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知道对自己好,就是做不到

2016年08月17日 07:02 新浪女性 微博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人生所有的痛苦都来自于欲求得不到满足,而这些痛苦中最最痛苦的莫过于我们知道有途径可以满足,但自己就是做不到!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心之助”——女性心理专业平台

  文丨 心之助签约作者 戴喆  卢悦  赵悦辰

  小编丨 心之助 云云

  明知道对自己好,为什么做不到?

  “我想减肥!我运动、节食、吃药、照镜子、录一段音频设成彩铃骂自己是猪……什么狠招我都使了,可我就是坚持不下来!”

  “我想戒烟!为戒烟我把小区超市里的零食都买空了,100块钱以上的打火机我都扔了11个了,结果是我买不起好烟改抽‘中南海’了。”

  “我想分手,和他在一起太痛苦了!我绝对相信分开了对我们都有好处,可是为什么我就不能撒手呢?”

  “我想戒微信!”、”我想完整的读完一本好书!“、“我想每天早睡!”、“我想不拖延!”、“我想不对孩子发脾气!”、“我想戒网游!”、“我想考托福!”、 “我想坚持跑步!”、“我想不迟到!”

  “我想!我想!我想!……我想不再每天发誓改变然后又做不到了!”

  以上“我想”有多少人中招了?反正我不会告诉你,我自己都中了好几个。

  是啊,为什么我们想做成一件事,或者明知道戒掉什么是对自己好的,可我们就是做不到呢?

  1内在需要的冲突

  人生所有的痛苦都来自于欲求得不到满足,而这些痛苦中最最痛苦的莫过于我们知道有途径可以满足,但自己就是做不到!

  然而事实上,我们真的了解[那条途径]对我们意味着什么吗?

  比方说减肥。现在几乎人人都在减肥,但是多数人都是喊得热闹,就是管不住嘴。为什么呢?

  原因是我们不清楚自己的内在。表面上我们的欲求是身材好,身材好了我们就开心了,所以管住嘴就行了。可是我们不清楚,那些垃圾食品对我们意味着什么。

  一位减肥女曾这样和我说:

  “戴老师,我这周一共吃了三次炸鸡。一次是在我完成了一个工作项目之后;一次是我跟男朋友吵架之后;最后一次好像没什么特别的,只是我下班正好路过炸鸡店,闻到味儿了没忍住。”

  我和她一起分析,然后结果是 :

  她的原生家庭表达爱的方式就是给她做好吃的,减肥女内化了这种方式,于是,

  1、在她辛苦的完成了一个项目之后,她想奖励自己,赞赏自己,于是她潜意识的就用了这种方式。

  2、当她受委屈,情绪不好的时候,她也是如此。曾经她爸爸在她不开心的时候,经常带着她去买一些好吃的。于是在她想要爱护自己、抚慰自己的时候,她也不自觉地就会吃东西。受伤了——吃东西,特别是吃那些她平时不能吃的东西,这会让她感觉到被爱,被疼惜,感觉到自己很重要!

  “那戴老师,第三次我因为闻到味儿没忍住呢?”

  “因为你馋呗!”。。。。。。

  其实不光是减肥,所有“戒”字都是如此。有的人戒不了烟是因为他要通过吸烟来纾解压力、释放不好的情绪。

  没有烟,他会感觉痛苦,感觉所有的坏情绪都憋在心里。最后因为这些情绪可能反而会影响他的健康。

  由此可见,我们的一切行为都有动机,找到内需,再找到实现内需的合适方式来取代它,我们才可能真正的实现“戒”。

  2原生家庭造就的内在智慧

  当今社会,很多人在有情感需要的时候都不知道怎么安慰自己。很多人难过了就去看电影,空虚了就去买东西,焦虑了就去胡吃海塞。再甚一些,痛苦了就去买醉,孤独了就去约炮,绝望了就去吸毒,没事儿干了就去飙车找死。

  总之解决情感问题的方式就是从外界得到,无法从内在获得力量满足自己。那也就是说,我们情感实现的创造性不够。这归其原因来自于我们的原生家庭、我们的成长环境。

  如果养育者能够给我们一种好的关系模式。比如充分的给予我们关注、支持、关爱、认可、接纳、共情。我们的原生家庭是这样一个成长氛围,那这个孩子就可以获得很大的安全感和爱的基础。

  而这些安全感和爱的基础也会帮助他获得更加有创造性的去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也就有更高妙的方式来满足自己内心需要。

  相反,如果我们生活在不安全感之中,生活在焦虑的环境之中,那我们的思维就会很呆板。我们不敢冒险,我们认为周围的世界是不安全的,别说突破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我们能活下来就不错了。

  所以,这种不好的原生家庭会造就我们在情感上是弱智的。在我们遇到问题、困境的时候,我们会表现得很没有弹性。

  于是很多人就表现的脑子一根筋!我要幸福就要找个好老公,想找个好老公就得有个好身材,有好身材就得减肥!减不下来,我的人生就毁了!想到人生都毁了,我就格外的痛苦,而这种‘苦’又会让我更想吃点‘甜’的!

