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奥运|那些美好的心理品质你get到了吗?

2016年08月24日 10:15 新浪女性 微博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女排精神不是赢得冠军,而是有时候即使明知道不会赢,也依然竭尽全力;是你一路走来虽然走得摇摇晃晃,在跌倒后站起来抖抖身上的尘土,但眼中依旧坚定。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十分心理”

女排

  历经两周的“第三十一届夏季奥运会”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降下了帷幕。奥运会在公平和共同认可的规则制约之下,把人类野蛮的攻击、贪婪和竞争的本能,合法、合理、艺术地转化为具有观赏价值的游戏(a game)。借用一位朋友的话说:奥运精神的魅力在于——它规避了人类贪婪的竞争本性所带来的流血、阴谋、杀戮以及专制;甚至可以让争夺的双方,相互学习,彼此尊重而成为朋友知已。

  作为中国人,我们尤其为中国选手在运动场上所展现的拼博精神而感动。感谢中国奥运代表团不俗的表现,最后以金牌26枚,奖牌总共70枚位列各国奖牌榜的第三位;他们既为我们带来了激动和快乐,也为我们带来了懊悔和失望。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女排在海归教练郎平的带领下,时隔12年后再次登顶奥运冠军宝座,让不屈不挠的女排精神再次感动中国。也许这正是竞技体育的魅力所在:它充满了强烈的戏剧性、团队凝聚力、民族向心力以及心理感染力。

  奥运冠军绝对称得上人中凤凰,马中赤兔!无论从任何角度讲,他们都是这个地球上所属项目最卓越的人才,他们都是处于人生巅峰的人。想一想,我们中间有多少人能够吹牛说,“在我这个职业、这个项目或者说这项技能中,我是这个地球上最牛的!跳得最高的人!跑得最快的人!打得最好的人!”因此,他们绝对可以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扣杀

  那我们能从这些奥运冠军身上学到什么样的积极心理品质呢?仔细想了想,感觉他们有五个突出的心理方面的表现是值得我们在平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仿效。

第一是信念执着

  所有奥运选手都有一个绝对突出的特点,那就是目标导向,一心要成为这个世界上在某一个运动项目上最优秀的人。在这样强烈又高远的目标和信念的驱使下,使他们从很小开始就为这件事情做计划、准备以及进行大量的训练。同时心中怀有一种必胜的信念,一种舍我其谁的决心。

第二是专心致志

  很多优秀的奥运会冠军选手的日常生活都是围绕着比赛展开的,起码在四年的奥运周期内所专注的肯定就只有一件事情:力争让自己的体能技巧变得更加完美。如何训练我们的专注力呢?一个简单的做法就是可以每天想一想自己的目标是什么?如何去实现这样的目标?目标实现时会是什么样的状态?……等等,然后从小事开始,不断地反省、检讨并付诸实施。同时保持一种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想想自己还可以放弃掉哪些可以放弃的、无关紧要的事情,不断挑战自己的舒适感觉。这样专注力就会慢慢变成一种习惯。

第三是坚韧不拨

  优秀的奥运冠军都有一种不屈不挠的毅力,不怕失败、不怕挫折、不怕困难、不怕挑战,历尽洪荒之力,忍受生不如死。心理学家安吉拉·达克沃什提出毅力也许比智商和情商更重要,也许奥运冠军就是对她的心理学理论最好的印证。

第四是虚心受教

  所有的奥运冠军,无论水平多高,经验多丰富,成就多辉煌,都仍然充分地信任、接受自己教练的指导。很多时候,在我们高度专注的时候,当局者迷,我们的思路、视野、心态都会受局限;而如果在这样的时候能接受自己信任的人的批评、建议和帮助,特别重要的是在关键时刻能获得必要的心理支持,就可能成为我们成功的捷径。

第五是心身健康

  成功的奥运选手绝对是身心灵三位一体完美结合的人。比赛期间,他们的身材、体能和技能的状况一定是处于最佳的境界,同时,心理素质也非常地强大。当然,遵守规矩、法则和纪律的团队意识也是奥运冠军必备的积极心理品质。

  而这五项积极品质中,心理专家认为最为重要的是——坚韧不拔的品质,因为它代表一种能抗挫折的逆境情商,它可能是促成任何人成功的必备保障。

指导

  今年6月,最新一期的《心理学前沿》(Frontiers in psychology)发表了三位英国心理学家——柯林斯(R。 Collins)、麦克纳马拉(A。 MacNamara)和麦卡锡(N。 McCarthy)的一份研究报告,报告的题目是《卓越的冠军、冠军和稍差的冠军运动员之间的重要异同》。他们访谈了54位从事各项竞技体育的各国运动员,包括团体项目(如足球、橄榄球)和个人项目(如滑冰、赛艇等)的选手。这些运动员中包括:

