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心之助”
为什么过度付出的人,总让人想疏远?
我男朋友对我太好了,感觉他没有我就活不下去一样,好有压力啊!
对你好还不行?
不是啊,只是他让我想起我妈了,害怕啊!
这位有个超级好男票却还“不知足”的,是住我隔壁的妹子,莉莉。
莉莉她妈我也比较熟,经常出门倒垃圾都会碰见,有机会我们就会拉拉家常。前两天她又跟我吐槽,莉莉太自私了,别人家女儿都知道给妈妈买化妆品,莉莉却对她不闻不问。
但以我对莉莉的了解,她并不是个自私的人。莉莉每个月拿到工资的第一件事,就是先存500元,到过年的时候,攒个大红包封给妈妈。很难想象,她妈为什么会说莉莉是一个自私的人。
带着这个好奇心,跟莉莉一起喝猪肚汤的那天,我八卦了一下这个问题。
“其实呢,”莉莉深吸了一口气,说道,“我知道她想要什么,母女亲亲昵昵,关心她,觉察她的需要,但我真的给不了这个。我可以给她钱,让她好过点,但我现在。很难给她感情了。”
原来莉莉跟妈妈感情很深,以前莉莉一直觉得,自己是个很幸福的孩子。直到有一天,莉莉妈说,你今天的幸福生活,都是我的牺牲换来的。
一句“你的幸福是我的牺牲换来的”伤害了莉莉,也让她感到非常内疚,为了逃避这种糟糕的感觉,她开始有意疏远妈妈,她也开始担心,男友对自己的无比的好,有一天也会变成伤害。
为什么过度付出的人,身边常出现“自私”的人?
不回应,是对一个人付出的扼杀
尤其当我们还是小孩子的时候,为了向父母表达忠诚,往往会全盘接受父母的付出,没有拒绝能力,从而在父母眼里,变成了一个只会“接受”,不会“付出”的“自私”的人。
其实,并不是孩子不愿意“付出”,只是过度付出的父母,剥夺了孩子“付出”的机会,如果孩子“付出”了,就无法成全父母,成为一个“过度付出”的人。
从某种层面上讲,孩子成为一个“自私”的人,是父母潜意识所希望的,如果你不自私的话,又如何映衬我是一个“乐于付出”的人呢?
“我必须取悦你,你才爱我”的魔咒
莉莉妈出生在一个重男轻女的家庭,从小不被母亲重视。因此,她努力地扮演一个好女儿,渴望得到母亲的疼爱。很小的时候,她就承担了家中大部分家务和劳动。
她四岁就开始给家人做饭。因为个子太小,每次做饭的时候,她会搬一个小板凳站在灶台上煮饭。好几次因为重心不稳,都差点一头栽进锅里去。
那时候,莉莉外婆是生产队队长,干活卖力得很。每天凌晨四点,莉莉妈就被拉起来,陪着妈妈走很远的夜路去背灰,挣公分。
成年后,莉莉妈也不断为家中付出,挣的钱都交给妈妈,用来修房子,给弟弟娶亲用。为了照顾身体不好的妈妈,她还几次放弃了很好的工作机会。在她的世界里,母亲永远比自己更重要。
过度付出的人,容易吸引自私的人
习惯了过度付出的莉莉妈,找了一个自私的丈夫。她借钱给丈夫做生意,但丈夫并没有回报给家庭。在她眼里,丈夫是一个只知道“花天酒地,对家庭没有责任心”的人。
“可以不必负责任地活着”的丈夫,是过度付出的她的另一个极端,活出了她内心深处被压抑的渴望——可以不必考虑他人地活着。
过度付出的人,容易养出“叛逆”的小孩
父母的过度付出,往往是为了满足自己内在小孩“不被爱”的遗憾。而孩子在面对父母的这种过度付出的时候,常会变得比较“叛逆”。
对莉莉来说,自己永远才是最重要的,自己才是最靠得住的人。在莉莉眼里,母亲的不断牺牲,更加纵容父亲的“不负责”。 活成跟母亲不一样的女人,成为了莉莉的目标。
不愿意活成母亲那样的女人的莉莉,变得事事以自己为重,从而在以“他人为重”的母亲的世界里,成了一个“自私”的人。其实从某种程度来讲,正是母亲的过度付出,才成全今天这样一个“自私”的莉莉。她活出了母亲渴望却不敢活出的部分。
