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你坐地迷惘的时候,有人已经找到新的机遇了

2016年08月19日 07:40 新浪女性 微博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不做的时候,怎么看都渺茫;一旦做起来,尽管困难很多,内心反而不再焦虑,而是想着眼于解决手头的困难了。良心也不再处于无所作为的焦灼状态,而是安定了下来。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温言”  

  有个做电信业技术的朋友找我聊天,他觉得自己所在的行业正在衰落,那些行业内红极一时的公司都不行了,他想转型又不知道应该往哪里转,所以很迷惘也很着急。

  有个来自TOP500强公司的工程师朋友找我聊天,觉得他们公司快不行了,核心产品已被新技术边缘化,用户使用习惯有了颠覆式的改变,她不知道自己该转型还是创业,还是继续留下,因此很迷惘也很着急。

  还有个做服装的朋友来找我谈心,她曾野心勃勃地想做国内儿童户外童装的第一品牌,然而走完研发到制作再到渠道的流程后,她已经对未来心灰意冷,想去国外学奢侈品管理,又想在国内试试电商。她不知道该怎么选,很迷惘也很着急。

  我呢,看到他们那么迷惘也很着急:光坐着想那么多有啥用啊?赶快先就着手边现有的资源,试着投入改变起来啊!

  可是他们又确实都有不能立刻投入去转变的理由。

  电信业的朋友已经习惯了体制内的生活,而且他做的技术也不是随便什么中小企业都能负担的。而创业呢,他一个有家有口正需要用钱的人,不敢轻举妄动。

  500强的朋友虽然已经当程序员很久了,可是不同工种间的分工是很不同的,在大企业开发有大企业的思维,在互联网公司开发有互联网的思维。她已经年过四十,转型和转行都困难重重。

  搞服装的朋友说,服装这些年都是这个样子,越做越觉得没有希望,但又总有些新渠道新需求衍生出来,似乎做下去还有点新的希望,放弃又觉得可惜。

  这些踌躇和犹豫,都是对的,也真实存在。

  疲于奔命是人生这个阶段必须经历的事情。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会承担起更多的责任,也会越来越身不由己。

  一方面,你的想法和灵感会因为多年的工作生活经验积累被激发出来;另一方面,来自家庭的牵绊也会越来越明显。

  之前熟悉的领域内所获得的经验和积累,既是宝贵财富,也是进行转型时的负累。不可能想走就走、想转身就转身、想单干就单干,牵一发而动全身,更要仔细筹划。

  于是绝大多数情况下,生活就在这种观望中白白地流走了。

  距离我上次见着这三个朋友已经快一年了,他们仍分别沉浸在各自的痛苦中,也仍然在感到迷惘和焦虑。

  我自己也经历过这种阶段,这种瓶颈也持续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自己大概知道未来的趋势是怎样的,也动了想辗转腾挪的心思,可是前有狼后有虎,手里又没兵器,总觉得困难重重; 但又觉得,比起困难重重,坐以待毙更不是个事,更甭提是在焦虑迷惘中坐以待毙了。

  无论你处于何种状态,清楚或迷惘,至少有些事是可以姑且先去做的。

  第一,当你确立了一个大概希望走的方向后,至少要围绕着大方向去做做多方位的打探,由浅入深、以点带面地收集信息。

  比如你在大企业里苦哈哈地赶进度时,就不要再看娱乐新闻了,而要阅读些专业书籍,一旦里面提到了不认识的名词,就尽职尽责地搜索一下并记住什么意思;删除没用的鸡汤公众号,看看互联网行业内的专家们又发表了什么真知灼见:什么是趋势热点,哪家公司拿了风投,哪家在骂声中躺倒,大家又放了什么样的马后炮,美国YC又做成了哪些case,业内怎么评论……

  这些二手了解虽然肤浅,却能给圈外人提供最快速高效的了解信息的渠道,并能使其具备一些基础知识。基础知识积累多了,才会慢慢有自己的感觉,才可能具备基本的判断力,才可以升级自己的信息来源,判别他人的观点。

  虽然此时你看到的仍然是天空一角,但这一个角、那一个角地看多了,蓝图就在拼凑下得以徐徐展开,你也会比之前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第二,你可以做的是四处找朋友聊,收集不同角度的洞察。

  同行不同行、沾边不沾边、各个部门的都可以去聊,从各个视角更多方位地看待这件事。至于对方是互联网公司的高管,是设计、研发还是HR又有什么关系?反正你都不了解,不如去听每个人提供他们自己的视角,分享自己的经验。

