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心理有你”
张女士走进咨询室时,一身靓丽的职业套裙,坐下来后才发现她愁容满面。
“老师,您说我该怎么办啊?女儿刚刚满1周岁,本来打算孩子满周岁后我就重返职场。正好前不久别人给我介绍了一个很不错的工作,刚刚上班半个月,我就快崩溃了。”我凝视着这位年轻妈妈焦躁的神情,问她发生了什么事情。
“是因为孩子的问题,女儿每次在我出门上班前都哭得死去活来,无论我怎么哄,她都会死死抓着我不放手。好不容易出门了,听着孩子撕心裂肺的哭声,我就不忍心离开,偷偷站在门口一会儿,感觉自己的心都要碎了!”说着张女士的眼圈泛红了,“在单位里,一旦想起孩子因见不到我而难过的小脸,我就如坐针毡,没法专心工作,恨不得马上飞回家里。您说我是不是该继续做全职妈妈每天都陪在孩子身边?可是这个工作机会来之不易,而且我不知道什么时候孩子才会允许我离开。”
“我看到你的内心非常冲突,一方面不想放弃来之不易的工作机遇,另一方面内心又不能接受和孩子分离,不知道该如何处理出门前孩子的哭闹。能告诉我当你听到孩子因为妈妈要离开的哭声时,当你在公司因为想念孩子而如坐针毡时,你内心的感受和身体的感觉吗?”
“非常的痛苦!”说着张女士的眼泪就簌簌地掉下来,“并且胸口有点疼。”
“好,你可以闭上眼睛去体会这种感觉。当你待在这种感觉里的时候,能告诉我,这会让你想起什么事情吗?”
沉思了一会儿,张女士说道:“其实我小时候有一年的时间被寄养在姥姥家里,因为爸爸妈妈工作很忙没有时间照顾我。那时候我才刚上小学,我记得很多个晚上睡觉的时候我都会躺在被窝里偷偷地哭,我想爸爸妈妈!”说到这里,张女士竟然像个孩子似的哇哇大哭。
我静静地坐在那里陪着她,告诉她我知道那个叫张女士的小女孩儿一定很伤心很委屈甚至是很害怕。5分钟后,她的哭声渐渐停止。我问她是否可以在眼前看到那个父母不在身边的小女孩?她点头。通过意象对话,我让她走到小女孩儿身边,并蹲下来拥抱她。这时候张女士再一次失声痛哭。
“告诉她,我看到你了!我知道你的委屈,我知道你很伤心,我知道你很害怕!”张女士对自己重复着我说的话,直到情绪渐渐平静下来。
“现在还能看到那个小女孩儿吗?”我问。“她怎么样了?”
“她平静下来了,”过了一会儿,她说,“她开始笑了!”我看到张女士的脸上也露出了浅浅的笑。
“现在明白你为什么害怕与孩子分离了吧?”我继续谈到,“你的内心一直住着一位害怕被父母抛弃的小女孩每次你要出门,孩子的哭闹都会激起你内心那个小女孩的委屈和不安。当内在小孩的不安和痛苦被关照到,并被疗愈的时候,你就不会过度夸大女儿在你离开时痛苦了”。
同时从孩子的角度我同张女士展开分析,一岁左右的幼儿出现分离焦虑是正常的,这是他们情感认知发育的一个里程碑,是进步的表现。在婴儿期,他们以为自己跟妈妈是一体的,这种感觉一般延续8个月左右开始爬行、一岁左右学会走路,身体上可以远离妈妈,继而从心理上意识到自己和妈妈是不同的个体,这种分离既带给他们兴奋,又让他们恐惧和焦虑,他们需要迫切的确认:无论离开多远,妈妈依然是爱他们的,会照料他、保护他,而这个时期,他们对时间的概念还很模糊,不能预见未来,他们往往认为暂时的看不见的东西是不存在的,如果父母离开,宝宝误以为爸爸妈妈消失不见,因此出现分离焦虑。
孩子是否可以顺利地度过这个阶段,取决于家长的处理方式和态度,如果妈妈的内心忍受不了与孩子的分离,告别时比孩子还痛苦,内心充满矛盾、愧疚、伤痛,孩子就会感应到妈妈潜意识里的需要,象生死离别一样哭闹不停,因为哭闹满足了成人的内心需要,告别时孩子的哭闹会撕裂成人内心深藏的伤口,就像张女士在幼年时经历过跟亲人分离的伤痛,甚至感到遭受遗弃,所以今天才会如此难以忍受与孩子的分离。
如果妈妈每次能够欢快地与孩子道别,说完再见后快速离开。孩子在一开始肯定会哭闹,但是日复一日的道别仪式和父母畅快的态度,以及在一定时间后妈妈一定会重现,会让孩子渐渐意识到:分别尽管令人难过,却也不是什么肝肠寸断的事,然后渐渐学会平静愉快地向妈妈道别。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新浪女性(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