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如何存在——不确定的年代,我们的焦虑与突围

2016年11月10日 12:08 新浪女性 微博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举目四望,他们在寻找各异的方式突围,而社会、心理、文化界又该为每一个个体,营造怎样的反思空间,给出怎样的助力呢?

关注公众号“新浪微整形”,查看更多精彩原创内容!关注公众号“新浪微整形”,查看更多精彩原创内容!

  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十分心理”  

  这样一个年轻人是不是你也很熟悉:

  他(她)从小是一个标准的好孩子,学校里读书成绩好,考上了好大学,也找到了体面的工作,甚至还留学,但是读着、读着就感觉到无意义;也奋斗,但目标实现时,感觉特空虚;情感寡淡,不知道自己要什么,很多事情提不起真正的兴趣,既不知道活着的意义,也不知道该怎么继续下去…他(她)会描述“我是有点不高兴呀,但也谈不上抑郁症,这个社会抑郁不是正常的么,谁不都这样活着?”

  他(她)可能放弃过自己真正喜欢的专业方向,选择了父母希望他们选择的公务员、经济金融专业等,因为“这才是社会精英的方向”;

  他(她)可能在外人看起来非常优秀,努力,学历高,有车有房有好的工作,甚至已经是“人生赢家”了,但是在看不见的内在,他们却有巨大的空洞、空虚和迷茫;

  他(她)工作的大部分时间无聊,没有激情,正谈着的恋爱不咸不淡,或者已结婚生子,被生活磨掉了大部分热情。

  他们常常会情不自禁地追问自己,究竟,自己做的事情有没有意义?究竟,要怎样才算是长大成人,要怎样才算是成功,而我准备去往的方向又在哪里……这一系列的追问,似乎又都与一个根本性的问题相关:真实的自我在哪里?

  人的一生,孤独、自由、无意义感、亲密关系……这些都是“存在”焦虑的一个个终极命题,如影随形,只不过,在这个飞速发展的物质化时代,人要面对功利化社会评价体系,还要在三十岁左右成家、立业、还要承担社会使命以及自我实现,在这么多使命的冲击下,保持内心的方向感,维持平静,谈何容易,因而焦虑感就显得格外猛烈,每个年轻人都会对内在的空洞与否感到惶惑与质疑,似乎连空气中都是放大了的疑问和迷茫。

  举目四望,他们在寻找各异的方式突围,而社会、心理、文化界又该为每一个个体,营造怎样的反思空间,给出怎样的助力呢?

  用文化、价值观引领年轻人的奋斗方向

  感召到这样的时代精神,也带着传播本土心理文化、促成理解的社会使命,2016年11月6日十分心理公号召集了数十位在心理界、文化界极具影响力的知名文化人士共聚北京玲珑塔,举行了《我们如何存在——不确定的年代,我们的焦虑与突围》心理名家 (公益)论坛。

论坛现场(王晖及其他专家)论坛现场

  (一) 源起:“为何要关注存在焦虑”

  “十分心理”公众号的创始人、原《心理月刊》创始主编王珲女士认为,年轻人的“存在焦虑”有四个非常关键的主题;一个是关于“人必然要死”,这是人这个生物,必有的缺陷;所以人一生都在追寻“意义”,而更有意思的是每个人还要寻求“自由”,可是你越追求自由,特别是现在我们有那么多选择时,你又发现你承受不了那个自由了,你还感觉“孤独”也是难以忍受的。

  在这个基础上,王珲指出,不理解“存在焦虑”时我们会发展出来非常忙碌的表面行为去对抗焦虑,而人其实应该多一点对自我的认识,对焦虑的认识,就会对焦虑多一点接受。她说十分心理有个非常非常重要的口号——“我们促进理解”,这个“理解”里就有对自身和社会、时代的理解。

  (二)破题:从积极人性和价值观的角度关注“空心病”

  来自清华大学心理学系主任、伯克利加州大学心理学系、东亚研究学院的彭凯平教授表示:学过心理学的人比没有学过心理学的人平均多活5.2岁,学习心理学的一个特别重要的作用,就是解决焦虑的问题。