女儿通过“叛逆”,实现了母亲的渴望。母亲被压抑的部分,在女儿身上得以呈现。
过度付出的背后,往往隐藏着期待
我们常常会把对生命的遗憾寄托给伴侣和孩子,尤其容易寄托给毫无反抗能力的孩子,忽视了对孩子心灵的呵护。
Mildred的故事
由凯特温斯莱特主演的美剧《幻世浮生》,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女主Mildred瞧不起普通的工薪阶层,通过婚姻改变了自己的社会地位和经济状况。她有两个女儿,小女儿乖巧懂事,而大女儿在她眼里,生即高贵无比,跟自己完全不同,虽然大女儿极其自私又恶毒。
她将大女儿视作天才而骄傲,用对待自己梦想中的上等人的心态去教养大女儿,花大价钱,找大师,让大女儿学钢琴。而按照上流社会生活方式长大的大女儿,也在心底认为自己是高贵的。
相比母亲的爱,她的心是愤恨的,那个拿不出手的母亲,不时地在提醒她不是天生的贵族。当她得知,妹妹疾病突发的时候母亲却在跟情人约会,她对母亲的尊重也彻底丧失了。
最后终于不负苦心,她成了有名的女高音家,但她已然变成了一个不择手段的野心机器,连她的老师都称她为“毒蛇”。她不甘心只做小地方的高贵人士,她离开了家乡去大城市圆梦,只为能够站在世界的顶端去证明,自己是一个真正的贵族。
而倾其所有付出的Mildred,最终失去了事业,没了小女儿,唯一的大女儿,她那寄托了全部理想的高贵的大女儿,成了一个冰冷恶毒的野心机器。
在这个悲伤的故事中,不免让人疑惑,Mildred到底爱的是女儿,还是她梦想中的那份高贵?她的付出,到底是为了女儿,还是为了自己,或者女儿只是另外一个无法成为的自己?
关系中的寄托,会扼杀爱的活力
上一个故事中,莉莉与她的母亲明明深爱彼此,却难以彼此走近。在爱中的牺牲,换回了女儿的愤怒;过度的付出,换回了女儿的“冷漠”。
我们很难不把自己的遗憾寄托给伴侣,传承给孩子。期待伴侣能实现我们无法实现的愿望,自己经历过的不要让孩子再经历一遍。
就像莉莉妈小时候在家里不被重视,有了女儿却走向另一个极端,处处以女儿为重,给女儿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就像《幻世浮生》中的女主,期待通过伴侣改变自身命运,将梦想都倾注在大女儿身上。
我们很难不把自己的遗憾寄托给伴侣,传承给孩子。但是我们可以不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永远都不要忽视关系中爱的培养。
他们虽和你同在,却不属于你
有时候,正因为我们有所期待,才使我们比过去更好。但是无论如何,尊重和爱才是最关键的。
伴侣和孩子,不需要弥补我们的遗憾,成为我们理想的样子,这并不是他们的人生任务。
最后,引用纪伯伦《先知——论孩子》的一段诗,作为本文的结尾,这首诗,同样适用于亲密关系,祝愿我们每一个人,都能轻松爱,享受爱,活出爱。
他们虽和你们同在,却不属于你们。
你们可以给他们以爱,却不可给他们以思想,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们可以荫庇他们的身体,却不能荫庇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是住在“明日”的宅中,
那是你们在梦中也不能相见的。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新浪女性(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