  这种感觉就像我们在把自己逼向死路,仿佛不用洪荒之力解这个结,我们这辈子就算完了。

  其实幸福是有很多条路可以走的。做不到就做不到,做不到不会死。减不下来肉,就多读读书,一个智慧的女人照样会很有魅力。或者说我们非要找个男人吗?没有男人我们就不能幸福吗?

  我们可不可以参加“心悦会”来提高自己追求幸福的能力?我们可以不可以找老师们做做咨询来摆脱困境?

  说到底,这种“为什么做不到”的背后,还有一些伤痛需要我们去疗愈。等这些伤痛疗愈了,我们也就不会再和自己较劲,非要去做那些说什么都做不到的事情了。

  3意识的对抗和潜意识的对抗

  小爱和华子是一对冤家。两人的业余生活就是彼此吐槽。

  小爱吐槽华子不上进,华子吐槽小爱女权主义。

  他们的吐槽,其实也都表现着各自的——“想做但是做不到!”

  华子:“我不是不上进,我挺努力的!只不过我们那种单位干和不干都一个样儿,我干好了也不能怎么样,所以没动力啊。”

  看起来华子很想努力工作,可却有些使不上劲儿的感觉。我们剖析一下原因,这是华子在意识层面的一种对抗。

  华子家境不错,毕业后家里给他安排到了事业单位工作。他的工作很清闲,收入很稳定,这是很多人都羡慕的状态。

  然而华子内心并不这么认为,他意识里虽然也觉得外面工作不好找,也知道自己的能力到外面去根本找不到这么好的工作。可是他却觉得,自己被家里人安排到这份工作上,自己再怎么努力也不是自己实现的价值。他的内在总有一种懈怠的,想要对抗的感觉。

  他的意识中只是部分认同了这份工作,而这种认同的底色是无奈、顺从、不得不。那这也造成了他在工作中总是想努力,可是又不能全身心的使出洪荒之力。最终造成了所谓的“想做但是做不到!”

  那小爱的“想做但是做不到!”是什么呢?这个够狠!

  ——小爱想和华子分手,可却总分不了。

  小爱很强势,工作很积极,很有上进心。她经常跟我们吐槽华子的懈怠、没有生活追求。有时候我们都被她吐烦了,就问她:“你那么看不上他干脆就分了吧,反正你们也没领证!”

  小爱这时候又打退堂鼓了,说了很多华子的优点。后来有一次我们深聊,才帮她挖到了深层次的原因。

  原来小爱的原生家庭就好像她自己一样,生活的非常紧张。她的爸爸妈妈是商人,成天摸爬滚打在商战之中。这样的原生家庭文化,也让小爱内化了一种价值观。即:人要不断地追求更高、更快、更强。只有不断的实现自我,完成自我超越,人活着才有意义。

  然而,她又为什么找了像华子这样成天以“享受生活”自居的人呢?原因就是小爱虽然意识上认同了父母的价值观,然而在她幼小的童年里,她一直渴望父母能够陪在自己身边,能够享受一个家庭带给自己的温暖。

  小小的她也时常看到自己的父母非常疲惫,每天忙忙碌碌的连个坐在一起吃顿饭的时间都没有。所以潜意识的,她也在向往平凡的、慢节奏的生活,只是这种潜意识已经被她的意识掩盖了,并不是她能察觉的。

  于是意识上她不能让自己停下来,但是潜意识的她却找了一个感觉“游手好闲”的老公。

  换句话说,她其实是在对方身上实现自己未被满足的内在需要。她很累,很想休息,很想停下来享受生活。然而她没有办法接纳自己这样,于是她只能找到华子,慰藉一下自己深层次潜意识的部分,然而回到意识层面,她却看不上华子的‘一身酸懒肉’。

  这种潜意识的对抗有时候连我们自己都想不明白。我再举个例子——拖延症。

  很多人小时候父母逼着自己抓紧时间学习。我们当时都知道高效率的学习是对的,但是我们很疲惫,而且也觉得被人逼迫的感觉很不好。是啊,人人都想要自我实现,想要主宰自己的生活。

  我们内心很抗拒,学习起来就不情不愿,表现出来就是拖拖拉拉。实际上我们是用拖延来进行无声的抗议!

  而到大了以后我们也习惯这样了。我们总是用拖延来去应对那些‘我们感觉上自己不得不做’的事情!

  这是我们的潜意识在帮我们对抗我们的意识!深一点说,我们是在用失败,来对抗内在父母的声音——“这些事儿,你必须做!”、“这些事儿,我不想做!”而这也是我们“想做而做不到”的重要成因之一。

  4自我挫败型

  这种类型的人内在都有一个不合理信念,即:我不行,我不好,我不能成功。

  这种信念来自于我们的童年经历,有些原生家庭文化崇尚“批评使人进步”,妈妈那指责的手指每天都悬在我们的头顶:

  “你看看你写着这是什么?七扭八歪的,重写!”

