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呼吸到心灵,你真的理解健康吗?

2017年01月06日 16:30 新浪女性 微博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一个人也可以在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都一般,甚至有明显问题的情况下追求灵性健康,他也的确在一定情况下有灵性体验,但这种体验是极不稳定的,在极少的情况下才会有灵性健康。

关注公众号“新浪微整形”,查看更多精彩原创内容!关注公众号“新浪微整形”,查看更多精彩原创内容!

  文章来源:十分心理

  “健康”的新定义

  谈到健康,有的人也许马上会说:“我没病,我很健康。”如果问他:“你怎么知道自己没病?”他会回答:“我最近去医院体检了,什么病都没有。”

  什么病都没有,就算健康了吗?他所说的“病”,其实只是身体的疾病,他所说的“健康”,其实也只是身体方面的健康。只从身体方面来看健康,这是最传统的健康观。这种健康观已经落后了。

  身体健康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如果缺少了,人就无法做其他的事情。身体健康是一种基础性的东西。

  我们可以继续问上面这个人:“你的心情怎么样呢?”、“你有过什么样的美好体验?”对于这样的问题,他大概就不能够马上回答了。对于人生以及生活的感觉,特别是幸福感,“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如果一个人对自己足够诚实,他就会觉察到自己的烦恼。

  没有身体疾病,并不等于就可以有幸福感,也不等于健康。

  大家都会注意到,有不少身体非常健康的人,身体上没有患病,看起来也非常结实,甚至称得上“健壮”,但是,自己却感到非常不幸福,有各种困扰自己的心理问题。他们有的甚至整天疑神疑鬼,怀疑自己得了什么病,但到医院去检查,却什么问题都没有。健康,是和心理分不开的。健康问题应该扩大到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

  但是,一个人身体健康,心理也没有明显的问题,是不是就算健康了呢?

  一个人身体健康,心理也没有明显问题的人,仍然会有较强的乏味感、无聊感、欠缺感、不完善感、无意义感等,也就是说,没有真正的幸福感。在更高的意义上,如果只是身心健康,仍然不算健康。

  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健康的定义:“健康乃是一种在身体上、精神上的完满状态,以及良好的适应力,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的状态。“

  可以说,这就是关于大健康的定义。也就是说,一个人在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四方面都健全,才是完全健康的人。

调控情绪

  关于身体健康,前提已经谈到。

  
那么什么是心理健康呢?一般可以这样来理解:具备健康的心理的人,人格是完整的,自我感觉是良好的。情绪是稳定的,积极情绪多于消级情绪,有较好的自控能力,能保持心理上的平衡。有自尊、自爱、自信心以及自知之明。对未来有明确的生活目标,能切合实际地、不断地进取,有对于理想和事业的不断的追求。

  
所谓社会适应良好,与心理健康的概念有重叠之处,它指一个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能适应当时复杂的环境变化,为他人所理解,为大家所接受。一个人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有充分的安全感,能够保持正常的人际关系,能够理解他人,与他人正常沟通。

  
有的研究者,从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中引申出“道德健康”,这当然是可以的。所谓道德健康是指不以损害他人利益来满足自己的需要,有辩别真伪、善恶、荣辱、美丑等是非观念,能按社会规范来约束、支配自己的行为,愿意为人类的共同幸福作贡献。

  世界卫生组织把“社会上适应良好”这一标准加入了“健康”,应该说很好地扩大了健康的概念,但仍然有一定局限。我认为,“社会上适应良好”的“社会”还可以进一步扩大。在社会之外,还有世界、地球,乃至整个宇宙,也就是说,如果具有对于世界、地球,乃至整个宇宙的关心,其境界还可以进一步扩展、提高。

  从心理学思潮的变化看。如果说心理学的第三思潮人本心理学更多地是强调身心的整合的话,心理学的第四思潮后人本心理学则把人的整合扩展到身、心、灵三个方面。身、心、灵整合的健康是一种大健康,也是迄今我们所能够追求到的最高的健康。

放松

  什么是“身、心、灵”健康?

  
所谓“身”,主要是指身体方面的健康;“心”,主要是指心理方面的健康;“灵”主要是指灵性方面的健康。

  这三个方面的健康相对独立,又互相影响。就是说,一个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做到在某一方面,或者身体方面,或者心理方面,或者灵性方面相对健康,而其他方面相对不健康。

  一个人可以在心理健康和灵性健康都一般的情况下追求身体健康,他也的确可以把身体养得较好。但除非他的先天因素非常好,他的身体健康的情况总会受到心理健康甚至灵性健康情况的影响。

  一个人也可以在身体健康和灵性健康都一般的情况下追求心理健康,他也的确在一定情况下做到心理健康,但是,他的心理健康状态极不稳定的,在极少的情况下才会有。一旦情景更多地是向他的身体健康和灵性健康提出挑战,他的心理健康的水平用不上的时候,他的总体健康水平也会落入一般人之下。在很多时候他希望能够不管身体和灵性的健康直接追求心理健康,但他的身体和灵性的健康问题会经常干扰他的心理健康。

  一个人也可以在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都一般,甚至有明显问题的情况下追求灵性健康,他也的确在一定情况下有灵性体验,但这种体验是极不稳定的,在极少的情况下才会有灵性健康。因为现实的问题往往需要他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来解决问题。一旦情景更多地是向他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提出挑战,他的灵性的水平用不上的时候,他的总体健康水平会落入一般人之下。在很多时候他希望能够越过身体和心理的健康直接追求灵性的健康,但是命运却不会青睐他。

  这三个方面如果有一个方面没有达到健康,都不是完全的健康状态。

灵性 灵性健康

  什么是灵性健康?