  大胆地把你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他们会告诉你:这个想法很好,but(但是)已经过时了;这个想法其实很幼稚,不过倒是现在的投资热点。

  在整个过程中,有一点至关重要,在多听别人意见的同时,要保持自己的判断力,不要轻易被别人所动摇,也不要轻易被别人所蛊惑——正如每个人都可以用自己的视角给你提供新的灵感,他们也会用自己的视角去解读世界,却未必符合事实。你不能把和别人的沟通作为唯一信息的来源,不能让别人替你做决定。

  第三,用尽可能少的成本,至少做点什么力所能及的事情。

  如果你不能抛弃工作去读书,至少可以花钱去买那些带你做技术项目的在线课程。

  如果你不能再去复习GRE背黑宝书,但美国的顶级名校都出了MOOC,试着上上,完成老师的作业,看你能不能挺下来。

  我在网上看过一篇很棒的文章:有一个四十岁的美国程序员,设计零基础,想去做交互设计师,最后成功转型。

  那个帖子很长,描绘了许多让他心生退却的细节,也罗列了大量他学习时觉得不错的资料和素材来源网站,并列出了许多重要的注意点,其中有一条非常关键:在你具备了基本知识后,要带着它们投入真实的海洋,去做几个真实存在的项目。

  这个工程师的做法是,随便选一个大家分享创业理念的网站,找一个合适的项目,从探讨产品原型开始,帮助项目的发起人把原型变为设计,然后被告知不是对方想要的,并挂在论坛上接受四面八方的评论或批评。这样来来回回地磨合好一个产品后,再加入一个新的团队。在这个过程中,他并没有辞掉自己原本的工作,从学习到设计都是在业余时间完成的。被磨掉了一层皮以后,他终于对交互设计是怎么回事有了切身体会,也明白了这件看上去很美的事尽管有许多难题和坑,但确实是自己愿意在今后去实践的。他这时才辞掉了原有的工作,进入了一家小型公司“从头再来”。

  其实在面对转型的迷惘和忧虑时,我们最大的隐忧就是:我之前已经走了这么远的路了,换条路失败了该怎么办?

  没有人可以确保转型会百分之百地成功,但如果能在转型前就积极地行动起来,储蓄相应的资本,绝对可以降低失败的概率。

  这个世界上有太多事情远看很美,走近了开始做就不是那么回事了。我们没法改变事实的真相,唯有磨炼脚力和视力,把自己带到真相身边。

  所以如果你心中有个渺茫的想法或愿景,就不要坐着干着急了,赶快一跃而起去做点什么吧!

  多听多看多问,坚持自己的眼光和判断力,一旦开始努力就要专心致志地做到自己满意的程度,不要成天纠结于结果必须怎样怎样,不要把愿景搞成销售指标,只能用KPI来考量。一旦这样,这事儿就会给你带来太高的期望值、太多烦恼和失望,失败的可能性反而会提升。

  不做的时候,怎么看都渺茫;一旦做起来,尽管困难很多,内心反而不再焦虑,而是想着眼于解决手头的困难了。良心也不再处于无所作为的焦灼状态,而是安定了下来。

  努力做着,此时不去想结果,不去追索成败,机会反倒来了。在你坐地迷惘的时候,别人因为动起来,已经找到新的机遇了。

  人生往往如此:如果你总挂念着一个目标,并且想方设法地实现它,命运真的就会带你到唾手可得的地方去,尽管很多时候,那是一条和你设想的根本不同的道路。

  这大概就是人们嘴里常说的“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吧。

  顾城有一句诗,可以给这篇文章画上一个诗意的句点,他说:“我想当一个诗人的时候,我就失去了诗。我想当一个人的时候,我就失去了我自己。在你什么都不想要的时候,一切如期而来。”

  ——这大概是我们所能预期的最好的未来了吧?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新浪女性(微博)

推荐阅读
聚焦
关闭评论
精彩原创+ 更多
高清视频+ 更多
潮人热议+ 更多
美图精选+ 更多
博客推荐+ 更多

庾澄庆再婚,伊能静送祝福为何引来非议?

7月30日,哈林通过经纪人正式发表声明:“本人庾澄庆与张嘉欣小姐已经公正结婚!”[详细]
庾澄庆再婚,伊能静送祝福为何引来非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