  “瞧你这屋子乱的跟猪窝似得!”

  “我们家这孩子,太不让人省心了。这不前两天……”

  父母每天传递的内容核心都是——你不行,你是差的,你不如别人,你要不听我的你什么都不是。

  那久而久之,我们在心中就会内化这个信念,觉得我是不行的,我是不可能成功的。这就像我们给自己念了一个诅咒,即便我们努力到就差一步成功的时候,这诅咒也会跳出来让我们遇到各种状况,从而远离成功的实现。

  另外还有一种原生家庭文化也会影响孩子不能成功。

  这种家庭文化就是——“安乐主义”。

  父母每天念的都是:

  “有钱人有什么好?有命挣,没命花,前两天那谁谁谁的儿子不又开跑车撞死了吗?”

  “这奥运冠军有什么好,练了半天一身的伤,最后退下来什么都不是。混得最后还给人搓澡去。”

  “儿子,我给你转篇文章哈——‘幸福跟钱没关系~’”。

  这样的价值观也会给我们一个内在信念,即:成功不是好事,反而很痛苦。于是我们恐惧成功,因为成功了就会突破我们信念中的舒适区。我们一旦获得了某种实现,我们就会紧张,就会觉得灾难就要来临。

  于是所有靠的我们努力才能完成的事情,都会让我们在最后败下阵来。这造就了一种恐惧型的“想做而做不到。”

  5个体成熟度太低

  很多欧美国家,18岁的孩子还找家里要钱、还和父母住在一起,都会被别人看不起。然而在中国,18岁的孩子你要说父母把你赶出家门让你独立,整个社会都会谴责这样的父母太没有人性了。

  西方国家非常重视个体意识,他们把个体分离,把人人都要为自己负责的意识融到了骨子里。而中国社会则具有很浓烈的家族意识。比如形容婚姻我们常听到一句话叫,“结婚可不是两个人的事,这是两个家庭的结合。”

  西方家庭就像蔬菜沙拉,番茄是番茄、黄瓜是黄瓜;而中国家庭就像八宝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黏黏糊糊都在一起。所以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我们的自我意识都很低。

  这造成很多成年人都并不清晰自己的价值观。他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往往是这一段时间流行什么,他们就从众的追求什么。

  一说[微商]火了,个个都把自己当成了商业巨子,本来工作干的好好的,一转眼全都开始折腾朋友圈。

  又说[理财]火了,仿佛不会理财的都是酒囊饭袋。一个个义无反顾的投进了各种“宝”里,庄家钱多的都不知道怎么烧,最后坑爹的大眼瞪小眼。

  再说[微信公众号]火了,不管以前爱不爱写的全都注册一个号,憋好几天惆怅出一篇,看没俩点击又扔一边了。

  这种现象在中国非常普遍,所谓的跟风、从众,正是因为我们不知道该怎么为自己负责。仿佛只有跟着队伍我们才能安全。这也体现出我们内在的不成熟。试问如此心态,我们做什么又能做的到,做的好呢?

  另外不成熟的心理还体现出,我们总把自己当孩子。

  我们做什么事儿,总想要别人替我们负责。失败了就找借口,躲在他人的背后,永远当一个扶不起的阿斗。

  “我减不了肥,我孩子天天吃垃圾食品,吃不了都坏了,我都得替她吃了。”

  “我是想看书,可是我哪有功夫啊?天天我得忙着做饭,洗衣服……”

  “我们俩好不了了,我这边学着‘心之助’想改善关系,他那边一点儿都不配合。我自己努力能有什么效果?”

  我们有时就像‘口欲期’的孩子,“ta不给我奶喝,我就一定饿死了!ta不帮我,我就一定没办法。”

  在我们心里对方就是不可替代的,不可获缺的。没有对方我们就不能活,我们就成功不了。我们把自己当成小孩,这些对我们好的事,我们光等着别人帮我们做到。这种等着吃奶的依赖感,又能让我们做到什么呢?

  明知道对自己好,为什么做不到?

  这个话题其实是帮我们找到一个探索自己内在的点,它能帮我们更加了解自己。

  我们可以试着和我们内在那个受伤的、脆弱的声音对话,共情,接纳。让她告诉我们她的感受,她的想法,她的需要。而当我们寻求理解的呼声被我们自己听到了,理解了,那也即是我们走出困兽之笼,获得“自由”的重生之时!

  做到做不到,真的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有没有看到受伤的自己。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新浪女性(微博)

推荐阅读
聚焦
关闭评论
精彩原创+ 更多
高清视频+ 更多
潮人热议+ 更多
美图精选+ 更多
博客推荐+ 更多

庾澄庆再婚,伊能静送祝福为何引来非议?

7月30日,哈林通过经纪人正式发表声明:“本人庾澄庆与张嘉欣小姐已经公正结婚!”[详细]
庾澄庆再婚,伊能静送祝福为何引来非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