  身体健康、心理健康都好理解,灵性健康需要进一步解释。

  先看看什么是“灵性”?

  灵性是人性的一部分。我们常常说某人有“灵气”、有“灵感”、有“悟性”,这些都与灵性有一定关系。但是,这里所说的灵性,还有更多的含义。所谓灵性,是指人追求、满足和表达、实践自己终极关切的一种能力。

  什么是终极关切?

  在这里,“终极”既是指关切的对象,又是指关切的状态。它作为关切的对象,是指在宇宙和现实中,“无条件地与我们有关”(保罗·蒂里希语)、起神秘作用的那种力量。终极关切就是对这种力量的体悟、探究。这种力量有各种各样的称呼,包括:“上帝”、“终极者”、“超越者”、“无限者”、“绝对者”、“全能者”、“真主”、“道”、“理”、“空”、“规律”、“真我”、“大我”等。作为一种状态,终极关切是一种能量贯通,摈弃偶像崇拜,不执著,不断追求创造性和超越性的理想的状况。

  由于“终极”含有无法穷尽的意思,终极关切就是一种永远没有尽头的活动和过程,它不只是一种认知的活动,一种智慧力的作用,而是整个生命的活动,它需要我们全部的人格力量,以及人格三要素的发挥。

  所谓灵性健康就是人在表达、实施自己终极关切的时候,表达出来的能量畅通的状态。

  所谓“终极关切”,是指我们对于生命意义的关注。简单说,就是对于我们“从哪里来?”“要向何处去?”等的追问。而追问这些问题,对于“道”“上帝”的体悟是不可缺少的。

  如何能够体验到“灵性健康”?

  提到“灵性”,有的人也许会觉得十分陌生,甚至感到望而生畏。其实,“灵性”离我们并不遥远。如果我们在任何活动中体验到了一些超越自身力量的力量,我们就在一定意义上体验到了灵性状态。

  就拿常见的写文章来说吧,陆游曾经写过这样的名句: 

  文章本天成,

  妙手偶得之。

  陆游在这里所描述的 “妙手”,可以感受为“大我”之手。这种犹如一位神仙在写的情况,也就是灵性状态。其实,这种感觉在不同的时代,在不同的国度都是存在的。捷克诗人杨·斯卡瑟写道:

  诗人并不发现诗,

  诗在那后面的某个地方,

  许久许久以来它就在那里,

  诗人只是发现它。

  我们也可以说,能够写出流传百世的诗句的诗人,在一定意义上都是对“灵性”、甚至“大我”有所体悟的诗人。

  杜甫是具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尽欢颜”的胸怀的诗人。他写道: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他在这里所说的下笔犹如神助的情况,也有一种“灵性”的味道。

  这种灵性的状态,也表现在其他各种各样的事情中。例如,有的时候我们观看足球比赛,会遇见这样的情况,某一个队“打疯了”——这时候,好像已经不是他们自己在踢球,而是一种难以言喻的力量在推动他们踢球,所有的队员不过是这种力量的工具或者说显现而已。体验过灵性状态,也就是灵性得到了开发。应该说,有许多人都体验过这种状态。

  灵性的状态也就是著名人本心理学家马斯洛所说的“高峰体验”状态。所谓高峰体验,是指人的生活中最美好的一种体验。在这种体验中,人有极大的自身的整合感和与万物的融合感。高峰体验对于人的健康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灵性的开发是人的潜能的深度开发,只有通过灵性的开发,人的潜能才能够得到全面的开发。灵性的开发与人的其他性质并不冲突,通过不断整合自身的能量,就越来越成为一个真正健全的人。

身心放松

  大健康与亚健康

  身、心、灵三方面的健康状态,是一种理想的大健康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能够不断地接受适当的挑战,并且战胜这些挑战,不断地发挥潜能,不断地成长,不断地有所创新和创造,这样,人就能够过一种丰富的充实的人生。

  身体方面的健康问题大家都很熟悉,就是指身体方面的疾病。在以前,主要是由医院的医生来解决这些问题。

  心理方面的健康问题,是指心理情结、心理障碍、心理疾病,在当前,主要是由心理咨询师、精神病医生来解决这些问题。

  灵性方面的健康问题,是指在追求生命的充实感、完满感、意义感以及潜能的充分发挥方面的问题,在以前,主要是通过哲学、宗教或者与哲学、宗教有关的修养、静修或者灵修来解决这些问题。

