会想到他写的很多内容。此时我才摆脱了读弗洛伊德著作时期的挫败感,不是他太高深,而是我们没有缘分。看书其实和恋爱是一样的,你这一生总要遇到一个人让你心动,因为你们之间是有“效价”的,我的人格特点和科胡特是相似的,所以我能懂他,他能懂我。

  和这些伟大的灵魂相遇,的确可以改写我人生的很多部分。我有些后悔晚看了书,否则我可以提前准备如何做一个更好的父亲。而现在让我痛苦的是,很多时候我没有真正修炼好,如何给孩子更好的爱。但科胡特也说,孩子也需要“恰到好处”的挫折,重要的不是我自责,重要的是我是否可以follow孩子内在的情绪。

  不带诱惑的深情与不带敌意的坚决。这可以作为我们面对自己和这个世界的座右铭。

  科胡特说我们每个人都会将他人物化,这种倾向是一生持续的。我们的一生需要两种爱,一种是镜映之爱,就是当一个孩子说妈妈,你看天上有飞机的时候,妈妈也会很开心地说:真好看!好神奇!此时妈妈和孩子融合在一起,孩子的感觉被确认,孩子的自我就可以由此发芽;另外一种感觉是可以站在爸爸肩膀上说:哇我好伟大啊,然后飞机低空掠过的时候,孩子有些害怕。此时爸爸说,没关系,有爸爸在。他又说,爸爸你真厉害!这个孩子有了一个可以理想化的形象,这样他就有可以向前的动力——我长大了也要像爸爸一样厉害!

  被镜映而产生的全能感——站在爸爸肩膀上的老子天下第一的感觉。与遇到危险或者看到爸爸很厉害时很想认同的理想化组成了我们的自体,而我们一生中需要修补的就是早年因此产生的不足。很多时候,当我抄写这两本书的时候,我会泪满眼眶,因为我能体会到他的文字,我觉得这文字就在深深地共情着我,我能感觉到这文字是带着一种可以让你内心深处发抖的美感。

  就是在这两年的读书会里,我们一起品味科胡特文字的美,我发现这比我一个人抄写还要有启发,因为每个人都可以从不同角度和不同体验来发表自己的想法,这又激发了我更多的体验和联想。我感觉似乎我们一起又重新创作出了一本书。

  有时我看到书,还能想到大家一起分享书香的快乐——这不就是镜映的快乐吗?我们的美好是需要分享的,我们的美好是需要互相激发的!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新浪女性(微博)

推荐阅读
聚焦
关闭评论
精彩原创+ 更多
高清视频+ 更多
潮人热议+ 更多
美图精选+ 更多
博客推荐+ 更多

庾澄庆再婚,伊能静送祝福为何引来非议?

7月30日,哈林通过经纪人正式发表声明:“本人庾澄庆与张嘉欣小姐已经公正结婚!”[详细]
庾澄庆再婚,伊能静送祝福为何引来非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