  焦虑是人类的生存本能,追逐幸福同样是人类的天性,心理学特别是积极心理学已经为如何获得幸福积累了很多科学知识,幸福是一门科学,完全可以用科学方法进行探究。幸福由我们自己创造,而彭凯平教授指出,“破除焦虑魔障最好的方法就是人性里积极的力量和光辉。”

  北京大学精神科主治医师、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副主任、总督导徐凯文博士介绍了一种新的心理疾病。他说,“空心病”是一种流行于年轻人,特别是优秀年轻人中的心理症候群,是类似于抑郁症的普遍病征,所谓空心,即“价值观缺陷所致的心理障碍”。得了“空心病”的人不知道自己是谁,不知道要去哪里,在纷杂的世界里找不到自己,一直为别人活着、却不知道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所能想到的诱因,可能包括:单一分数指向的功利化教育、激烈的择校竞争、家庭和社会的双重压力等。

  中国现在的历史阶段很像美国50、60年代普遍关注“焦虑”的时期,而在一个普遍焦虑的氛围之下,我们现在的心理学是平移西方白种人心理学,那也叫“怪异”心理学,即白富美心理学,白种、有钱中产阶级,因为95%的研究都是对于这些人群做的。他期待,中国当下年轻人群体得到一些真善美的价值观引导。

  他说,“当我们做一件事情马上要得到反馈,反馈很简单,就是金钱和利益。这样大家只会越来越焦虑,焦虑彼此传递,原因很简单,看看今天窗外的雾霾,我们每个人都在为我们婴儿般的焦虑和功利主义、消费主义的观念付出代价。”

  (三)时代症候:为什么这个时代年轻人特别焦虑?

自我焦虑自我焦虑

  其实,焦虑在每个时代年轻人身上都存在,但是为什么这个时代的年轻人尤其容易陷入空洞、无意义呢?我们如何认识焦虑与时代的关系呢?随着心理学者,知名心理学科普作家唐映红老师发言,一副网络时代年轻人精神地图在我们面前被犀利地剖解开来,他以自己17岁女儿为案例,向我们揭示了这个时代年轻人独特的思维方式。他说到了自己的“力不从心”,“我是70后,像我们这样的60后、70后父母是出生在文革时期,我们没办法对孩子进行引导,这样就形成了中国特有的网络时代的代际纵向断裂。”

  他说,今天的孩子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接收的信息都与西方最先进的文化理念同步,与全球的孩子一致的;但他们的父母却与西方孩子的父母不同,有一个断层,是没有根、夹缝中的一代。年轻人会因此在全球化浪潮中受到严重的价值观冲击,集中体现在个人情感选择与父辈的代际观念冲突上。年轻人要学会在双重压力中,做自己,其实非常不容易。“作为父母,一方面要对孩子尊重、理解、更多的包容;第二方面需要更多向年轻人学习,而不仅仅是我们用我们的方式教授孩子。因为我们的方式肯定是有问题的。”

  而著名心理学家,精神分析自体心理学派的重要代表徐钧老师探索的是心理冲突在这个时代的成因,解答了为何空心病在这个年代最为盛行。他的观点是,转型中社会与文化结构面临不确定的压力。空心病在中外特有时代都会出现,并不是我国独有的。但中国的空心病又有自己的特有风格。温饱阶段,空心病不会成为大家的关注点。现在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人们的自我意识,使人更关注自我。

  他指出,我们在对年轻人的教育中是“自相矛盾”的,一方面“父母以我们六七十年代、七八十年代的养育方式看这些孩子时,实际上这些孩子的成长在某种意义上是被压抑的,他们或许会以空心病(的形式出现);另一方面,“有一个所谓自由的悖论,七八十年代的父母都已经接受了人应该是自由的,孩子应该围绕他的天性去发展,但当孩子真正围绕他的天性发展时,我们说‘我帮你买了学区房,你最好去那个学校读。’我给你一个选择,但实际上是没得选择的,你就去吧。或者说,我给你买了一张去美国的机票,你去那里读吧。”

  既鼓励独立表达,又替代、覆盖孩子的体验,这对年轻人形成双重束缚,所以,他的结论是“年轻人要想活出自己,就要能在矛盾中发展出真实的自我感……”他说,“这个问题是一个拷问,我觉得真正解决的除了社会教育的问题,更应该从每个人自己开始。”

  (四)出路:我们如何突围?