  从身、心、灵三个方面的健康来看,大多数人都至少在一个方面有问题,也就是说,至少有一个方面不健康。这三个方面的情况是相互影响的,在一定情况下可以互相转化。在长期患病以后,容易产生抑郁情绪。在经历一场灾难后如果不能够大哭一场,皮肤就容易生疹子。人的心理长期有负面情绪,就会得各种各样的疾病。

  身、心、灵的全面健康观一方面对人生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更高的健康标准,一方面把一些习以为常,但并不令人满意的状态看成是“亚健康”状态。

  所谓亚健康,是指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边缘状态,无器质性病变,但有功能性不足。在这种状态下,人能够正常地生活,但却有明显的不自在感,对自己不满意。亚健康状态并不是人们所希望的,但由于它并不影响人们维持日常的生存,所以也不会引起充分注意,人们往往也就没有强烈的动机去改变它。

  以下情况有任何一种都属于亚健康状态:

  1、  精力不充沛,容易感到疲劳,容易患感冒,稍动则出虚汗,食欲不振,经常失眠,记忆力不好,经常有性功能障碍等。

  2、  有明显的不正常的强迫倾向。例如,经常控制不住自己,不断地洗手,爱干净爱到反常的程度。如果这些行为已经影响到了自己的日常生活,就是心理疾病状态了。

  3、  有明显的不正常的抑郁倾向。经常感到心情不好,情绪波动大,心理脆弱,经不起挫折,不想与人交往。如果这些行为已经影响到了自己的日常生活,就是心理疾病状态了。

  4、  有明显的不正常的恐怖倾向。例如,一见陌生人就脸红,在公共场合讲话紧张、出汗、哆嗦。如果这些行为已经影响到了自己的日常生活,就是心理疾病状态了。

  5、  经常有明显的负面情绪。这些情绪包括焦虑、紧张、抑郁、愤怒、委屈、恐惧等。偶尔、不时有一些负面情绪都是正常的。如果这些负面情绪频繁出现,那就有问题了。如果这些负面情绪已经影响到了自己的日常生活,就是心理疾病状态了。

  6、  纯粹是为了寻求刺激,长久地沉溺于玩游戏机、打麻将等行为。玩过之后,不是精力的恢复,而是更加麻木不仁。沉溺的一种表现是热中于谈恋爱,谈了一个又一个,用此来证明自己的价值。

  7、  无论是工作中,还是生活中,经常有无聊、无意义的感觉。长时间地处于无所适从、无所事事的状态,做什么都没有兴趣,做什么都觉得麻烦,喜欢睡懒觉。

  8、  过分的“善适应”状态。毫无疑问,适应环境是非常重要的,但正是由于这种重要,使一些人忘记了适应本身不是目的,而只是手段,人适应环境的目的是为了成长。在现实中,不难看到这样的人,他们过多地把精力消耗在人际关系中,一味地讲究适应,而不是创造性地影响环境。他们在人际关系的周旋中,丧失了个性。一些被称为“老油条”、“滑头”的人,就属于这种情况。他们津津乐道于拉关系、钻空子,却又不愿意承担责任。还有一些人缺乏骨气,完全被人际关系所支配,没有独立人格的人,也是这种状态。

  9、  缺乏好奇心、求知欲。对于有关人生意义,宇宙真谛等没有兴趣。这种人常说:“不谈虚的”,“没有用”。或者说:“我没有悟性,那是哲学家的事情”等。这些人的误区在于自己给自己设立限制。马斯洛提出“低俗化”来描述这种人。所谓“低俗化”,是指把高级的神圣的东西还原为低级的平庸的东西。人的需要的满足不是向上发展,而是停留在较低的阶段,让需要的满足横向发展。

  10、  对于美、艺术、大自然体会不到美感,或者感觉十分淡漠。这一条看起来似乎要求太高,其实,所谓太高,是没有认识到自己的潜能。人能达到的高度本来就高。至于艺术创作和写诗,有人会说,“那是艺术家和诗人的事情。”错,其实每个人都有创造艺术和写诗的潜能,这与当艺术家、诗人不是一回事情。就算不能够创造艺术、写诗,当面对美的事物的时候,至少要有诗意,乐于欣赏。

  以上这些状态,都是属于亚健康状态。其中第一主要是指身体健康;第二、三、四、五、六、七、八主要是指心理健康;第九、十主要是指灵性健康。缺乏灵性健康的表现之一就是没有高峰体验。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新浪女性(微博)

推荐阅读
聚焦
关闭评论
精彩原创+ 更多
高清视频+ 更多
潮人热议+ 更多
美图精选+ 更多
博客推荐+ 更多

你的男人为何从来不为你得罪亲妈?

林芳是我小学同学,最近一段时间一直在跟我诉苦,孩子生了以后老公不关心她,婆婆处处为难她。她一直在诅咒那个“死老太婆”。[详细]
你的男人为何从来不为你得罪亲妈?