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晚安病”
我们都有一种晚安病
叫做全世界你最懂我
你是不是每天下班之后,疲惫的甩下背包,匆忙的泡一碗面,看着无聊的电视剧直至吃完,然后洗个热水澡对着朋友圈发两句牢骚就睡觉,家里明明有厨房却懒得去做,操办整齐的餐具还是上个月朋友来访心血来潮而买的,现在落了一层灰,已经懒得整理,懒得清洗。
我们之所以会这样,因为我们自始至终都是一个人,来的匆忙,走得随意。其实越是这样,我们更应该好好吃饭,好好生活。
我认识一个独居四年的朋友,前几天神秘兮兮的告诉我一个好玩的东西,她说:“你知道吗,微信上有一个神奇的功能。”
我说:“什么功能?”
她说:“微信上可以自己和自己聊天!”
我愣了片刻,最后找到自己的头像试着发了一条信息,居然真的收到了,那种感觉很奇妙。
其实这是一个比较悲伤的事实,说明一个人生活是有多么的无趣,毕竟谁会那么无聊,自己和自己聊天。
二十开头的年纪还没有六根清净的境界,我们之所以感觉一个人难过,而且因为你不甘寂寞。
当喧嚣一拥而上,无暇面面俱到的时候,就渐渐疏忽了自己,但是当每次从一个人的环境走出来时,自己又回来了。自己跟自己交朋友,定义是独处,自己跟自己说话,定义为思考。
一个人的生活其实并不凄苦,而是一种奢侈,当你走到一定的年龄,面对一定的社会时,就知道一个人的时候真的是很享受,现在还觉得孤单,也许是生活还没给你享受的资格。
作家张玮先生说:“每当我从人多的地方走回来,我就感觉自己大不如从前了。”其实这并不是矫情浮夸,也不是鸡汤励志,而是事实,因为泛泛之交只需要三杯酒,但跟自己的灵魂建立对接,是需要时间和思考的,只有一个人的时候,周围才会安静下来听你内心的声音。
人都会给自己带一层面具,让自己变的圆滑或讨人喜欢。
可是,任何一种形式的逢迎都是一种对自我的妥协,只有在一个人的时候才会摘掉自己的面具,才能真正做自己,一个人好好吃饭,一个人好好生活,学会富养自己,跟灵魂建立对接。
我那位朋友是比较随遇而安的人,在国外那些年,没有任何朋友,没有任何群体,听着四周陌生的语言,做着别人眼里不正常的人类。
可是那几年,她说是她目前为止最充实的几年,问她原因,她总结了几个充实法则。
自我催眠
假设你一个人生活的时间为一年,而你自我催眠折中一半,前半年你可以为所欲为,把酒言欢,不过当你自由过半的时候,你会后悔曾经没有抓住,就像假期一样,在即将过完的时候才悔不当初没有好好把握,不过还好,你还有半年的自由时间,下个半年你会像假期一样去珍惜。
一件事分两次做
不管你有多想做完一件事,都不要一次性把他做完,也不要在一天内只做一件事。因为原本美妙的事情,做的数量过多,就会降低对它么喜爱,就像“自己喜欢的东西一旦得到手了就不会去珍惜”语意相同。更重要的原因是,独处很容易迷失时间的概念。
按时吃饭
一日三餐按时,不再敷衍了事,如果泡面并不能解决问题的话,为什么还有高品质的生活,更重要是用三餐把一天的时间分成三段,用来提醒自己或者合理安排时间。
多出门
能在户外完成的事情就不要躲在室内,如果你想跳郑多燕,就去室外跑步,如果你想看书,就去公园的长椅上,如果你想唱歌,就去外面边走边唱,你最好爱上这个城市某一个角落,让自己融入进去。
有一段时间,朋友爱上了书法,其实源头并不是真正的喜欢,而是在逛超市的时候看上了几支钢笔,所以就买了几瓶墨水,每天坚持用那支钢笔写字,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将那瓶墨水用完。
这个过程可以让自己变成书法大师,丝毫不会觉得虚度了光阴,也不会有浪费时间的罪恶感。
我认识一个插画师,高中三年在外地上学,独自租房,那三年,每天早上都会穿戴整齐,背着书包上学,每天晚修过后,盯着地面上的影子走路回家。每一次放长假短假,不想外出,便会备好干粮,一个人待租房里,从早到晚,可以十天一语不发。
有时周末想出外了,就会背上书包,买几个面包放着,独自乘车去附近的乡野山林,爬山徒步。
上了大学以后,自己也习惯了一个人的生活,大一的时候就申请了外住,基本上除了上课时间,其余的时间都在独行。
大学也是如此,单身了整个青春,那时有人追求,最后因为她不爱外出,懒得约会,对方的追求戛然而止。
后来说服自己爱上生活,学会享受,买了几本做饭的书,修炼自己的厨艺,到现在为止,中西餐都已熟练。
还会在白天练习插画,从一无所知到插画师,坚持了三年,她现在很享受一个人的生活,当周围都是群居动物的时候,自己特立独行,不是缺少交流,而是有些人有些事不必交流,她相信一句话,懂我得人不必多,一个就够了。
快乐是自找的,寂寞也是自找的,一个人变懒是性格使然,一个人好好吃饭是爱自己的表现,一个人也可以过得热死沸腾,也可以活出万人狂欢。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新浪女性(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