  在普遍的存在焦虑中,个人应该如何突围?。

  史航和柏邦妮分享了自己在过去一段的真实心路历程——“过去与现在,其实我们都在与焦虑相伴”,他们与很多年轻人一样,也感受到真实的焦虑存在,柏邦妮说了过去三年自己与心理咨询师共同成长的经历,认为“如果可能,我需要我的焦虑。就好像睡惯了一个很重的被子,如果你给我换很轻的蚕丝被我就不知道该怎么睡了,我无法入睡。”她分享自己跟焦虑奋战最重要的心得就是不要认为自己的每个选择都非常“致命”,实际上每个选择都构成了你现在的你,这种思维方式会缓解人的很多焦虑。

  史航老师讲了两个自己从书中看到的故事,指出“焦虑就是我们紧紧塞满兜捆在身上的东西”,焦虑对他来说,是可以构成为自己的东西,我只好跟它鬼混,发展“带病延年”的艺术。

  那么在巨大的信息洪流面前,我们对信息和知识占有的焦虑,甚至取舍能力都交给了别人,看起来选择很难,如何筛选应对这种选择焦虑?

  韩岩老师回应,命运都是一样,人如果能信仰无论怎么选择,最后的结果都是美好的话,选择将不会困难。他指出“一种内在稳定的东西”才能让选择不再带来焦虑,“选择本身是重要的,但它其实有一个更终极的题目,我有一种信赖感,这个更重要。”而这个信仰是解决“存在焦虑”的根本性问题。

  很多时候人感觉到“耗竭”,是因为外界的“挑战”大于你的应对“能力”,所以带来压力。“人和教育问题根本上,要自己有信仰,对真善美的探索有感受、有体悟,你才有办法走出开,如果没有的话,所有的教材、所有的公式甚至所有的教育,都没有用。”

  徐凯文老师提到这个时代有“焦虑经济学”,比如房价一夜之间涨价一百万,“所有人都焦虑恐慌时消费就提升了。”指出“问题是各行各业都在突破自己的道德底线,为了多挣一点前可以买学区房、折磨自己孩子时,那么焦虑彼此的传递使焦虑不断放大。”“其结果就是我们互相折磨。”

  谈到这个时代年轻人从焦虑中突围的方式时,徐老师说唯一的出路就是“与其抱怨黑暗,不如点亮自己,我们怎样,中国未来就怎样”,“我要说的是,可能我们不能马上改变这个国家,但是我们能够坚守自己去做有意义的事情,守住自己的道德伦理底线,医生可以不拿回扣吗?老师可以专心于你的工作吗?我们能够尊重自己和尊重自己的职业吗?”

  (五)我该如何存在?

  有人说自己来的时候正在想自己的焦虑问题,他问到“当我在追求有意义的时候,我觉得活着没意思;但如果我追求有意思,我发现我的生命有意义了。”

  史航老师以“刻舟求剑真君子,买椟还珠大丈夫”,回复他,“因为珍珠比木盒子好和值钱这事儿是一个大家公认的意义,没那么重要,我要看珍珠没意思,我觉得木盒子有意思,买椟还珠就是我该干的事儿,所以珠和椟的关系可能就是意义和意思的关系。”

  那么说到意义,有人提问:“作为心理咨询工作者,他的意义感真正在于什么?”徐凯文老师以自己二十年危机干预的经历,他的回复是核心价值观的特点是助人,既帮助别人,同时也帮助自己,我们希望给人希望。

  在这个不确定的年代, 我们的焦虑应该如何被突围,学会关注我们内心的波澜,去成就更好的自己。

推荐阅读
聚焦
关闭评论
精彩原创+ 更多
潮人热议+ 更多
美图精选+ 更多
博客推荐+ 更多

陈赫当爸:犯错离婚的男人如何给自己洗白

陈赫在微博晒了一张大手握着婴儿小手的照片,并配文“感恩”,宣布新生儿的到来。对于陈赫结婚生子,网友一改常态,纷纷送上祝福。[详细]
陈赫当爸:犯错离婚的男人如何给自己洗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