  卓越的冠军,即那些职业球员并代表国家队50多次以上、或者是在世界上连续4年排名前三位,至少赢得了5枚以上的奥运奖牌,这些人当之无愧可以归为优秀的运动员;

  冠军运动员,是那些在集体项目中至少在专业水平,同时代表国家队5次以上,或者个人项目是在全世界排名前40位,至少获得过1枚世界锦标赛或奥运会的奖牌,这些人可以称之为好的运动员;

  稍差的冠军,是指那些曾经代表国家青年队或少年队参加过世界比赛,或者在个人项目上获得过世界和欧洲的少年或青年组比赛的奖牌,但是成年后没有任何突出的体育成就。

  这三位心理学家发现,区别这三类运动员的不是他们本身的天赋(都很高),训练的条件(都很好),教练的水平(都不错),而是他们的心态——特别是在面对挫折和痛苦以及迎接挑战和失败时的态度和行动!

  具体遇到挫折时,他们通常能做到如下几点:

  第一,再苦也保持初心的热爱。优秀运动员对于自己所从事的体育活动专心致志,充满了无限的兴趣,喜欢自己选择的职业和项目。有的运动员早期对自己的项目专注,但是在后期变得不是那么专心致志。相对而言,一般运动员对于自己所从事的训练项目却并不是那么专注,尤其是对训练没有多大的激情。

  第二,把过程中的失败当作磨练自己的机会。优秀运动员几乎是对挑战有一种“变态的”喜爱,有一种永不满足,永远求进步的心态;而且对受伤和落选也怀着积极的应对心态,把它看作是进步的机会,而不是一种失败。但好的运动员,就没有这么持久而强烈的积极态度了,一旦失败就不是特别的开心。相对而言,一般运动员由于早期的顺利而对挑战和失败没有多少心理准备,通常由于某一次的失败、挫折或者是落选,而轻易结束了自己的运动生涯。

  第三,任何时候都信任内在动力,不取悦不比较。优秀运动员经常思考和反省自己的动作,甚至时时在头脑里重演各种比赛和运动的细节。好的运动员也会经常反思经历过的比赛,但往往偏向于跟对手的比较和反省所获得的结果。然而,一般运动员基本上是更加关注如何取悦教练、父母和大众,更加关注比赛的结果而不是自己的运动体验和过程。

  当然,除了我们说到的五大积极品质以及最重要的逆境商之外,我们还看到运动员成功还少不了另一个重要的外源型因素—导师型教练和父母亲的影响。

  优秀运动员往往是在导师型教练的帮助下成长起来的;父母亲往往更多采取的是宽容、鼓励和支持的态度;父母亲和教练通常除了照顾和关怀,更多扮演好了同事、老师和伙伴的角色,更加关注他们的心理的成长和自我意志力的发展。

  简单来说,教练分为两种。一种是保姆型教练,一种是导师型教练。显然,导师型教练能培养出优秀运动员,而保姆型教练更多地培养出的是一般的运动员或者少量好的运动员。虽然一个事无巨细、无微不至的保姆型教练也许能让青少年运动员很早出成绩、拿奖牌,但不一定能保证这些人成长为优秀运动员。因为优秀是在无数次的挑战、失败和磨难之后自然养成的一种心理素质。

  有人曾经问,中国女排精神到底是什么?郎平回答说:

  女排精神不是赢得冠军,而是有时候即使明知道不会赢,也依然竭尽全力;是你一路走来虽然走得摇摇晃晃,在跌倒后站起来抖抖身上的尘土,但眼中依旧坚定。

  其实,这不仅是女排精神,也代表了所有感动我们的奥运精神。都说赛场如人生,虽然奥运结束了,希望我们每个人可以循着奥运精神的力量,在平凡的生命里成为自己的冠军!

激动的喜悦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新浪女性(微博)

推荐阅读
聚焦
关闭评论
精彩原创+ 更多
高清视频+ 更多
潮人热议+ 更多
美图精选+ 更多
博客推荐+ 更多

庾澄庆再婚,伊能静送祝福为何引来非议?

7月30日,哈林通过经纪人正式发表声明:“本人庾澄庆与张嘉欣小姐已经公正结婚!”[详细]
庾澄庆再婚,伊能静送祝福为何引来非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